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人民班主任,終究還是要編寫課件,用學習案例來有效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 既然study case那么重要,那么如何寫出高質量的study case呢? 在這里,我將一些最新的研究案例文本與您分享,以方便您使用。
高中數學密度學習計劃 PEP 版第 1 部分
第三節密度
1、從物質的鑒別入手
我們在鑒別物質時,有時會根據味道、顏色、硬度、形狀等特征進行一定的限制。比如:如何區分一瓶自來水和一瓶礦泉水? 這就是這些限制發揮作用的地方。 但是我們發現物質還有其他的特征,是不是可以用它們來區分物質呢?
思考:單純用物體的質量來區分物質的種類可以嗎?
1、這里有兩個用不同物質制成的物體,一個是銅塊,一個是石塊。 它們的體積和質量相同嗎? 以什么方式?
2、如果是同一種物質,體積和質量是否相等? 這兩個是體積相同的鋁塊,質量相等嗎?
3.如果同一種物質的體積不相等,那么質量還相等嗎? 如圖所示,這兩個鐵塊哪個質量大?
4、同一種物質,體積大的物質質量大,體積小的物質質量小。 這只是質量和體積之間的簡單關系。 同一物質的質量和體積之間的精確定量關系是什么?
2.實驗研究
1、實驗:調整天平,用天平分別稱量相同體積的鐵塊、鋁塊、鐵塊。 看看它們的質量是否相同?
推論:具有相同體積的不同物質具有不同的質量。
2、實驗:100g水和100g酒精體積相同,看它們的體積是否相同?
推論:具有相同質量的不同物質具有相同的體積。
以上兩個實驗是用不同的物質進行比較的。 根據實驗結果,得到了哪些啟示?
3. 提出問題:物體的質量和體積之間的具體關系是什么?
4、同種物質制成的物體,體積大,質量也大。 例如,在一盒同樣的粉筆中,兩根粉筆的體積是一根粉筆的兩倍,兩根粉筆的質量也是一根粉筆質量的兩倍。 這是物質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特性。
①. 請把粉筆的質量和體積畫成圖。 (同一金屬導體兩端關系的模擬研究與電壓實驗) ②. 用幾個相同體積的鋁塊(或石塊,松散的鐵塊)進行實驗。
由此可以推斷:
(1)同種物質的質量減少時,其體積也減少; 當質量減少時,它的體積也會減少。 并且質量與體積之比是恒定的。
(2)不同物質的質量體積比通常不同。
3.密度
1.密度定義
2、一些物質的密度值
對于同一種物質,比如水,在不同狀態下密度是不同的,物質的密度與體溫和壓力有關。
33級; 相同密度不一定是同一種物質,冷寂、蠟、植物油的密度為0.9×10kg/m3; 和
33 煤油和酒精的密度均為0.8×10kg/m3; 金屬固體的密度相對較高。
水的密度為1.0×10kg/m的化學意義是為了記住一些物質密度的大小。 例如,金比銀密度大,銅比鐵密度大。
3.練習
1、一支粉筆有一半用完,剩下的一半與原來的比較() a. 質量降低,但密度保持不變 b. 質量保持不變,但密度降低
C。 質量不變,但密度不變 D. 質量變小了物理水的密度公式,但密度變小了
2、常說鐵比木重。其真正含義是()a,鐵的密度大于木頭的密度 b,鐵的質量大于木頭的質量
C。 木頭比鐵輕。 d. 鐵和木頭的質量其實是一樣的。 3、對于密度公式ρ=m/v,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當質量一定時,密度與體積b成反比。 當體積一定時,密度與質量成反比
C。 物質的密度一定,質量與體積d成反比。 密度與體積成反比,密度與質量成反比
4、對于一根均勻的木棒,去掉1/2,剩下的一半有原來的質量,剩下的一半有原來的體積,剩下的一半和原來的密度一樣。
35、鋁的密度為2.7×10kg/m,讀作。 它的意思是。
6、一個質量為50g的燒瓶,容積為100ml的液體為130g。 求出這些液體的密度?
