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生活取決于溫度:每天早上穿衣時需要檢查溫度,加熱食物時需要設定溫度溫度的測量,洗熱水澡前需要調節溫度。 這兩年,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流行,到處都要測量體溫。 剛剛結束的全球氣候大會也與氣溫有關。
人類的早期歷史也是以溫度來劃分的。
在原始石器時代,人類學會了用火進行自衛、狩獵、御寒、烹飪,還掌握了制陶藝術。 接下來是青銅時代。 青銅是銅與錫或鉛的合金,熔點約為700~800°C。 接下來是鐵器時代。 鐵在自然界中通常以紅色氧化鐵的形式存在。 要制造鐵,必須先除去氧氣,這只需要700℃左右。 然后是去除其他雜質,需要1500℃以上的溫度。 燒制瓷器需要1000℃以上的高溫。 我們的祖先在陶瓷燒制技術上領先世界一千多年,其中關鍵之一就是溫度控制。 但古人不知道如何測量溫度,也沒有溫度標準。
溫度是如何測量的? 溫度標準是如何制定的?
要測量溫度,您需要溫度計。 第一個制造溫度計的人是偉大的伽利略·伽利雷(1564-1642)。 我們廣東科學中心“院士說”| 伽利略的望遠鏡發現了有關月球的哪些秘密? 他曾在一篇文章中被介紹過。 1594年,伽利略讀到了古希臘學者希羅的(又名海倫,10-70)的著作,其中談到了氣體受熱時的膨脹。 基于此,他設計了一種溫度計(圖1)。 這種溫度計是一個裝滿水的密封玻璃容器,里面放置了幾個充氣的小球。 隨著溫度升高,球內的氣體膨脹并克服重力浮到表面。 今天我們仍然可以在禮品店看到這種溫度計。
圖 1. 伽利略的溫度計
伽利略的朋友桑托里奧·桑托里奧( ,1561-1636)設計了一種更實用的溫度計(圖2)。 這種溫度計使用酒精作為液體,上面有刻度。 人們可以通過向體溫吹氣來測量體溫。 他對自己進行了實驗,每天仔細測量自己的體溫、心跳和呼吸頻率。 他還在進食、飲水、睡眠和運動后稱重自己(圖2),記錄攝入量和排泄量,并將兩者之間的差異歸因于“無法察覺的汗水”。 他的記錄是世界上最早的人體醫學指標記錄。
圖2,和他的溫度計和稱重實驗
值得一提的是,伽利略去世后,他的學生和朋友成立了實驗科學院(del)。 學院秉承伽利略的思想,不斷探索,為溫度和壓力的測量做出了重大貢獻。 可惜十年后科學院被梵蒂岡取締,意大利的科學研究從此枯萎。
羅伯特·博伊爾(1627-1691)將伽利略的思想帶回英國(見廣東科學中心《院士說》文章|解密醫學影像技術(一))。 他的學生胡克(1635-1703)(見文章《照實說》|與牛頓發生爭執的人)制作了幾支溫度計。 1701年,偉大的牛頓(艾薩克,1643-1727)也制成了溫度計。 他用亞麻籽油作為溫度計的液體,并在模仿時鐘后引入了從0到12的刻度。
同一時期,丹麥天文學家奧勒·羅默(Ole Romer,1644-1710,圖3)也制作了自己的溫度計。 羅默注意到溫度對天文望遠鏡精度的影響溫度的測量,測量結果需要根據溫度進行調整。 羅默最著名的工作是根據木星月食估算光速,并因此當選為法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晚年,羅默建立了丹麥航海學校,并擔任哥本哈根警察局長,為丹麥的繁榮做出了巨大貢獻。
圖3、丹麥天文學家Ole Romer
