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初高中階段的原因
1、初高中物理知識的差異。
(1)初中物理的特點是形象性、直接性、體驗性。 它注重形象思維。 主要使學生通過對現象的觀察和論證實驗,建立物理概念,了解其規律,獲得定性知識。 高中物理的特點是概括性、間接性、邏輯性,以抽象思維為主,如產生摩擦的條件、靜摩擦的方向、物體的受力分析、力的合成與分解、瞬時速度、加速度等。正如高中物理一年級所教授的那樣。 等等,都要求學生具有較強的抽象思維能力。 剛進入高中的學生很難適應從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轉變。
(2)初中物理以定性分析為主,定量計算非常簡單。 高中物理不僅需要定性分析,還需要大量復雜的定量計算。 剛進入高一的學生對于這種從質到量的突然轉變并不熟悉。 不適應。
(3)初中的物理練習主要是簡單的理論和算術計算,而高中的物理練習主要是邏輯推理和代數計算,大量的三角函數、直角坐標系、相似三角形、方程等用于解決物理問題。 高中力學中有很多向量,如力、速度、加速度、動量、沖量等,學生首先要進行正確的分析判斷,確定向量的方向,然后選擇正方向,簡化為代數運算。 這一步本身就需要學生對向量有正確的理解。 其次,正負號的使用多樣。 在高中物理的分析和運算中,“+”和“-”符號使用廣泛,且含義不同,不能混淆。 例如:“+、-”符號可以代表矢量的反方向、過程的方向、勢能的大小和變化等。這引起了很多學生的困惑,他們把物理運算當作純數學運算并且無法區分它們。 當然,我們無法對“+、-”符號的物理意義得出正確的結論。
2.學生學習心理的主觀水平。
(一)思想轉變困難。 根據皮亞杰的兒童思維發展理論,中學生的思維正處于由具體運算階段向形式運算階段過渡,即由初步邏輯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 初中生的思維正處于具體運作階段。 這時,他們可以進行初步的邏輯思維,但仍然離不開具體事物的支撐。 初中物理研究的是真實的物體,物理知識也是建立在形象思維的基礎上的。 初中物理的學習內容基本上適應學生的思維發展水平。 然而,高中物理研究對象大多是理想模型,要求學生運用較為抽象的思維來獲取物理知識。 要求學生在頭腦中將形式和內容分開,留下具體的事物,根據假設進行邏輯推演。 大多數高一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正在從經驗思維轉向理論思維。 其中,實證思維仍占主導地位。 他們的思維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依賴于具體的經驗材料,不善于從理論中進行演繹演繹。 高中物理有非常嚴格的推理體系,總是強調抽象思維。 學生的思維水平很難立即適應高中物理思維的抽象要求,這給進一步學習物理帶來了困難。
(2)先入為主的障礙。 調查發現,超過50%的學生覺得高中物理學習有困難。 這種情況在“一般”學生(70%)中尤其如此,但在“好”和“差”學生中則較少(分別為 15%)。 ,22%)。 可見,在對高中物理一無所知的情況下,一半以上的學生對物理科目感到恐懼。 這種先入為主的人為因素讓學生產生恐懼感,對自己能否學好物理產生懷疑。 動搖、失去信心,給高中物理教學造成了無形的障礙。
(3)認知結構重建。 與初中物理相比,高中物理是一門包容性更強的更高層次的知識。 高層次知識的學習應重新組織認知結構,以已有的相應低層次知識作為理解和支持新的高層次知識的基礎。 增長點。 一旦掌握了上層知識,記憶或推導下層知識就不難了。 然而,原有的知識結構往往會給認知結構的更新造成障礙。 經驗錯誤和原始知識的負反饋會影響正確概念的形成。 首先,學生對日常生活的原有認識,包括許多膚淺或錯誤的認識,影響了學習新物理知識的能力。 例如,“力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并導致加速。” 很多學生基于“物體必須被拉或推才能移動”的錯誤觀念高中物理銜接課,認為物體滑上斜坡時一定有拉力或推力; 在飛行過程中子彈還必須有向前的動量和其他錯誤的結論。 二是“相關知識”的影響。 學生在初中學到的較簡單的概念和規律沒有得到很好的掌握或形成了“思維定勢”,影響了知識的拓展和延伸。 例如:混淆作用力、反作用力以及兩種力的平衡; 認為放置在斜坡上的物體的重力等于斜坡對物體的支撐力等。第三,“類似經歷”的影響。 熟悉的、簡單的物理知識與新的物理知識相混淆。 例如:混淆動量P=mv,動能Ek=1/2mv2。
3.學生學習方法的步驟。
初中生掌握物理知識時,習慣于老師從頭到尾詳細講解、解決物理問題。 老師經常給學生指出重點和難點,并要求學生背誦。 他們也有指導高中物理銜接課,如何引導學生仔細閱讀并建立物理場景,分析物理過程,卻很少考慮。 學生逐漸養成死記硬背的嚴格學習方法。 高中物理學習要求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獨立、主動地獲取知識。 教師主要集中授課,幫助學生在頭腦中建立完整的物理場景,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各種實際問題。 讓學生獨立思考和總結課堂所學知識,獨立完成實驗,培養學生自學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