7、以下是調整天平和使用天平的步驟。 請在橫線上寫下正確的序列號。
A。 左盤放物件,右盤放重物,連接游碼平衡天平
b. 調整平衡梁右端的平衡螺絲,使指針指向表盤中心線
C。 將盤中砝碼的總質量與秤上游泳砝碼的刻度值相加,即可計算出被測物體的質量
d. 將天平放在水平平臺上,將游泳碼放在秤上端的零刻度線上
e. 整理設備并將物品放回原位
38、一個杯子可以裝2kg酒精(ρ=0.8×10kg/m),如果裝滿水,瓶中水的質量()a,小于2kgb,大于2kgc,等于2kgd,無法確定
9. 切下一半平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磚。 對于剩下的一半磚,正確的說法是()a。 質量減半,密度減半。 b. 質量減半,密度不變。
C。 體積減半,密度減半。 d. 以上說法不正確
10、用托盤天平稱量物體質量時,被稱物體和砝碼放錯了位置。 如果天平平衡,左邊的盤子上有100g和20g的砝碼,砝碼對應的刻度值為4g,物體的質量為()a,124gb,122gc,118gd,116g
311. 一艘油輪裝載了 30m 的油。 小明想測試一下油的密度。 他從卡車上取出30毫升機油,測出重量為24.6克。 求:
(1)油的密度。
(2) 該油車所裝油品的質量。
12.探究:物質質量與體積的關系?
推測:
實驗器材:粉筆一盒、天平、滴定管、細砂、水、油。
實驗步驟:
繪畫:
橫坐標表示體積v,縱坐標表示質量m。 繪畫。
論證分析:
13、一個質量為40g的容器,裝滿水就變成140g,裝滿油就變成120g。 求油的密度。
14、小希和朋友們參觀英雄墓地,他們看到了一塊大理石碑,發現高4m,寬4m
, 50cm 厚, 估計它的質量 (ρ=2.6×10kg/m) 如果有機會, 檢查調查你看到的記錄
紀念碑和現場測試,以估計紀念碑的質量。
315. 有一個鐵塊,質量為 316g,體積為 60cm。 這個鐵塊是實心的還是空心的?如果是
空心,空心部分的體積是多少?
推薦初中數學“浮力”教學案例(5000推薦初中物理化學
教條
教學案例
學習
案件
狀態示例
改變
特點)
改變
123推薦中學數學教學設計與反思(3000
詞)推薦中學數學教學案例《密度》(800詞)
高中數學密度學習計劃PEP版第二部分
《測量物質的密度》教案
【學習課題】測量物質的密度
【小時
時間] 1課時
[課程標準] 將測試固體和液體的質量。
通過實驗,將檢測固體和液體的密度。
【內容分析】
本課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化學·九年級》第11章第4節的學習內容。 在學習了質量和密度的概念和密度估算公式后,包括使用滴定管、測量不吸水不規則塑料塊的密度和鹽水密度的知識和技能。 主要目的是讓中學生運用密度公式ρ=m/ν間接檢測物質的密度,培養操作實驗的能力。 這節課對上節課的內容起到了鞏固的作用。 是密度知識在生活中應用的示范,也是第一個學習熱的關鍵實驗,有助于后面壓力知識的學習。 正是集化學現象、物理概念和物理定律于一體的教學重點,充分體現了新課標“從生活到數學,從數學到社會”的理念。 【學業情況分析】
