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教學中,見到中學生學習中那里表現不足,或則是那里把握不到位,可以用良好的語言方法進行糾正、反饋,如傳球坐姿不對,或則力度不夠,使中學生明白自己的不足,以及技巧的失誤,因而改正,使得中學生良好發展。
3.教育作用
在體育教學中,語言方法可以挺好地讓中學生學到體育鍛練的知識,語言在體育教學中有秩序性的講解才能潛移默化地對中學生形成影響,起到教育作用。同時在教學或則訓練等過程中通過語言的有效抒發,在對團隊意識與合作精神等方面的培養上都起到了良好的推動作用。
4.鼓勵作用
體育教學原本就是通過設定一定的障礙,讓中學生身體機能不斷得到突破,因而在教學中有些中學生必然會完成不了一定的任務,而不斷失利,喪失信心,形成討厭感。因而這時侯就須要老師用良好的語言方法進行情緒的安撫、鼓勵,防止讓中學生喪失信心,這時侯班主任語言方法就尤為重要了,能夠可以與中學生進行有效溝通與激勵,使中學生不斷努力,實現突破,完成教學目標。
5.評價作用
有語言方法的評價在教學中起到不可取代的作用,體育運動教學就是在對身體機能進行突破,不斷反復練習。因而在教學練習過程中,老師必然要對中學生的練習療效進行評價,評價就須要對于中學生的心態以及整體狀態進行有效的剖析,除了是細節上如足球動作不到位,并且也要在心態與方法上進行總的概括。老師運用良好的語言方法才才能更好地使中學生才能認識自己不足,而且都會激勵中學生往前突破。如對于剛才沒有完成傳球任務的中學生,老師可以說,那位朋友積極學習,心態不錯,只是一些投球方法和熟練度還不是挺好,要多加練習。我相信那位朋友一定會不斷練習進步突破的,對自己有深刻的認識,而不是泄氣、放棄。因而有語言方法的評價除了可以讓中學生認識到自己并且都會拉近師生情感,使中學生對老師認同。
三、語言方法在體育教學中怎樣運用實現
在體育教學中,中學生有著男女差別、體質差別,興趣愛好不同。因而老師在教學中要掌握這些差別性,班主任在教學語言中要有一定的針對性。因而班主任必須把握語言方法在教學中的使用。在有聲教學與身體教學兩個方面分別把握。1.有聲方面語言方法,班主任要熟悉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把握教學中的口令,進行語言講解動作時語氣要慢,同時也要言簡意賅,有專業性與層次性,把動作講授明白。評價過程中不斷掌握中學生整體狀態,最好還能點評到某個點、某個細節如:投球時身體站直。同時也要進行中學生情緒的安撫掌握,要針對中學生的個性是進行安撫鼓勵,還是進行嚴打激勵等等因中學生而異,不可一刀切。2.身體語言方法,班主任在進行身體動作的傳授中,身體動作的確切性必不可少,并且要有層次感,一步一步傳遞,最好在教學中與有聲語言進行結合,讓中學生懂得每位動作的奧秘與方法。
四、結語
教學方法例文3
課堂是老師“導”“激”“點”“撥”“講”體現魅力,展示才氣的大舞臺;是中學生“奇”“求”“學”“探”“究”獲取知識,產生能力的主渠道。課堂教學方法的靈活運用,除了是班主任職能素養的集中彰顯,更是提升教學質量的前提保證。
現今農村中中學,留守中學生居多,缺乏傳統家教基礎,缺乏傳統的文明禮貌、勤學好問、尊師重教的社會風尚。這給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帶來了困難初中物理教學技巧,給課堂教學方法的施行提出了嚴峻的挑戰。作為一名人民班主任,只有注重教學手段的選擇、教學方法的靈活運用,能夠與時俱進,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二、課堂教學方法的運用
1.上好起始課、留個好印象
萬事開頭難,開了好頭萬事不責怪。課堂教學也不例外,只要開好了頭初中物理教學技巧,就站穩了陣腳,博得了主動,有利于今后教學工作的正常有序加快。這么怎樣上好起始課,給中學生留下好印象,給自己開個好兆頭呢?
