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效率,最經典的例子是小學課本上的一個案例,就是著名數學家華羅庚“燒水泡茶”的兩個算法:
算法一:1.將水燒開; 2、水燒開后,清洗茶具; 3.泡茶
算法二:1.將水燒開; 2、用沸水清洗茶具; 3、水沸后泡茶
這兩種算法哪個更高效?
顯然,第二種效率更高,這就是所謂的統籌安排。
也稱為所謂并聯。
在同一段時間里,你原本在做一件事,現在卻完成了兩件事。 這是效率的提高。
另一種方法是做系列:先完成A,然后再做B。
相對而言,并聯肯定比串聯更節省時間。 因此,我們需要找到可以并行連接的任務。
例如,在跑步或上下班時聽某些學習音頻,在陪孩子跳舞、繪畫等興趣班時閱讀,或者在做家務時打電話等。
假設你需要協調并完成部門的年度總結。 一般的做法是工作效率快是什么意思,你首先發出通知,要求部門內的每個模塊向你提交他們的摘要。 收集完模塊的摘要后,您就可以開始對其進行整理了。
其實還有一個辦法,就是你先想好今年部門的工作成果和亮點,設計一個模板,然后有針對性地要求大家提交數據,告訴大家你想要什么,而不是讓大家都知道。自由發揮。 。
每個模塊在準備自己的總結的同時,還可以設計部門總結的整體框架,研究整個公司的年度戰略和部門核心KPI工作效率快是什么意思,在公司OA系統中收集有關部門的相關溝通報告,采訪部門負責人。 為了了解領導的想法。
這樣,各個模塊的數據提交后,就可以快速上手了。 骨架已經搭建好了,填寫數據即可。
在開始之前,你還可以設計一個寫部門年度總結的整體流程,這樣你就會思路清晰,有的放矢。
不過,這里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執行者對這些并行任務很熟悉,并且不是第一次操作它們。
02
良好的流程管理是提高效率的基本方法。
流程管理的核心本質:將大任務細分為相應的小任務,明確完成任務的步驟,知道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可以同時做什么。
一般流程有“順序”、“分支”、“循環”三種。
序列-分支-循環
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很多任務都可以用流程圖來繪制。
當你畫流程圖的時候,你會感覺很清晰,對事物的理解也會增加。
如果你畫不出來,說明你對這件事還不夠清楚,還有很多東西你不明白,你的效率無法提高。
梳理和優化流程的目的是為了提高效率。
優化工藝有兩種基本方法:串聯和并聯。 首先,串聯起來的子任務的順序可能很重要,改變順序可能會提高效率; 其次,挑出所有可以并行連接的子任務,同時執行。
事實上,有很多很棒的人實際上有自己的流程圖。 例如,他們詳細計劃一天的日程安排。
網上有人整理了達爾文、貝多芬、富蘭克林等人的時間表。
【達爾文】
0.00---07:00 睡覺
07:00--07:30 散步
07:30--08:00 早餐
08:00--09:30 工作
09:30--10:30 讀信
10:30--12:00 工作
12:00--12:30 散步
12:30--13:00 午餐
13:00--15:00 寫信、看報紙
15:00--16:00 午睡
16:00--16:30 散步
16:30--17:30 輕松工作
17:30--18:00 免費
18:00--19:00 看小說
19:00--20:00 吃茶吃雞蛋
20:00--21:00 下棋
21:00--22:00 閱讀自然書籍
22:00--24:00 躺在床上思考問題
【貝多芬】
22:00--06:00 睡覺
06:00--06:30 早餐
06:00--14:30 作文
14:30--15:30 吃吃喝喝
15:30--17:30 拿著筆和紙散步
17:30--20:00 在酒吧看報紙
20:00--22:00 飲食
【本杰明·富蘭克林】
22:00--05:00 睡覺
05:00--08:00 想一想:今天你應該做什么?
08:00--12:00 工作
12:00--14:00 看書、看賬本、吃飯
14:00--18:00 工作
18:00--20:00 晚餐、音樂、娛樂、聊天、體檢
20:00--22:00 想一想:今天你哪件事做得好?
03
還有一個最大的并行任務,就是把工作和學習結合起來,把工作和個人成長結合起來。
用另一個詞來說,那就是:在給老板打工的同時,也為自己打工。
無論您是學生、自由職業者還是辦公室職員,一個事實是:您的時間是您的。
無論你是在學校學習還是在工作,你在每個地方度過的時間都是你自己的時間,而不是別人的時間。
所以要對自己的時間負責。
當你做某件事時,你必須仔細考慮它如何訓練你以及你從中學到了什么。 如果你只是應付,混日子,其實對你的傷害是最大的,效率也是最低的。 事情。
我們不能只注重做事的效率而忘記了生活的效率。
正如稻盛和夫所說,工作是治療百病的良藥。 做好當前的工作,在工作中學習、勤奮,是提升自己的最好方法。
如果我們不珍惜當下,總想著等到到了另一個地方、另一個職位、另一個單位再改進,這種等待的狀態是最沒有效率的。
現在有一句話很流行。 對未來最大的慷慨,就是把一切奉獻給現在。
04
說到效率,就不得不談有效性。
我們不僅要追求效率,更要追求效益。
什么是有效性?
意味著一個人既有生產能力,又有產出。
不僅可以在相對時間內產生更多的成果,而且可以長期保持產生成果的能力。
就像下金蛋的鵝一樣,它既能下蛋,又能繼續下蛋。
能夠兼顧短期和長期,能夠在做正確的事情的同時也把事情做對。
這就需要打磨我們的產能,實現產量與產能的平衡。
也許你這個月的目標很容易就完成了,但問題的關鍵是你是否為完成今年的目標、明年的目標,甚至三年、五年的目標做好了必要的準備。
這個階段有飯吃,下一階段還有飯吃嗎?
過去幾年我一直表現得很好。 40歲或50歲以后我還能做得很好嗎?
因此,有必要平衡當前和未來的需求。 潛在的、持久的、不斷上升的成功是值得贊揚的。
這是史蒂芬·柯維在《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中提出的一個核心話題。
那么怎樣才能達到高效率呢? 老史蒂芬·柯維提出了七個習慣:
積極主動的
開始就要考慮如何結束
首先要事
雙贏思維
了解敵人,了解自己
綜合協同效應
不斷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