在學習本課之前,中學生對物質的性質——質量有了初步的了解; 他們學會了使用天平的技巧。 對密度的概念和估計公式有一定了解; 由于我已經掌握了溫度計的讀數方法,我可以通過觀察結構直接得出用燒杯測量液體體積的方法。 中學生只有在觀察和思考后才能操作。 重點是引導中學生觀察海面的形狀,海面呈凹形,閱讀時視線應與凹形液面的最低點保持水平。
朋友們也可以想出一個測量液體密度的總體方案,但是中學生在這個實驗中思考如何減少實驗偏差,制定最佳檢測方案,并不容易。 受此問題影響,往往會制定不準確的計劃。 中學生沒有注意到,他們并沒有把所有的液體都放入量杯中,還有一部分留在了燒瓶中,使得所測體積變小,密度變高,所以這個環節要重點處理。 【學習目標】
1、嘗試用密度知識來識別生命中的物質。
2、通過實驗進一步體會物質密度的概念,這是物質的一種特性。
3. 能說出測量物質密度的實驗原理。
4.進一步學習使用天平檢測物體的質量
5、學會用量杯檢測液體體積的正確方法
6.學會用燒杯檢測不規則固體的體積
7. 會設計檢測固體密度的實驗方案和實驗形式
8. 設計檢測液體密度的實驗方案和實驗形式
9.可檢測液體和固體的密度
10、在檢測物質密度的過程中,配合交流,體會檢測中的偏差,找出減少偏差的方法,體會到嚴肅嚴謹的科學心態和求是求是的科學精神的重要性來自科學實驗的事實。 【教學重點難點】
要點:能用天平和量杯測量固體和液體的密度。 難點:設計一個精確檢測液體密度的方案。 【評價設計】
1. 使用問題 1 檢查目標 1 的實現情況。 2. 通過問題
2. 活動 3 衡量目標 2 的實現情況。 3. 通過問題 3 衡量目標 3 的實現情況。 4. 通過活動
3. 檢查目標 4 的實現情況 5. 通過問題
4、5、6 衡量目標 5 的實現情況。 6. 用問題 7 檢查目標 6 的實現情況。 7. 通過活動 1 和家庭作業 2 衡量目標 7 的實現情況。 8. 通過活動 2 檢查目標 8 的實現情況, 作業 1. 9. 通過活動
3. 測試 1 檢查目標 9 的實現情況。 10. 通過活動
3.4 測試2衡量目標10的實現情況。【學習過程】
【藍籌股1】輸出新課,準備舊知識。
問題1、朋友,我有一個鄰居,在地攤上買了一條金鏈子,很實惠??,他一直懷疑這個戒指是假的,不是純銀的。 你能幫他鑒定一下嗎? ? (中學生回答可以測量圓環的密度,對照密度表就可以知道真偽,然后引出題目——四
檢測物質的密度)
問題二、上節課我們已經學習了一些關于密度的知識。 請回想一下,關于密度,你能說出哪些知識? 密度與物質的質量和體積有關嗎?
(第二題引導中學生,密度是物質的一種特性,與質量和體積無關,所以可以用來鑒別物質)
問題三、我們要測量物質的密度,有什么理論依據? 需要測量這些化學量?
[Blue Chips 2] 學習使用量杯測量液體和不規則固體的體積
(簡介:天平可以測出質量,那怎么測出體積呢?我們知道立方體、長方體等有規則形狀的固體可以用天平來測出體積,這樣的液體如何測出體積和不規則固體?) 問題 4. 觀察量杯,你能得到什么信息? 與您的一群朋友討論并展示。 問題5、在量杯中放入適量的水,觀察液面形狀。 閱讀應該根據什么? 群內交流。
(看書時視線應與凹液面最低點水平,以下方清晰液面為準,引導中學生分析低頭向下看的不準確,)
問題6、如果液位在相鄰兩個刻度線之間,應如何讀數才能使測試結果更準確? 嘗試讀取滴定管中的水量并記錄結果。