1708年,荷蘭人加布里埃爾·瓦倫海特( ,1686-1736)拜訪了羅默。 兩人交流了制作溫度計的經驗。 1714 年, Hite 創建了華氏溫標。 華氏溫標將鹽水結冰的溫度定為0度(這被認為是當時最冷的溫度),而正常人體溫度定為96度。 后來為了使用方便,將純水的沸點定為212度。 瓦倫海特將華氏溫標視為他一生中最偉大的成就,并將其刻在自己的墓碑上(圖4)。 今天美國和中美洲的幾個小國家仍然使用華氏溫標。
圖4、沃倫黑德的墓碑
華氏溫標上的兩個關鍵點:鹽水的冰點溫度和人體的正常體溫,都很難測量。 1742年,瑞典科學家安德斯·攝氏(攝氏度,1701-1744)創建了攝氏溫標。 攝氏溫標將 1 個大氣壓(海平面氣壓)下的水的冰點溫度設為 0 度,沸騰溫度設為 100 度。 分為100等份,每等份為1度。 1889 年,國際度量衡委員會將這一溫標確立為國際標準。
攝氏溫標與華氏溫標之間的換算公式為:
在科學實驗中,科學家們也使用絕對溫標。 絕對溫標也稱為開爾文溫標(或開爾文溫標)。 它以開爾文勛爵(有時譯為開爾文)的名字命名。 凱文勛爵的名字是威廉·湯姆森 (1824-1907)(圖 5)。 1892年,他被授予“拉格斯男爵”稱號。 所以人們稱他為凱文勛爵。
圖5,凱文勛爵
凱文勛爵的父親是格拉斯哥大學的教授。 他很小的時候就學習了法語和拉丁語。 他10歲開始在格拉斯哥大學聽課,14歲獲得學校金獎。16歲進入劍橋大學,很快發表了第一篇文章。 畢業后,他前往法國進修一年,期間研究了傅里葉(1768-1830)的熱傳導和卡諾的卡諾循環(薩迪,1796-1832)。 1846年,凱文回到格拉斯哥大學任教,當時他年僅24歲。 他在格拉斯哥大學工作了51年,直到75歲退休。為了不讓自己閑著,他再次注冊為學生。 所以他曾經是格拉斯哥大學最年輕和最年長的學生。
1848年,凱文提出了絕對溫標。 他注意到,隨著壓力 (P) 降低,氣體溫度(T,以攝氏度為單位)也會降低。 順著這個趨勢,無論是哪種氣體,當溫度為-273.15度時,壓力都會為零(圖6),即氣體變成固體。 在此基礎上,他提出了凱氏溫標。 該溫標的增量與攝氏溫標的增量相同。 但它的 0 度在攝氏度上是 -273.15 度。 因此,凱氏溫標和攝氏溫標之間有一個簡單的換算公式:
圖6、絕對溫標圖
凱文勛爵是一位兼具文學和軍事才能的人。 在學術上,他是熱力學、電磁學、地球物理學等學科的奠基人。 在工程方面,他發明了多種儀器,為跨大西洋電纜工程和導航做出了巨大貢獻。 此外,他是第一個使用“能量”這個詞的人。 他有一句名言:“哪里有困難,哪里就有發現。(當你面對面面對a時,你就起來了a)”
歷史上,還有所謂的中尉溫標(°Ré)和朗格溫標(°R)。 中尉溫標以法國博物學家雷內(1683-1757)的名字命名; 朗格溫標以蘇格蘭科學家 WJM(1820-1872)的名字命名。 兩種溫標均已不再使用。
2019年國際度量衡委員會使用的玻爾茲曼常數( ):
絕對溫標增量的一度已被重新定義。 這個定義與物質的熱性質無關,只與熱能有關。 熱能的計量單位是焦耳 (J)。 1 焦耳等于 1 牛頓 (N) 乘以 1 米 (m)(即 J = N×m)。
我們在《Speak Like It Is》一文中介紹了能量單位“焦耳”和英國科學家詹姆斯·焦耳(1818-1889)| 焦耳。 焦耳是凱文勛爵的好朋友。
撰文:杜如旭(加拿大工程院院士)
排版與編輯| 莫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