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新中考”是從6科(數學、化學、生物、歷史、地理、政治)中選3科,總共會有20種不同的選拔方式。 有了南京中考和杭州中考的教訓,不少中學生和家長開始談論“物理”。
所以這次我們討論學科組合中是否有“物理”,并參考之前的統計結果進行分組分析:我們應該選擇化學嗎? 什么樣的中學生適合選擇化學? 化學應該和什么學科結合?
首先我們來看看這20種不同的選擇方法是什么?
不同的課程組合決定不同的專業選擇
注:下文中“(背)”表示需要記憶的知識點較多,“(思考)”表示在一定背誦內容的基礎上,需要對知識進行思考,靈活掌握。
1.數學組等部分理科科目組合(思維)
這些組合由 3 種特定的科目選擇方法組成:
化學-物理-生物學
化學-物理-地理
化學-生物學-地理學
這類組合一般屬于兩理一文的組合(包括傳統的三理);
1. 物理-物理-生物學
雖然新中考改革后放置了傳統“3+X”考試的標準作文綜合組合,但這些組合仍然有一定的人群選擇。 這些學科組合與傳統綜合文本的主要區別是(北京):
l 傳統綜合文獻:化學120分,物理100分,生物80分;
l 新中考改革:數學100分、物理100分、生物100分; 等級用于分配分數。
可以發現,這三個科目的數學成績比例似乎都在增加,但由于數學題目普遍較難,這些組合通常適合具有以下兩個特點的中學生:
l 理科科目的邏輯思維能力遠優于工科科目;
l 對象以985/211工科院校中學生為對象。
2. 物理-物理-地理學
如果家長對大學的專業分布有一些了解的話,肯定會知道,大學階段的地理專業學習似乎是屬于理科的。 在地理課程中,地形、地貌、氣象、氣壓等諸多方面的知識,幾乎每一點都圍繞著各種數學、化學知識作為工具。 因此,這三個學科雖然互為工具,但卻是相輔相成的。 雖然不選擇地理科目,但這些科目組合也可以覆蓋大多數理工科科目,為這些科目打下堅實的基礎。
所以這些組合通常適合具有以下兩個特點的中學生:
l 善于獨立研究和思考的中學生;
l 針對自然科學有濃厚興趣的中學生,目標以各院校的科研課題(考研方向)為目標。
3. 物理-生物學-地理學
這類組合的選拔方式不多,選拔時也沒有明確的職業定位,所以選拔者往往是數學成績優秀但其他科目成績一般的中學生,沒有明確的職業目標。未來。 在其他學科中,傳統科學的生物學和傳統工程的地理學相對來說是最簡單的,不需要大量的記憶(相對于歷史和政治),但化學和地理學的結合也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所以這些組合通常適合具有以下兩個特點的中學生:
l 優秀的數學成績和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
l 其他科目成績一般,對未來職業發展沒有明確的規劃;
2. 包括數學組在內的部分理科科目組合(背面)
這些組合由 2 種特定的主題選擇方法組成:
化學-物理-歷史
化學-生物學-歷史
這兩種組合是很常見的“物理+歷史+其他”的組合形式。
1. 物理-物理-歷史
這種組合在高校招生范圍有限方面是一個限制相對較少的學科。
不僅少數學校對政治學、國際政治等專業有政治必修課要求(有的學校甚至對此類專業沒有學科要求)。 這個科目基本上可以選擇學院的大部分專業。 因此,選擇該課程組合的考生基本上不需要對專業考慮太多。 在選擇學院專業方面,除了進入學院繼續學習和教學外,材料物理(高分子材料、納米材料、有機材料)也是一個非常好的選擇。 作為天津中考中學生普遍選擇的幾個選項之一,該科目組合的難度不容忽視。 選擇這個組合的中學生,建議成績至少是中學前30%。
這些候選人一般具有以下特點:
l 理科(尤其是物理)良好,有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分析能力、分類思維能力;
l即使工科成績不好,背誦??課文(英語)往往很流利,但英語和法語成績往往不錯;
l 在英語測試中,我在完全理解文章內容后經常會犯錯誤(由于思維方式無法轉換為工程方法而導致)。
2. 物理-生物學-歷史
和之前的組合相比,雖然差別不是很大。 主要區別是物理和生物之間的區別。 物理中,有些知識(如酸堿平衡)等知識比較靈活,在中學階段需要大量的計算,所以一些中學生轉向了“死知識”較多的生物。 事實上,一些中學生選擇生物是因為他們的生物“排名”優于他們的物理“排名”。 (因為中考有評分制度的存在,選擇排名較好的科目也是可以理解的)。