問題7. 用量杯可以測出不規則的固體體積嗎? 分組討論,說出你的方式。 (為什么要用細線?一是插拔方便,二是偏差小。注意:物體必須完全浸沒。)塑料塊和鹽水的密度,設計實驗形式。 活動一、指導全班設計塑料塊密度測試的實驗方案和實驗形式。 每組選出一名代表進行展示。
(讓中學生思考:①需要做哪些測試,需要用到哪些數學量;②為什么要先量質量,再量體積?③表格中需要記錄哪些數據?)活動二、引導全班設計一個檢測鹵水密度的實驗方案,實驗形式。 每組選出一名代表進行展示。
(大部分中學生會設計先測量空燒瓶的質量,然后測量燒瓶和鹽水的總質量,然后將鹽水放入量杯中測量鹽水的體積,并引導中間學校同學分析是因為他們沒有把所有的鹽水都放進量杯里,有些殘留在燒瓶里,如果量的體積太小,密度會太大,為了減少
偏差可先檢測燒瓶和鹽水的總質量,再檢測燒瓶和剩余鹽水的總質量。 這一點中學生應該通過觀??察來了解。 )[Blue Chip 4] 檢測塑料塊和鹽水的密度
活動 3. 將全班分成兩部分。 該組的一個人將測試塑料塊的密度,該組的其他人將測試鹽水的密度。 全體同事按照擬定的實驗方案進行實驗,小組成員合理分工,將實驗數據記錄在黑板上設計好的表格中,并估算密度。 活動 4。在小組之間交流實驗推論,并分析減少偏差的技術。
(每組測出的最終密度值不同,說明檢測存在偏差。引導中學生使用多次檢測取平均的方法減少偏差;檢測體積偏差大,并按照正確的方法仔細研讀。)
【知識擴展】(1)物體不沉怎么辦? (2) block太大怎么辦? (引導中學生說(1)可用壓法或沉法;(2)切法或溢法。) 【課堂小結】談談本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標準測試】
1. (2012·山東濟南) 同事在實驗室測試了一塊不規則金屬塊的密度。 (1) 將托盤天平置于水平臺面上,將浮碼移至秤上端的零線處。 觀察橫梁的指針在分度盤中心線的兩側,此時應順著方向轉動平衡螺釘。
(2)將金屬塊放在左板上,用鉗子在右板上加減重物,觀察指針在橫梁上的位置如圖A所示,此時調整至指針指向分度盤的中心線。 右盤中浮碼和重物的位置如圖B所示,金屬塊的質量為g。
(3) 將金屬塊浸入裝有 50ml 水的燒杯中。 此時海面在量杯中的位置如圖C所示。金屬塊的密度為
公斤/立方米
2. (Nehe, 2012) 了解了密度之后,小伙伴們打算測試一下物質的密度。 所選設備包括:牛奶、量筒、天平(帶砝碼)和燒杯。
小新和小陽分別設計了檢測牛奶密度的實驗方案:
方案一:(1)用調好的天平稱量空燒瓶的質量m1; (2) 將一些牛奶放入燒瓶中,測量它們的總質量m2; 那么這種果汁的質量是
; (3)將燒瓶中的牛奶放入量杯中,量出牛奶的體積v; (4) 估算果汁的密度ρ。
方案二: (1) 用調好的天平稱取裝有適量牛奶的燒瓶的總質量m1; (2)將燒瓶中牛奶的一部分放入量杯中,記錄量杯中牛奶的體積v; (3)測量燒瓶和剩余牛奶的總質量m2; 估計果汁的密度 ρ=。
分析交流發現:規劃中學檢測量偏差,實測密度偏差。 (可選填“大”或“小”)【布置作業】
1、用天平和量杯檢測雞精的密度,設計實驗方案。
2、設計一個檢測紅薯密度的實驗方案,自己選擇設備,看誰能想出更多的方法?
