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永紅
地區:貴州省-黔西南-興義市
學校:興義市彭立中學
共1課時
第一節 撬動初中物理教學2011年標準版
1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
1、了解杠桿,知道杠桿的幾個概念,能夠確定并畫出力臂;
2、了解杠桿余額情況;
3. 了解杠桿的一些應用。
2. 流程與方法
1. 通過觀察和實驗了解杠桿的幾個概念。
2.體驗探索杠桿平衡條件的過程,進一步學會提出問題,分析總結實驗數據。
3.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關心社會生產和生活,保持對自然現象的好奇心,樂于在日常生活中探索自然現象和物理原理。
2、逐步樹立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
2 重點與難點
重點:引導學生通過探究得出杠桿平衡條件。
難點: 1.通過實驗,理解力臂的概念。
2. 杠桿平衡條件的應用。
3 教學流程 3.1 第一個小時的點評 (0) 新設計
引入新課程:
多媒體展示了一幅引人注目的機械表結構圖,介紹復雜的機械是由簡單的機械組成的。 簡單機械的基本要素包括桿、輪、軸、桿、鏈等,從而引出本課題。
開始新的課程:
根據幾個生活情境,讓學生找到他們的共性,并衍生出杠桿的概念。 在力的作用下繞固定點旋轉的硬桿稱為杠桿。 然后強調“力的作用”、“繞定點旋轉”和“硬棒”。
通過剛才的一張場景圖來介紹一下杠桿的五個要素:支點O、力量F1、阻力F2、動力臂L1和阻力臂
L2,還解釋了如何繪制力臂。 根據教程計劃練習繪制杠桿臂。
通過類比回顧物體的平衡狀態,介紹什么是杠桿的平衡狀態。 當物體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時,稱物體處于平衡狀態。 那么,只要杠桿靜止或以勻速旋轉,就稱杠桿處于平衡狀態。
【活動】兩個不同體重的人能穩定蹺蹺板嗎?
讓學生通過生活經驗和實踐來回答:輕則坐后,重則坐前。 這樣,蹺蹺板就能穩定下來,達到平衡。
那么,你輕坐多遠呢? 你應該向前坐多近? 有必要探討如何使蹺蹺板保持平衡。
借助多媒體和實驗設備探索杠桿的平衡條件并進行實驗研究。
參考圖片引導學生思考: 1、杠桿為什么要在水平位置保持平衡? 如何調整杠桿在水平位置的平衡?
2、為什么需要多次改變鉤重和位置(F1、F2和L1、L2)?
3、操作過程中需要注意什么?
小組合作探索和教師導覽。
學生填寫數據,并引導學生仔細分析實驗數據,找出規律。
同學們交流發言,最終總結出杠桿平衡條件:(杠桿原理)
功率×功率臂=阻力×阻力臂
即F1×L1=F2×L2
溝通與評價:
問:如果將彈簧測力計斜向上拉,讀數會如何變化?
學生猜測,老師示范,并提問:為什么會變成這樣?
引導學生找出斜拉時F1、F2、L1、L2在哪里? F2和L2的乘積有變化嗎? 對比L1,是變大了還是變小了?
以溝通與評估問題為例,介紹了杠桿使用時力的大小隨著杠桿臂的變化而變化,介紹了杠桿的分類,并對三類杠桿及其特點進行了說明舉例:
省力桿:動力臂大于阻力臂,L1>L2,省力但耗距離
輕松杠桿:動力臂小于阻力臂,L1
等臂杠桿:動力臂與阻力臂相等,L1=L2,既不省力又不省距離,既不省力也不省距離。
請學生舉例。 生活中有哪些杠桿,它們屬于哪些類型? 有沒有一種既省力又省距離的杠桿?
這些都是生活中的杠桿。 杠桿的應用非常廣泛。 同時,我們還可以利用杠桿原理解決很多問題:(用例題分別說明以下三點,滲透到法制教育中)
1.平衡因子的計算:示例教材P78
2、動平衡分析
3. 最小功率的確定
教學活動 活動一【活動】兩個不同體重的人能否穩定蹺蹺板?
