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海江》
【作者】孟浩然 【朝代】唐
移舟至煙柱,夕陽客愁新。
空曠低樹中,江清月與人親近。
《素林海江》是南宋詩人孟浩然的代表作之一。 這是一首描寫秋江暮色的詩,也是唐代七韻中一首描寫風景的名詩。 作者將船停靠在煙波浩渺的海邊,緬懷往昔歲月,于是以船夜宿為目的地表達愛意,寫下了作者公務出行的感想。
詩中的最后一句“江月近人”,表現了清澈平坦的江水,和船上的作家相伴的水底明月。 這展示了數學中平面鏡成像的知識。 平淡的水面就像一面全身鏡。 明月在湖中呈現出清晰的月影。 你知道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嗎? 明天我們學習中學數學實驗第四期《探索平面鏡成像的特性》。 我們先看一個視頻:
平面鏡
課程概覽
光現象在高考試卷中占有一定的比例,主要涉及光現象的認識、光的反射和折射的規律及應用、平面鏡的成像特性及應用、光的色散與物體的顏色、等等,多取材于自然現象和生活場景。 命題材料中,探究頻率比較高,重點關注平面鏡中像與物體的關系,掌握平面鏡的成像實驗,常以探究題的形式出現。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要求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如下:
課程內容: 2.3.4 通過實驗,探究平面鏡形成時圖像與物體的關系。 了解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和應用。
中學生實驗: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性
1
目的
觀察平面鏡成像,總結平面鏡成像特點
2
實驗設備
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3
實驗流程
⑴將玻璃板垂直放在光具座中央,在玻璃板兩側立一根點燃的蠟燭,通過玻璃板觀察另一側蠟燭的圖像;
⑵將光幕置于圖像位置,不透過玻璃板,直接觀察光幕上是否有圖像;
(3)將同一支未點燃的蠟燭放在圖像的位置,觀察圖像與蠟燭的大小關系;
⑷移動到蠟燭的位置,觀察其圖像的大小是否發生變化;
(5) 測量蠟燭和圖像到玻璃板的距離。
4
實驗數據
關系、物體與玻璃之間的距離、圖像與玻璃之間的距離、物體與圖像之間的直線與鏡面之間的關系、以及真實圖像。
5
實驗推論
平面鏡的成像特性:平面鏡所成的像是實像,像和物體的大小相等,它們到平面鏡的距離也相等,像和物體對稱相對于鏡面。
6
實驗討論
小伙伴們在實驗過程中有沒有發現什么問題呢? 嘗試回答以下問題?
⑴為什么實驗中要用兩根一模一樣的“蠟燭”?
⑵放置在玻璃板上的蠟燭是需要點燃的,但為什么放置在玻璃板前面的蠟燭不需要點燃呢?
⑶ 實驗中為什么要用只能透光的平板玻璃而不是全身鏡?
防范措施
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1)選擇玻璃板代替平面鏡的目的是:在物體的兩面都能看到物體的像,同時能看到代替該物體的另一個物體,從而確定圖像的位置。
(2)測試要求玻璃板與桌面垂直。
(3)實驗時,將光幕置于蠟燭未點燃的位置,從玻璃板上方觀察光幕,光幕上看不到圖像,說明平面鏡形成了真實的形象。
⑷實驗中選擇厚玻璃還是薄玻璃? 選擇更薄的玻璃; 由于厚玻璃板的兩面均可作為反射面,因此會出現兩個圖像,影響實驗效果。
典型例子:(2018·揚州)在“探索平面鏡成像特性”的實驗中,我們通常選擇玻璃板代替平面鏡,這樣我們不僅可以看到物體的圖像,還可以看到物體另一邊透過玻璃板。 為了確定物體圖像的位置,但在實驗中,由于玻璃板的正面和背面都可以成像,但玻璃板的長度也影響了成像規律的研究。 聰明的小明還用兩個日常生活中穿衣用的小穿衣鏡(平面鏡的前表面為反光面)完成了實驗。 小明的實驗步驟如下:
(1)如圖A所示,將兩個平面鏡分開并以一定距離固定在碳鋼框架上,將筆A放在平面鏡前,可以看到筆形成兩個不完整的圖像通過平面鏡(填“虛”“或”實),這個圖像看似不完整,但比玻璃板圖像要好。
(2)小明發現A筆與B筆的圖像位置與A筆一模一樣。他的具體操作是:。
(3)為了消除平面鏡長度對物距和像距檢測的影響,小明借助圖B測量了物距和像距。圖C是圖B的簡化圖,圖C表示像距(可選“BD”或“BC”)。
【分析】(1)平面鏡成等大小的正立實像; 玻璃板既可以透光又可以反射光,平面鏡只能反射光; (2)按照物體圖像等大小完成運算; (3) 根據平面鏡成像時 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與像到平面鏡的距離相同。 解析解。