中學數學密度學習計劃PEP版第三部分
中學數學密度試講稿
(一)教材
一、教材分析
密度部分不僅是本章的重點,也是整個中學數學的重要基礎知識。 密度在熱學中起著聯系作用。 它是在已有的質量和體積知識的基礎上,采用比值定義方法構建的概念。 課程標準要求通過實驗揭示神秘度的概念。 教材首先讓中學生感受體積相同的不同物質(鐵、鋁、鐵)的質量不同,說明物質在這方面的性質存在差異。 之后讓中學生探究“同一物質的質量與體積的關系”。 借助探究結果,讓中學生認為同一種物質的質量和體積成反比,比值一定。 對于不同的物質,該比率通常是不同的,這反映了物質的性質。 由此引出密度的概念:由某種物質組成的物體的質量與其體積之比,稱為這些物質的密度。
二、目標分析:
1.知識和技能
(1)理解神秘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質本身的一種性質,了解常見物質的密度。
(2)學會運用密度知識解決簡單問題,能夠解釋生活中與密度有關的一些化學現象。
2.工藝與技巧
(1) 經歷探索物體質量與體積關系的過程,從而理解神秘度概念的構建。
(2)初步掌握通過實驗研究數學規律的技能。
3.情緒心態和價值觀
(1)通過教學活動,激發中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科學欲望,培養中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心態。
(2)鼓勵中學生積極參與探究活動。
3.【教學重而難】
1.重點:密度概念的構建。
2.難點:密度概念和公式的理解。
4.【教學方法】
邊討論邊探索邊實驗邊總結邊總結的啟發式綜合教學法
教案:天平和砝碼三套,鐵塊一塊,鐵塊一塊,鋁塊一塊,邊長1cm,10m
3. 20米
3、30立方米的立方鐵塊一個。
(二)學業情況分析
中學生似乎對生活經驗中的知識有一定的感悟,有一定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對密度相關的知識卻很陌生。本課讓中學生進行實驗探究活動人,充分發揮中學生的自主性,培養中學生操作實驗的能力。 (3) 教與學方法
教學方法:實驗法、講授法等。
學習方法:合作探究法、歸納法等。
(4)教學過程設計
第一部分:介紹、提問
問:同樣體積的鐵塊、鐵塊、鋁塊的質量都一樣嗎? 同一種物質的質量與其體積成反比嗎?
第二部分:實驗探索、問題解決
1、出示天平和鐵、鐵、鋁的立方體,告訴中學生這三個物體的周長都是2cm。 讓三組中學生借助天平稱出三種物質的質量。 其他三組中學生根據周長估算三個物體的體積。
2、引導中學生根據測試結果分析:體積相同的不同物體,質量不同。
3.然后顯示體積為10m
3. 20米
3、用一個30立方米的立方鐵塊,引導中學生提問:如果體積減為原來的兩倍,質量會不會減為原來的兩倍? 同一種物質的質量和體積成反比嗎?
(1)引導中學生進行思辨,(2)設計實驗:班主任指導中學生討論交流,設計實驗步驟。
(3)實驗驗證:邀請各組中學生配合實驗探索。 實驗過程中,朋友們要仔細觀察和思考,及時提出實驗中的不足和需要注意的地方,并根據實驗數據在教材坐標圖上畫點。
(4) 歸納分析,舉一反三:根據實驗數據,中學生在班主任指導下,自主討論交流,舉一反三:同一物種
物質的質量和體積成反比物理水的密度公式,比值一定。
第三個環節:學習新知識
1、班主任在實驗推導的基礎上,引導中學生得出同種物質的質量和體積成反比,比值不變的結論。 具有相同體積的不同物質具有不同的質量。 也就是說,不同的物質有不同的質量體積比。 這個比例的不同是每種物質的獨特屬性,我們用密度來表示物質的這些屬性。
2. 教師引導中學生運用比率定義法推導出密度的定義。 然后根據密度的定義指導密度公式:=m/v,指導中學生寫出變體公式:m=v和v=m/
3、引導中學生學習符號的含義和單位。 單位換算:1g/m3=1×103kg/m
34、讓中學生在密度表中找出一些常見物質的密度。 如:冰、蠟、銅、鐵、煤油、酒精、水等物質的密度。 并根據密度的定義,引導中學生理學中神秘度的數學意義。 例如水的密度的含義是1.0×103kg/m3:1m3水的質量是1.0×103kg。 講義時注意指出:“某種物質”和“質量單位”。 中學生很容易把前面的質量單位稱為密度單位。 并要求中學生牢記水的密度,做題時將其作為已知條件。
第四部分:課堂總結
1、實驗探索過程中需要注意什么?
