書籍簡介: 編寫《世紀心理學系列之五:行為主義心理學》的目的是對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形成、發展和衰落的過程,以及主要代表作全面、系統的介紹和分析。 《世紀心理學系列之五:行為心理學》特點:內容完整。 包括行為主義的概述,面面俱到; 行為主義發展概況,詳盡分析。 精辟論證,深入剖析行為主義思想變遷; 對行為主義的儒家和佛教進行了詳細的評論。 文風流暢,文筆流暢,通俗易懂; 組織系統適合教學和學習。 學術價值,了解科學心理學的發展歷史; 了解科學心理學的研究方法。
10. 《改變你人生的荒誕行為心理學》 - 作者:白文婷【中國】。
書籍簡介:《改變你人生的荒謬行為心理學》 簡介:為什么我們會在商場里搶購不需要的東西? 為什么有的人能從字跡看出一個人的性格? 為什么心情不同時間長短不同? ... 你認為經過深思熟慮,你就能做出正確的決定嗎? 你認為你相信的記憶一定是真實的嗎? 你覺得產品物美價廉就一定能占得先機嗎? 學會控制非理性,做生活的舵手! 《改變你人生的荒誕行為心理學》用心理學知識分析生活中常見但又令人費解的現象,讓我們重新認識自己和他人,架起自我認知與現實生活的橋梁。
建構心理學
行為哲學認為,人的行為是在人的意識指導下的主動的、自覺的行為; 人的意識由意向和認知兩大誘因組成,是這兩種誘因相互作用的結果。 這說明行為哲學與心理學有著非常密切的內在聯系,應該建立在心理學的基礎上。 但它并不是建立在目前普遍認可的普通心理學之上,而是建立在以行為哲學建構的心理學之上,因為現在的普通心理學存在著巨大的理論缺陷。
普通心理學中的生理白點
眾所周知,心理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誕生于19世紀初對人體神經系統的生理學研究。 因此,在最初的研究階段生理學心理學物理學英文,研究者都把自己定位為生理學家,而不是心理學家。 但研究的結果,雖然從目前來看,他們對人類心理生理的研究還是相當深入的。 比如對視覺的研究,他們不僅發現了眼球中晶狀體的折射作用,黃斑部的成像功能,還發現了視網膜上的圓柱體與視力的關系,解決了眼睛的視力問題,視神經的傳輸路徑和視覺在大腦中的特異性。 區域定位問題等。所有這些成果都把人類視覺系統看作是一種光學儀器,基于“刺激數學”、“眼睛解剖學”和“神經系統組織學”的思維邏輯,具有大量of 數據是根據(《實驗心理學史》's 111~120頁)獲得的,具有毋庸置疑的“科學性”。 這一系列的研究成果直接體現在普通心理學對感覺的定義中:感覺是“客觀事物某些屬性在人腦中的直接反映。客觀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覺器官,引起神經沖動,形成感覺”當感覺神經傳到大腦的相應部位時,由于分析器不同,感覺可分為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生理學心理學物理學英文,各感覺器官按分工執行不同的反應功能” ( 《心理學辭典》所感受到的單一器官的直接性、被動性、本質,從實驗本身的描述和定義上都非常清楚。
隨著研究的深入,研究人員在視覺研究中發現了一些“刺激化學”邏輯無法解釋的現象。 他們發現“單個物體與作為環境的外部世界的空間關系不是視覺本身的問題”,于是在原有研究的基礎上增加了“注意”和“判斷”等主觀激勵。 而當研究領域擴展到知覺領域時,他們又加入了感覺與知覺之間的“聯想”、“推理”等完全主觀的誘因(《實驗心理學史》波琳,第120頁)。 反過來,心理學研究在相當程度上脫離了“刺激化學”和解剖思維邏輯,真正的心理學研究開始了。
也就是說,正是因為心理誘因的發現,我們才清醒地認識到,我們目前對感覺的研究和定義,并不是以真實的人的心理活動為對象,而是將完整的人劃分開來。 劃分不同的感覺器官,從劃分的感覺器官出發,按照“刺激化學”的思維邏輯得到,即生理的。
本來,早期的心理學家已經注意到“物體與外界的空間關系不是視覺本身的問題”,已經注意到生理學和心理學的區別,并已經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只要我們以此為出發點,摒棄“刺激化學”和解剖思維邏輯,認真追問為什么,心理學一定會向前邁進一大步。 遺憾的是,后來的研究者固守“刺激化學”和解剖學的思維邏輯,有意無意地忽略了生理學和心理學的本質區別。 他們除了沒有勇敢地面對前人的發現,反而把這種初步推論倒退到感知之外的誘因的主觀排除。