讓學生通過生活經驗和實踐來回答:輕則坐后,重則坐前。 這樣,蹺蹺板就能穩定下來,達到平衡。
那么,你輕坐多遠呢? 你應該向前坐多近? 有必要探討如何使蹺蹺板保持平衡。
活動2 【活動】探索杠桿的平衡條件實驗
借助多媒體和實驗設備探索杠桿的平衡條件并進行實驗研究。
參考圖片引導學生思考: 1、杠桿為什么要在水平位置保持平衡? 如何調整杠桿在水平位置的平衡?
2、為什么需要多次改變鉤重和位置(F1、F2和L1、L2)?
3、操作過程中需要注意什么?
小組合作探索和教師導覽。
學生填寫數據,并引導學生仔細分析實驗數據,找出規律。
同學們交流發言,最終總結出杠桿平衡條件:(杠桿原理)
功率×功率臂=阻力×阻力臂
即F1×L1=F2×L2
活動三【活動】討論(通過討論滲透法制教育)
桿秤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衡量物體質量的工具。 有些不法商人在重壓下挖出了一小塊。 測量結果與真實值相比如何? 為什么?
?中華人民共和國計量法
第二十七條 使用不合格的計量器具或者損壞計量器具準確度,給國家和消費者造成損失的,責令賠償損失,沒收計量器具和違法所得,可以并處罰款。 。
第二十八條 制造、銷售、使用計量器具,欺騙消費者的,沒收計量器具和違法所得,并處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情節嚴重的,對單位和直接責任人員以詐騙罪、投機倒把罪追究其責任。 刑事責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
第十條消費者享有公平交易的權利。
活動四【作業】課后學習計劃作業
如圖所示,質量可忽略不計的杠桿上標記的每個方塊的長度相等,0為支點,杠桿兩側掛的每個鉤號相同,杠桿在水平位置保持平衡。 在下列情況下,杠桿仍保持水平位置平衡()
A.兩側減少一勾碼
B.兩側鉤碼下各掛一根。
相同的鉤子代碼
C.左邊的鉤碼向右移動一位,右邊的鉤碼同時向左移動一位。
D.在右側添加相同的掛鉤代碼,同時將左側的掛鉤代碼向左移動一格。
第一節 杠桿
課程設計課堂記錄
第一節 杠桿
1 第一學期新設計
引入新課程:
多媒體展示了一幅引人注目的機械表結構圖,介紹復雜的機械是由簡單的機械組成的。 簡單機械的基本要素包括桿、輪、軸、棒、鏈等,從而引出本課題。
開始新的課程:
根據幾個生活情境,讓學生找到他們的共性,并衍生出杠桿的概念。 在力的作用下繞固定點旋轉的硬桿稱為杠桿。 然后強調“力的作用”、“繞定點旋轉”和“硬棒”。
通過剛才的一張場景圖來介紹一下杠桿的五個要素:支點O、力量F1、阻力F2、動力臂L1和阻力臂
L2,還解釋了如何繪制力臂。 根據教程計劃練習繪制杠桿臂。
通過類比回顧物體的平衡狀態,介紹什么是杠桿的平衡狀態。 當物體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時,稱物體處于平衡狀態。 那么,只要杠桿靜止或以勻速旋轉,就稱杠桿處于平衡狀態。
【活動】兩個不同體重的人能穩定蹺蹺板嗎?
讓學生通過生活經驗和實踐來回答:輕則坐后,重則坐前。 這樣杠桿初中物理,蹺蹺板就能穩定下來,達到平衡。
那么,你輕坐多遠呢? 你應該向前坐多近? 有必要探討如何使蹺蹺板保持平衡。
借助多媒體和實驗設備探索杠桿的平衡條件并進行實驗研究。
參考圖片引導學生思考: 1、杠桿為什么要在水平位置保持平衡? 如何調整杠桿在水平位置的平衡?
