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練習
1991年秋,高一物理教材發放時,我對比了教學大綱的要求,發現重點難點基本都放在了高三選修課本上。 為了分散困難,我們決定在選修課本中也提供一些內容。 它針對的是對物理感興趣并且有學習空間的學生。 形式為講座式,每周持續一堂課。 每次考試中,對于這部分內容都沒有強制要求。 論文末尾只有附加問題。 在審查試卷的過程中,還包括附加問題。 題目也包含在復習中,明確告訴學生這部分知識是以后申請理工科的學生應該掌握的。 效果是選修書各章的重點內容基本涵蓋了高中前兩年的內容。 學生雖然沒有掌握,但基本了解了這些知識。 高三選修課本發放后,學習選修課本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復習和深化的過程,所以沒有時間緊、難度大的感覺,學生學得更輕松。
1994年秋開始的第二個周期,由于種種原因,兼修選修內容被廢棄。 面對高中三科的現實,學生之間的分化跡象越來越明顯。 理工科的學生認為時間已經過去了三分之二,高中物理的重點難點還沒有覆蓋。 提早選課的呼聲越來越高。 而文科和歷史專業的學生也不想浪費時間。 老師想增加選修內容,但又怕影響現在的高考,所以沒有增加選修內容。 他們還擔心大四的內容太多、太難、時間太少。 這讓老師和學生都陷入了兩難的境地。
2. 經驗
有些學校過早地劃分文理科,導致一些高中畢業生實際上不具備高中應有的文化素質。 針對這種情況高中物理必修一試卷,國家教育行政部門決定實行“必修”和“選修”制度,并為此建立了畢業考試制度。 旨在實現高中教育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 這對于國民素質的提高無疑是必要的。
然而,對于未來申請理工科的學生來說,單獨開設必修課程有其缺點。 這是因為必修課內容較淺,而選修課則是各章的重點和難點。 集中精力攻克難點是違法的。 再加上認識論的規律,必然會前松后緊,這會加大學生在面臨高考前的心理壓力。
另外,對一些知識內容的安排也存在一些不當。 例如,必修課本中討論了動能,但沒有討論動能定理,然后定性地給出了機械能守恒定律。 高中生選修課本上又討論了動能定理,然后定量討論。 推導出機械能守恒定律。 這就導致重復教學事倍功半。 如果這些內容全部納入高中生必修課本并一次性完成,學生就能接受,知識體系的完整性也得到保證。 再比如物體的受力分析,這是高中物理的關鍵知識。 它貫穿高中物理的整個過程。 如果高一不教的話,以后的教學中時不時就會感到受到束縛。 事實上,每個老師都需要對物體力分析的知識點進行討論,但學生必須借選課書籍來閱讀和加深理解,這只會造成一些麻煩。
三、建議
1. 在開設必修課的同時,選擇性地并行開設一些選修課。
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學生對人類形成的概念的掌握不是一下子完成的,而是隨著知識經驗的豐富和思維水平的提高而逐漸趨于完善”。 這意味著掌握概念需要知識、經驗和時間。 平行教學不僅分散了難點,還為學習選修課本的重點和難點準備了知識和經驗。 這也為他們留下了根據自己的經驗理解和轉化新知識的時間。
2.評估
高一、高二期間,選修課本的內容可以不納入必修考試,以附加題的形式出現,以便有能力的學生一展身手,教師也可以了解這部分內容的掌握情況的內容。 不會給其他同學造成負擔。
3、深度掌握
必修課和選修課同時修讀,并不意味著同時完成必修課和選修課的內容。 這里就存在一個掌握深度的問題。 筆者認為,制約整個學科進步和深度的知識高中物理必修一試卷,如物體的受力分析等,應該先教; 與后續知識相關的知識也應該逐步向學生滲透。 例如,在高中一年級,向學生介紹垂直向上投擲和水平投擲。 在高中二年級,帶電粒子在電場中的準平面投擲運動被作為一種練習教授給學生。 高三詳細討論了運動綜合和斜投。 鍛煉給學生一個積累經驗、消化吸收的過程。
當然,適當的深度還需要一線教育工作者的討論。
以上是作者的個人經歷和理解。 如有不對的地方還請大家批評指正。
【又談高中物理的“必修”和“選修”課程】相關文章:
我們來談談責任08-17
還談參與08-17
還談讀圣經08-16
高中物理必修課一教案11-20
還談語文積累08-20
還談學科整合08-17
又談德育教材的探索08-17
也談師德之魂:美08-17
又談漢語拼音教學08-17
也說說孩子時間管理的做法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