【答】解:(1)從筆射到平面鏡上的光經平面鏡反射后不能會聚成圖像,而是反射光的反向延長線會聚在一起,形成實像; 玻璃板可以透射和反射光線,而平面鏡只能反射光線,因此平面鏡反射的光線較多,圖像清晰。 (2)為了確定圖像的位置,小明將B筆放在平面鏡后面,使B和A的圖像看起來像一支完整的筆; (3) AD BD 是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即物距。 根據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等于像到平面鏡的距離。 BD是像到平面鏡的距離,即像距。 因此,答案是:(1)空; 清除; (2)將筆B放在平面鏡后面平面鏡成像特點及應用,使B和A的圖像看起來像一支完整的筆; (3)BD。
【點評】本題主要考察平面鏡成像特性的實驗與應用。 這是光學的一個重點,也是近年來高考中經常出現的題型。 它要求中學生熟練掌握并學會靈活運用。
轉載測試題
練習一:(2018·南京)《探索平面鏡成像特性》實驗中。
(1) 實驗時,選擇一塊較厚的玻璃板(選擇“厚”或“薄”),垂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
(2)將棋子A放在玻璃板后面,觀察A在玻璃板上形成的圖像(選擇“正面”或“背面”)。
(3)當棋子A遠離玻璃板時,圖像的大小。
(4) 將光幕放在圖像的位置,很難直接觀察到光幕上的圖像,說明形成的圖像為
(5)用靠近玻璃板對面的木板擋住玻璃板前面的光線,使人眼可以看到玻璃板前面棋子A的圖像(選擇“可以”) ”或“不能”)。
練習2:(2018·上海)為了探究“平面鏡成像時,圖像與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之間的關系”,彩友使用了以下實驗設備:單面鍍膜玻璃盤子、支架、兩個相同的棋子、白紙和秤。 實驗設置如圖(A)所示。
(1)在白紙上畫一條直線,將玻璃板直立在白紙上,使玻璃板側面的底線與直線重合(選擇填寫“有膜”或“沒有膠片”)。
(2)使用鍍膜玻璃板和棋盤進行實驗。 實驗環境包括:①幾乎沒有光線的實驗室,②有陽光的實驗室,且實驗效果良好(選擇“①”或“②”)。
(3)在相同的實驗環境下,鍍膜玻璃板的實驗圖像比普通玻璃板的實驗圖像更清晰。 主要原因是: 。
(4) 在白紙上沿棋子A、B的邊緣畫圓,測量物距u和像距v如下表:
實驗次數
1
2
3
物距u/cm
3.39
5.11
6.39
像距v/cm
5.22
6.51
①如圖(B)所示,第一個實驗檢測到的物距為A右端到直線的距離,則像距v1=cm。
②朋友發現三個實驗的像距都比物距稍大,原因是:(只有一個正確選項,在橫線上填寫正確選項的字母)
A。 標尺測量像距B時存在偏差。玻璃板有一定的長度
C。 物體與圖像的標記點不對應 D.玻璃板未垂直放置
練習3:(2018·新鄉)《探索平面鏡成像特性》實驗中:
(1)將紙張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在紙張上垂直放置一塊玻璃板,在玻璃板的兩側放置點燃的蠟燭,通過玻璃板觀察左側蠟燭的圖像。
(2)將光幕置于圖像位置(可選填“透明”或“不透明”)玻璃板,觀察光幕上是否有圖像。
(3)在玻璃板后面放另一根一模一樣的蠟燭(可選填“點燃”或“不點燃”),調整位置使其與圖像重合,并說明圖像和物體的大小。
(4)如果實驗時玻璃板不是垂直放置在紙上,而是如圖所示傾斜,則蠟燭A的圖像應如圖所示(選擇“A1”、“A2”或“A3” ”)。
練習4:(2018?上海)曉光的朋友借助圖中的裝置和等高的蠟燭,探究了平面鏡的成像特性,其中平面透明玻璃與水平紙面垂直。
(1)將蠟燭放置在玻璃前面的一定位置,蠟燭圖像的高度就是蠟燭的高度。 (可選“小于”、“等于”或“大于”)
(2)當蠟燭靠近玻璃放置時,蠟燭形成的圖像的高度。 (可選填寫“較小”、“較大”或“不變”)
練習5:(2018·長沙)在探索“平面鏡的成像特性”的實驗中,小明使用了以下設備:白紙、玻璃板、相同的兩個物體a和b、一根細針。 請填寫以下每個實驗步驟的空白:
(1)將白紙如圖A所示鋪在水平臺面上,然后將玻璃板垂直放置在白紙上,即保證玻璃板與白紙相互連接,并記錄玻璃板的位置玻璃板在白皮書上的位置。
(2)將塊a垂直放置在玻璃板前的白紙上,記錄塊頂部的位置CD,如圖B所示。此時,在一定的光照條件下,物體的正像通過鏡頭可以觀察到a,連接時,小明將物體b放在玻璃板后面連接,直到b和a的圖像完全重疊,這表明 。
(3)小明記下物體b頂部的位置CˊDˊ,取出白紙,沿玻璃板頂部的直線對折,然后用細針沿玻璃板頂部的直線刺入幾只眼睛。線段CD,打開白皮書,發現線段CˊDˊ上也布滿了針孔。 結合步驟(2)的推斷分析可知,平面鏡形成的圖像與物體有關。
(4) 為了得到普遍的推論,從圖B的角度來看平面鏡成像特點及應用,小明繞C點順時針旋轉塊到圖B中實線所示的位置。為了再次確定圖像的位置,街區 b. 繞Cˊ點旋轉(可選填“順時針”或“逆時針”),記錄位置。
結尾
請在留言區寫下大家認為正確的答案,標準答案將于昨晚22:00前公布!
假期課程預告:60天60節課,博士陪你學數學!
【學習秘訣】
Step 1:關注【博士化學】,長按識別右側圖片
第二步:每天晚上學習,打卡并將學習情況發到同學圈:【博士化學】第X周第X天打卡(轉發本文,或附上學習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