對于選擇自己喜歡的科目有困難的中學生功 物理 英文,不妨參考2017年北京的選科情況。
選擇這兩個科目的中學生非常相似。 考慮到北京的特殊情況(高中就可以考地理科目,所以選擇地理的中學生較多),實際上高三期末參考物理和生物的比例為更近了。
此外,以上海地區為例,570分以上的高分考生中,超過78%選擇物理,而該細分市場中學生選擇生物的比例不足32%。 化學是學生選擇高分比例最高的科目,超過85%。
將分數檔提高到495分,選擇化學科目的比例接近61%,選擇生物科目的比例逐漸接近60%。 本分數段選擇的科目組合大部分為“材料與化學生命”、“生物生物日歷”、“材料與化學日歷”。
而如果分數范圍提高到400分,選擇生物科目的比例將超過56%,選擇化學科目的比例將高于55%。 該年級中學生選擇的科目組合大多是:物理+生物+地理。 (也就是說,這個年級的中學生大部分不會選擇數學)。
從成績來看,選擇“物理+生物+地理”組合的中學生,成績大多在一二線之間(北京地區)。 換句話說,對于物理考試成績不理想的考生來說,生物是第二好的選擇。
如果說《材料與化學日歷》更適合一本以上的理科生,那么《生物日歷》則更適合一本及以下但數學成績突出的中學生(主要針對一些數學成績優秀、成績優異的考生)。其他科目成績一般))。 不愿意浪費數學成績的考生也可以嘗試選擇“物理+生物+歷史”的組合。
3.數學組--偏工程(思維)
這些組合由 2 種特定的主題選擇方法組成:
化學-物理-政治
化學-生物學-政治
這兩種組合都屬于“物理+政治+其他”的組合形式。 這些中學生中,大多數人在小學階段就對未來有了規劃,準備大學畢業后繼續升學。
1. 物理-物理-政治
對于一些已經開始為兒子的未來做打算的父母來說,這個組合或許就是所謂的“學生組合”。
一方面,“物理+物理”組合的高難度,加上政治課中大量“背誦+理解+延伸應用”的知識點,讓這種組合的難度加大。
以2017年杭州中考升級為例。 604分以上(滿分660分,選修課3門滿分70分,參考總人數約4300人)的僅有45人,而大量中學生選擇“物理-物理-政治”組合的考試成績在505分以上,接近上海中考滿分750分的情況下,分數在590分左右。在北京地區,分數對于大多數考生來說,590 或更高的分數并不算低。
相同分數段(505 及以上)有更多選擇的另一個組合是“物理-物理-歷史”。 因為以后學院考的必修科目之一就是政治。 如果中學不選政治作為參考科目,很可能會出現1-2年的知識差距,對以后的考研之路影響不大。
選擇該組合課程的考生一般具有以下特點:
l理科優勢大,自信心強;
l 善于背誦,兼顧良好的工程推理能力;
l 有明確的未來升學計劃,并計劃考研。
如果把這個組合簡單地按照中學生的成績來劃分,以下幾類考生比較適合:
l 如果您的兒子在上海五所學校的考生中至少排名前50%;
l 除市內五所以外的各區重點中學,至少學校排名前30%的考生;
l 對于其他中學考生,通常至少是學校排名榜前3~5%的,建議通過市普考,進一步了解自己在本市的位置(排名榜建議50%以上)市內可以嘗試)。
2. 物理-生物學-政治
在這門課程組合中,因為有數學科目,所以實際難度還是有的。 正因為生物科目本身的難度比物理稍低,因此該科目選擇的組合可以看作是第一個組合的“縮小版”。 同樣,數學與生物政治組合的選擇范圍往往很窄。 因為“物理-生物-政治”的選擇實際上是在“物理-物理-政治”和“化學-生物-政治”之間。 后者在第一個案例中已經解釋過,大多選擇理工科專業的深入研究方向,而前者則多為選擇醫學方向深造的中學生。
因此,可以發現,選擇“物理-生物-政治”的中學生大多數屬于以下類別之一:
l 數學成績較好,但有向醫學方向深造想法的中學生(不想浪費數學的優勢);
l 希望選擇理工科專業深造,數學成績好,物理成績差(這類中學生會被“物理+地理+政治”的另一種組合分流);
一般來說,選擇該科目組合的中學生在學校的情況大致如下:
5號城市:此類中學生往往占中學生整體的45%-65%左右(正態分布中間最大的部分);
l區要點:此類中學生往往占整體中學生的55%-75%左右;
l 其他普通學校:一般來說不建議選擇這樣的組合。 一方面,中學生范圍狹窄,難以與同校師生進行比較,不利于了解他們的真實水平; 原因是中學生的這種組合很難單獨設計一個時間表(有些中學老師會教育和說服這樣的中學生改變1-2個科目)。