2. 今天我們學到了什么?
鞏固練習
1、根據密度公式=m/v,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密度與質量m成反比
b.密度m與體積m成正比
c.密度與質量成反比,與體積成正比
d.密度只由物質本身決定,與體積和質量無關
2、表中記錄的內容是朋友在學習密度概念時做的實驗記錄。 請根據表中記錄的內容和數據進行分析比較:
石塊1木塊2鋁塊1鋁塊
2米/克
54伏/厘米
m/v(g/cm3)7.97.92.72.7
(1) 鐵和鋁兩種不同物質的異同。
(2)鐵的密度、鋁的密度。
(3)請根據本實驗的結果,分析并回答:為什么密度是物質的一個特性?
密度是物質的特征或屬性。 不同版本的高中數學教材有不同的說法。 為什么? 人教版教材說是“特色”,北工版教材說是“屬性”。 有類似情況。 作為編寫化學教材的權威部門,應該統一基本概念、名詞、術語等。 給教學帶來不便者。
高中數學密度學習計劃PEP版第4部分
密度 - 高中二年級數學項目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什么是密度,密度的國際單位以及單位之間的換算。
2.掌握密度估計公式。
3、知道密度是物質的一個特性,在一定條件下,同種物質的密度是恒定的。
能力目標
1.培養分析和歸納能力
(1) 在分析實驗數據的基礎上,得出相同體積的不同物質有不同的質量,相同質量的不同物質有不同的體積。
(2) 在以上分析的基礎上,進一步推廣,同一物質不同體積的質量體積比不變,但對于不同的物質,質量體積比是不同的。
(3) 通過以上分析,概括出密度的定義。
2.培養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可以用密度公式求出某種物質的密度。
三、德育目標
通過本節的教學,中學生善于發現問題,具有積極探索的良好品質。
通過密度概念的教學,培養中學生欣賞平衡之美的能力。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包括三個部分:密度的概念、密度的公式和密度的單位。
密度是表征物質性質的重要數學量。 通過上一節的實驗,同學們已經聽說,體積相同的不同物質,質量不同。
In this , , will that the mass of the same is to the , and the mass of the same per unit is a fixed value, and the mass per unit of is . , the mass per unit can be used to these of .
have the of ratio in and it in , it is still to the that the ratio of mass to of the same is a fixed value, so it is in the text : The ratio of mass to is , which means that the times, and the also times, that is, the mass and are ; the ratio of mass to is equal to the mass per unit . Help apply to and the of . that it is more to by ratio, after the of ratio, the still uses the mass per unit of a to , so that it is easy for to . And on this basis, the for the is given. , an is given to the of the with the help of . , on the basis of the of the , the unit of above from about the unit of , so that they can learn.
It is to the into a group for , and let do the by to the of .
1. of key and
is a very used , and it is also the basis for study of , , ' and the for to sink and float. the of this , grasp the of ; know the table; know the of water. Let grasp the of is the focus of in this . " is a of " is the of this . the of , and then the and unit of . , doing well is the key to in this .
1.The of
is a that the of . It the in the mass of per unit . Under , each has a , and the of is . In the in the , have the mass of , , and wood with equal . With the help of the , can be to the in mass , , and wood when the are the same, that is, the of with the same . The of are not equal. Also the group of , can that with equal mass are not equal in . For every kind of , the ratio of mass to is , which has to do with the size of the , but only with the type of , so it a of the .
In order to help the of the ratio, can be used to make that the ratio of mass to is the mass of a per unit .
2. for
In order to the that is a of , which is only to the type of . On the basis of the to the , the of the , and the the three .
the in the , teach how to use to . are to make to a and steps, the of units.for the
3.
1 class hour
4. of aids and aids
Tray , box, , water, , iron block, block, block,
5. of -
1. .
2. to , the , and draw the of .
3. and the of units from the .
Study Plan PEP Part 5
The first of the new does not need to , it is free to !
New of for High --- "The o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