這種倒退在知覺的定義中表現得很明顯。 一般心理學認為:“知覺是人的大腦對直接作用于感覺器官的客觀事物的各個部分和屬性的綜合反映”。 從這個定義可以清楚地看出,一般心理學一直基于“刺激的化學和解剖學的思維邏輯”將知覺解釋為感覺在數字上的乘積,是一種定量組合邏輯的產物。實際上,在具體描述中,用“聯想”等主觀詞來描述感知的選擇性和完整性的特征,但這些數字組合的邏輯和感知的選擇性處于根本對立的狀態。由于它可以'解釋為什么聯想、推理等心理誘因會融入知覺中,加入這種主觀誘因的依據是什么?加入這種主觀誘因后,心理活動只形成了量變,沒有形成質變?什么?知覺的選擇等特征的來源是什么?因此,在一般心理學的實際描述中,這種“純心理活動”不僅存在著深層次的矛盾,而且在相當程度上還停留在生理層面。
毫無疑問,人的心理活動必須在生理學的基礎上進行,心理學的研究也必須有生理學的支持。 但人的心理必然不同于生理,人的心理必然有其特定的規律,不能總是和生理糾纏在一起。
應該說,弗洛伊德的本能學說打破了心理學研究整體停滯在生理層面的局面,為心理學研究翻開了新的一頁:除了為心理學研究開辟了一個新的研究領域外,還引入了新的心理學激勵措施,也帶來了新的思路。 動力機制的引入,把人的心理看作是一種具有內在驅動力、可以主動自覺地進行的活動,而不是“刺激化學”中只由客觀事物決定的被動活動; 并且,本研究是從整個人的心理層面進行的,改變了以往從局部生理器官層面研究的舊思維。 這是心理學史上的一大進步。 它表明心理學研究終于自覺地擺脫了生理學的糾纏,上升到心理學的層面,開始進行真正的心理學研究。
但遺憾的是,弗洛伊德及其精神分析學派和人本主義心理學派急于建構和完善自己的理論體系和拓展自己的研究成果,并沒有在前些年引入動機與心理學之后冷靜思考心理學之間的關系。 深刻的變化是什么,本能和需求僅僅是內在的驅動力或動機嗎? 它盡量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系統上,不能抽出一部分精力來重新整理心理,與以前的心理進行比較。 它的成功因此極其有限:它只是建立了自己的存在權,而沒有從根本上消除生理學對心理學的影響。 也正是因為如此,普通心理學雖然在事實上承認了精神分析和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存在,并接受了它們的研究成果,但仍無法從根本上擺脫生理學的糾纏。
延續到現在,雖然普通心理學已經包括了對人的動機、注意力、意識記憶、自我意識等心理方面的研究,但這種研究是基于生理方面產生的“刺激”的感覺和知覺。 “化學”與解剖學在邏輯思維框架內始終是水火不容的。普通心理學的研究還存在明顯的生理白點,存在著巨大的理論空白。
反思論對普通心理學的影響
普通心理學的內在缺陷一方面與其從生理學的誕生密切相關,另一方面與反思論對認識論的影響密切相關。 正是由于反思論的影響,精神分析和人本主義心理學看似獲得了生存的權利,但卻無法建立新的心理學。
雖然,哲學和心理學有著內在的聯系。 除了在19世紀,心理學本身屬于哲學的范疇,而在更早的時期,哲學主要是心理學。 盡管哲學和心理學在今天是截然不同的學科,但哲學和心理學的關系比所有其他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關系都更密切,因為哲學的最高問題始終是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 更直接更貼心。
例如,認識論的反映論,將人的認知或意識理解為客觀世界在人腦中的反映,與一般心理學對感覺和知覺的理解有著密切的內在聯系,顯然是建立在上述基礎上的。 -提到了心理生理學的推論。 這一觀點被作為無可置疑的科學原則來指導進一步的心理學研究。
問題就出在這里。
我們之所以非常指出人對感覺的研究是在生理層面,而對知覺的研究基本上是在生理層面,是為了強調人對感覺和知覺的研究總體上是生理的,局部的和現象的而不是心理的,整體的和機械的。