4. 含化學組--部分工程(后)
這些組合由三種特定的主題選擇方法組成:
化學-歷史-政治;
化學-歷史-地理;
化學-地理-政治;
這兩種組合屬于“物理+復式”的組合形式。
這些中學生大多屬于“3+X”模式下原本計劃選擇工科組合的中學生,由于各種原因(北京、浙江工科選專業難)被迫選擇單理科+雙工科。等)組合,一般是化學成績好的中學生。
1. 物理-歷史-政治
這一組合似乎是中考政策下“3+X”模式下工程碩士的首選。
原因是基于以下幾點:
l 學院在北京地區試點時,因專業選擇太窄,放棄了原來的純工科組合(歷史學和土地管理);
l 當我必須選擇科學科目時,我選擇數學(公認的科學科目中最難的科目),并且通常成績很好;
l 工科學生選擇放棄的學科是地理(因為“歷史-政治”結合的關系比地理更緊密,可見放棄地理的原因是工科的基本功很扎實);
事實上,從專業選擇上來說功 物理 英文,這三個組合占了所有專業的99.3%,是所有“物理+雙工”組合中可選專業最多的組合。 因為選擇這種組合的考生往往有很好的數學成績,這實際上表明了考生具有良好的科學和工程技能。
這類考生通常會在專科階段選擇一些財務管理、財務管理、國際貿易、會計等科目。 這些專業也將最大限度地發揮候選人的潛力。
選擇該組合課程的考生一般具有以下特點:
l 數學成績良好,經常擔任班級化學或物理課代表;
l 工程知識非常扎實,能夠熟練掌握課件的相關內容;
l 大多數中學生語文成績較好,但英語聽力能力往往較弱;
如果把這個組合簡單地按照中學生的成績來劃分,以下幾類考生比較適合:
l 數學成績可進入全市35%(簡單劃分為全市五所學校前50%,區重點分前1/3);
l 平時喜歡看一些歷史書籍(包括小說和歷史書籍),平時喜歡和朋友討論;
l 對某些背誦內容(英文課文等)的排斥力較弱;
2. 物理-歷史-地理
這個課題的結合,之前在第三講中已經提到過。 有中學生家長留言詢問這樣的組合是好是壞。 下面我們來詳細說說。
首先,該組合的可選專業比例略高于上述“物理-歷史-政治”組合(實際差異小于0.1%)
“物理-歷史-地理”的組合與第一個組合有何不同?
首先,地理學作為一門工科學科,實踐知識比政治學科少,需要記憶的內容又比政治學科多。 其次,地理是很多家長心目中三門工科(歷史>政治>地理)中最容易的。 工程中的歷史+政治的難度其實相當于三理中的數學+物理,而且難度級別更勝一籌。 所以很多中游的工科生在歷史+政治方面無法取得理想的成績(也可能是學習壓力太大),所以退而求其次選擇了歷史+地理。
另外,我們必須理性看待廣州地區大量高分中學生選擇地理的情況。 正是因為北京地區有兩次地理考試機會,所以很多中學生為了這次額外的考試機會選擇了地理。 上海地區沒有兩次地理考試的機會,所以不要盲目向上海地區學習。
該組合適合以下類型的候選人:
l 中學生大部分屬于初級工科生中上層;
l 化學學科相對于其他學科有顯著優勢(如果沒有顯著優勢,建議將化學改為物理);
3. 物理-地理-政治
這些組合屬于“最難的科學”+“相對簡單的兩門工程”的組合。 鑒于歷史科目看似簡單,而中考的細節又太多,難度往往不低。 據2017年中考相關統計,該組合的專業選拔率為99%。 其實可以選擇的專業范圍還是很廣的。
這個課程組合更像是理科成績好的工科學生。 為了不浪費化學的高分和補志愿時的選擇范圍,他做出了最后的選擇。
該組合適合以下類型的候選人:
l 化學成績優秀,往往屬于厭倦科學的中學生(物理數學好,物理生物差);
l 與理科相比,工科具有整體優勢,成績往往處于中等不溫不火的水平;
化學被公認為理科中最難的學科,但也是最能考驗理科考生能力的學科。
以上海2017年中考成績為例,600分以上的考生中有80%選擇了“物理+物理”科目。 除了這兩門科目外,高分考生首選的第三門科目是地理(北京的地理高中都可以參加考試,這一點與上海不同)。
盡管數學學科在北京和廣東整體上被疏遠,但這并不能決定化學學科的重要性,尤其是在進入大學校園后選擇專業時。
我們來看看去年廣東省重點高校招生分數線:
中考政策改革的幾項舉措并不是單線改革,而更像是“組合拳”的改變,似乎只是打破了文理科的偏見。 選擇“排行榜”較好、孩子比較感興趣的3個科目才是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