2、為什么需要多次改變鉤重和位置(F1、F2和L1、L2)?
3、操作過程中需要注意什么?
小組合作探索和教師導覽。
學生填寫數據,并引導學生仔細分析實驗數據,找出規律。
同學們交流發言,最終總結出杠桿平衡條件:(杠桿原理)
功率×功率臂=阻力×阻力臂
即F1×L1=F2×L2
溝通與評價:
問:如果將彈簧測力計斜向上拉,讀數會如何變化?
學生猜測,老師示范,并提問:為什么會變成這樣?
引導學生找出斜拉時F1、F2、L1、L2在哪里? F2和L2的乘積有變化嗎? 對比L1,是變大了還是變小了?
以溝通與評估問題為例,介紹了杠桿使用時力的大小隨著杠桿臂的變化而變化,介紹了杠桿的分類,并對三類杠桿及其特點進行了說明舉例:
省力桿:動力臂大于阻力臂,L1>L2,省力但耗距離
輕松杠桿:動力臂小于阻力臂,L1
等臂杠桿:動力臂與阻力臂相等,L1=L2,既不省力又不省距離,既不省力也不省距離。
請學生舉例。 生活中有哪些杠桿杠桿初中物理,它們屬于哪些類型? 有沒有一種既省力又省距離的杠桿?
這些都是生活中的杠桿。 杠桿的應用非常廣泛。 同時,我們還可以利用杠桿原理解決很多問題:(用例題分別說明以下三點,滲透到法制教育中)
1.平衡因子的計算:示例教材P78
2、動平衡分析
3. 最小功率的確定
教學活動 活動一【活動】兩個不同體重的人能否穩定蹺蹺板?
讓學生通過生活經驗和實踐來回答:輕則坐后,重則坐前。 這樣,蹺蹺板就能穩定下來,達到平衡。
那么,你輕坐多遠呢? 你應該向前坐多近? 有必要探討如何使蹺蹺板保持平衡。
活動2 【活動】探索杠桿的平衡條件實驗
借助多媒體和實驗設備探索杠桿的平衡條件并進行實驗研究。
參考圖片引導學生思考: 1、杠桿為什么要在水平位置保持平衡? 如何調整杠桿在水平位置的平衡?
2、為什么需要多次改變鉤重和位置(F1、F2和L1、L2)?
3、操作過程中需要注意什么?
小組合作探索和教師導覽。
學生填寫數據,并引導學生仔細分析實驗數據,找出規律。
同學們交流發言,最終總結出杠桿平衡條件:(杠桿原理)
功率×功率臂=阻力×阻力臂
即F1×L1=F2×L2
活動三【活動】討論(通過討論滲透法制教育)
桿秤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衡量物體質量的工具。 有些不法商人在重壓下挖出了一小塊。 測量結果與真實值相比如何? 為什么?
?中華人民共和國計量法
第二十七條 使用不合格的計量器具或者損壞計量器具準確度,給國家和消費者造成損失的,責令賠償損失,沒收計量器具和違法所得,可以并處罰款。 。
第二十八條 制造、銷售、使用計量器具,欺騙消費者的,沒收計量器具和違法所得,并處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情節嚴重的,對單位和直接責任人員以詐騙罪、投機倒把罪追究刑事責任。 刑事責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
第十條消費者享有公平交易的權利。
活動四【作業】課后學習計劃作業
如圖所示,質量可忽略不計的杠桿上標記的每個方塊的長度相等,0為支點,杠桿兩側掛的每個鉤號相同,杠桿在水平位置保持平衡。 在下列情況下,杠桿仍保持水平位置平衡()
A.兩側減少一勾碼
B.兩側鉤碼下各掛一根。
相同的鉤子代碼
C.左邊的鉤碼向右移動一位,右邊的鉤碼同時向左移動一位。
D、在右側添加相同的掛鉤代碼,同時將左側的掛鉤代碼向左移動一格。
標簽: 第 1 節,杠桿,課程手冊,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