例如,人們看到一個身上有花的女孩,看到她站在花邊,看到花中有一根掉了花的樹樁,就推斷出花來自花,而她身上的花花叢中的花朵有著內在的聯系。 沒什么不對,只是簡單的事實陳述,基本上是現象級的。 相應地對女孩進行罰款可能并不合適。 與行政處罰相比,還缺少最關鍵的事實,那就是花是否是女孩自己折的。 如果這朵花是別人摘下來獻給姑娘的,或者是姑娘從地上撿起來的,那就是別人該受罰了。 也就是說,所謂的生理解釋,只是解釋了外界刺激和神經通路的問題。 它只說明心理活動中的物質與外界刺激之間的內在聯系,而沒有說明心理活動之間的關系。 主動或被動的性質并不能解釋心理活動發生和進行的心理機制。 與上面的例子相比,沒有強調這朵花是女孩自己折的還是別人送的,這是一個不完整的陳述。 這樣的說法自然不是真實的事實。 缺乏機制的心理事實不是完整的事實,實際上是不真實的事實。 由于心理活動的主動性或被動性,內在激勵對外部物質的選擇或改造也是心理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就因為女孩身上有花,就假設花一定是女孩自己折的,就一定要罰款,這已經自相矛盾了; 一定不是什么好東西。 將它們全部沒收是愚蠢的。
反思論對人類心理活動的概括和對心理學研究的指導,與上述例子很相似。
感覺和知覺可以主動或被動地進行。 這是心理學家需要進行更深入研究的結果; 人與外界環境的關系是否只是認識與被認識的關系? ,人類心理是否只是一種認知性質的活動,也需要仔細研究。 然而,反映論只是在對感覺和知覺的生理學研究的基礎上,按照“刺激的數學”邏輯,得出人的意識與客觀事物之間唯一一般的認識論推論,并以此為指導。 心理學研究,除了輕率之外,甚至是荒謬的。
例如,心理學把人的一切心理活動定義為“人的大腦對客觀現實的反映”,認為“客觀現實是人類心理的來源和內容”(《普通心理學》,葉一謙等主編,p . 11). 這從根本上理解了人的心理本質是認知的、從屬的、被動的、調節的,從外部進入的,就像圖像的成像過程一樣。 這顯然符合心理生理層面的研究,符合反思論的原則。 但在界定意志時,將意志定義為“為滿足某種需要,在某種動機的激勵下,自覺確定目標,克服內外困難,努力實現目標的心理活動。 “ 也就是說,這種心理活動除了不“反映”客觀現實外,還主動地適用于客觀現實; 它不是從客觀現實中提取心理活動的素材,而是賦予客觀現實一個目標,改造客觀現實以滿足自己的需要。 將意志這一具體心理活動的定義與一般心理活動的定義進行比較,可以發現,意志已經被普通心理學排除在普通心理活動之外。 這真是天大的笑話! 應該承認,一般心理學對意志本身的定義和描述,與人們的現實心理體驗基本吻合。 如果不與通常的心理活動定義進行比較,就很難發現其中的荒謬之處。 這些部分真實與整體愚蠢之間的矛盾,是用認識論反思理論來指導對不全是認知的心理活動的研究造成的。
這種困惑還體現在對情緒的研究上。 普通心理學將情緒定義為“人們對客觀事物是否滿足自己的物質和精神需要而形成的主觀體驗的心理活動。它反映了客觀事物與人的需要之間的關系”(《普通心理學》葉一謙等主編,第. 2).即一般心理學根據反映論的原理,將情緒定義為“關系”的反映。但既然需要本身就是一種心理活動,而心理活動又是客觀事物的反映,那么,從邏輯上講,反射結果和反射對象一起作為反射對象所產生的反射結果的情緒和情緒是什么? ?混亂的概念加上混亂的邏輯關系只能導致混亂。
目前的通俗心理學,從細節或部分的角度,從描述和現象的層面,大多與真實的心理體驗相吻合; 但從整體層面、機制層面和邏輯層面來看,是矛盾的、可笑的。 究其原因,在于反射說的影響,也在于反射說本身不可避免的缺陷:基本的生理性質和確定的邏輯關系,使得人的意識是一種主動的、有意識的活動這一觀念很難真正地用于指導。對心理學的整體研究。 因此,它實際上是在強調人的意識的創造性,而沒有在邏輯上將人的創造性納入其理論框架。 人類能動性仍然是縫在不合身的普通心理學外衣上的一塊不和諧的補丁。
【行為心理學必讀十本書】相關文章:
行為心理學書籍02-19
行為心理學書籍推薦01-02
20本必讀的心理學書籍05-29
男生心理學書籍推薦01-22
行為心理學入門必讀書籍02-25
20本必讀的心理學入門書籍02-03
職場必讀經典書籍01-06
必看經典書籍推薦01-22
女生必讀書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