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科專家帶你走進高中
通過中考后,又一批學生即將進入高一。 如何及時適應高中學習,轉變高中思維渠道,快速適應高中學習生活?
暑假期間,“上海中考發布”微信公眾號邀請上海學科專家講解初高中學科銜接要點。
新高一新生們,抓緊時間開始接班吧!
02 與高中新生探討高中數學學習方法
張林森 上海財經大學北滘高級中學
數學
數學是現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容、思想、方法和語言已廣泛滲透到人們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
數學素養是現代公民必備的基本素養。
三年級
第二站·數學
高中一年級
總字數:1917 閱讀時間:4 分鐘
初中和高中的數學學習為我們未來的成長和終身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這是一個打基礎的過程。 初中數學課程比較基礎,學習內容容易理解,而高中數學課程就是初中數學課程。 數學的延伸和發展涉及到許多數學概念,如集合和邏輯、函數和反函數等,這些概念都比較抽象、難以理解。 同時,高中數學課程對邏輯推理、數學建模、直觀想象、數學運算等方面都有較高的要求。
進入高中后,一些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沒有及時調整,導致他們無法適應這種變化學科網高中數學,數學學習達不到標準。 那么,我們怎樣才能學好高中數學呢?
下面我就高中生中經常出現的三種現象提出三點建議,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
1、學會自學,培養獨立學習的能力。
現象一:
進入高中后,很多學生在初中延續“聽課+實踐”的學習模式。 他們每天坐著等課,沒有做任何準備。 上課時,他們要么只聽老師的講解,要么忙著記筆記,忽視了真正聽課的任務,缺乏學習的主動性。 。
學習建議:
認真閱讀教材,堅持做好課前預習,帶著問題走進課堂,明確每節課的學習內容和學習目標,逐步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
我們在讀數學課本時,不能像讀小說一樣讀。 我們一定要明確自己的學習任務,有的放矢、有計劃地進行,盡量把課本中涉及到的數學概念全部找出來,并借助課本提供的例子和難理解的概念,盡量理解這些概念。 ,你可以把問題記錄下來,帶著這些問題去上課。
下表為新教材《集合與邏輯》第一章
第一課“裝配”預覽示例
2.勤于思考,養成深度學習的習慣
現象2:
在聽課過程中,有的學生忽視了老師對數學概念的“解讀”和“深度加工”。 他們對于概念的理解僅僅停留在表面,對于概念的理解也只是片面的。 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沒有觸及數學的本質。 結果他們“一聽就明白了”。 “如果你懂了,一做就會錯”。
學習建議:
每位數學老師都會在課堂上講解知識的來龍去脈,分析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學科網高中數學,分析解決問題的思維路徑,突出數學思維方法,選擇合適的教學情境想方設法幫助學生理解每一個數學概念。 我們應該珍惜上課的40分鐘,將自己的思考融入到課堂中,最大限度地提高聽課效率。
數學中的定義、公理、定理、公式等數學概念都非常簡潔、嚴謹,因此每個單詞都有其特定的含義。 一些數學概念為我們指出了解決問題的方法。 因此,我們要在準確記憶的基礎上深入理解這些數學概念,需要勤于思考,勇于質疑,善于發現和提出問題,形成深度學習的習慣。
例如,新教材中子集的定義:對于兩個集合A和B,如果集合A中的每個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則集合A稱為集合B的子集,記為A?B。 但學生們常常記住這一點:如果集合A的所有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則集合A稱為集合B的子集,記為A?B。 雖然兩種說法是等價的,但前者給出了解決問題的具體方法。 課本例七中的問題(2)就是一個概念應用的例子。
又如,新教材在集合第一課中就給出了兩個集合相等的定義(兩個集合的元素完全相同)。 雖然這個定義很容易理解,但是仍然需要判斷兩個無窮集是否相等或者是否被證明。 兩個集合何時相等是很難表達的,所以課本在集合間關系課上給出了證明集合相等的方法。
這樣,我們不僅可以把前前后后的知識聯系起來,深入理解這些知識點,而且對于我們邏輯推理能力的發展也是非常有利的。
3、表達準確,展現數學語言之美
現象三:
在高中生的課外作業中,我們發現有的學生無法清晰表達解決問題的過程,書寫混亂、缺乏條理,無法用數學語言表達自己的觀點。
學習建議:
完成數學作業是數學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 它具有鞏固和內化知識的功能。 這也是培養數學素養不可缺少的途徑。 因此,我們在完成日常作業時,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一)字跡工整、干凈、清晰、美觀;
(二)數學符號的應用和圖形的繪制正確、規范;
(三)推理過程循序漸進,形成講求論證、條理清晰、邏輯嚴密的思維品質和理性精神。
數學的學習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達到的。 需要堅持不懈的努力。 我們應該明確目標,培養數學學習的興趣,不斷調整學習方法,逐步理解數學與現實的聯系,學會用數學模型解決實際問題,學會邏輯地解決問題。 思考問題,養成細致、嚴謹、求實的科學精神。
個人簡介
上海市特級教師,上海市虹口區高中數學培訓基地主持人,上海財經大學附屬北滘高中數學教研組組長。
“學物求知,教研結合”是張老師研究和探索數學教學的基本信念。 “簡單、自然、有效的變奏”是他逐漸形成的課堂教學風格。 他堅持把學生發展放在第一位,注重教材教育功能的發揮和數學文化的滲透。 他堅持走教學與研究一體化的道路,相信教學實踐與教學研究相互支撐。 曾在《數學通報》、《數學快報》發表論文,在《上海中學數學》等國家、省、市級刊物發表教學研究論文30余篇; 出版個人專著1部,主編數學教學專著7部,組織編寫校本教材4部。
學習小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