(1)樹個好形象。面對新班級、新課堂,首先要給中學生一個良好的外在形象。通過形象感染中學生,為中學生示范榜樣。應做到:服飾整潔,短發大方,舉步穩健,語言洪亮,神采奕奕,激情四射,活躍課堂。
(2)做個“活廣告”。面對陌生中學生,應捉住中學生對自己一無所知的前提,把自己向中學生隆重地推銷出去。談性格、談特性,談、談愛好,新班主任聊學識、談世界,把自己包裝上去,使中學生對自己形成崇敬之心,為后續教學工作的順利進行奠定基礎。
(3)作個好鋪墊。不管哪些課目,不急于教新課,而應把該門課程的課目特性、課程內容、學習技巧等方面作一個高屋建瓴的介紹。通過介紹,擦亮中學生的耳朵,激活中學生的思維,調動中學生的情緒,端正中學生的認識,樹立學好該課目的信心。諸如:上英語新課之前,就得介紹數學學科的“母科”特點,工具性質和實用價值。可以用節目主持人激情激昂的語言、靈活機智的對答,說明英語學習的重要作用,激勵中學生立下學好英語的決心。
(4)立個好章法。有了上面的基礎、鋪墊,中學生明了情、明了理,應當就課堂紀律、學習要求等立規矩、定章法。例如:課前的打算要求,聽課的紀律要求,課后的備考要求,知錯改錯要求等。這樣可以純潔課風、強化校風。
2.上好常規課,求得好療效
(1)師生狀態都要好,課堂和諧最重要。作為老師,自己要有強烈的上課欲望、良好的精神面貌和充分的課時打算。若不具備這種,即便不上新課。對中學生,班主任要想方設法調整中學生的情緒,喚起中學生的求知欲望,讓教學回歸到一個有利、和諧的氣氛中。例如通過笑話、歌聲、故事、閉目深呼吸、正面言詞說教、側面例子啟發等手段來調整課堂氛圍,最終產生一個良好的精神風貌、和諧的課堂氣氛。
(2)導出新課貴巧妙,水到渠成是法寶。巧妙的導出能集學生的注意力,吊起中學生的食欲,喚起中學生的欲望。導出方法多種多樣,如故事寓言導出,音樂娛樂導出,問題探究導出……導入原則要自然巧妙、水到渠成。通過導出的功能,教給中學生一個“愿學、樂學、會學”的機會,使學生成為自我教育和發展創新的主人。
(3)新課環節最重要,釋疑解難見真招。這一環節是課堂45分鐘的重頭戲,師生的活動時間,精力花費都在于此。我想從以下幾個環節加以說明:①明確告知中學生本節課的目標、任務。②讓中學生在明晰目標范圍的前提下,有的放矢地進行自主學習。③交流自學后的收獲感受。④梳理中學生交流的問題。對問題的價值抉擇涉及到對中學生的褒貶評價;對中學生的客觀評價,涉及到中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邁向;對問題的剖析解決,涉及到有限課堂時間的合理分配,涉及到接收對象的年紀特點、知識、思維特征。講深了不行,講淺了也不行。重點怎么指出,難點怎么突破,不僅僅是技術層面的問題,更可以說是一種課堂藝術的詮釋。我想就這一環節提出以下幾點建議:第一,問題的提出要確切。應結合中學生的實際情況,難易適度,指向明白,富于啟發性、挑戰性。第二,對中學生的答問,一定要作出正確的判定,給與恰當的評價。答得好的一定要夸獎,答得差的隱晦否定,一定要盡量給與正面引導,積極鼓勵,但千萬不能用吵架表情、過激語言等方法,傷害中學生的自尊心。第三,對問題的剖析講解結合,中學生的實際情況,聯系生活,深入淺出,簡明易懂,切勿死板沉悶,術語連篇。⑤再看課文。通過對重點問題、關鍵問題的剖析講解,中學生接受、領會后,再回到教材體系內,進一步消化、吸收,以內化于自己的知識體系中。⑥練習反饋。學因而用,學用結合,新課上完后,給與適當的必要的作業練習,讓中學生加深印象,把握知識,產生技能方法。
(4)偶發風波巧處理,切勿升溫冒煙氣。課堂教學過程,偶發風波不可防止。發生后,老師要靈活機智、沉著應對,切勿簡單粗魯愛情用事。憑我多年的經驗,課堂上偶發的天大的“熱”事,一定要“冷”處理。“熱”事“熱”處理,不但沒有好的教育療效,反倒會帶來不少的后續麻煩。輕者中學生逆反,矛盾對立,重者會造成惡性車禍,經濟上賠付并謝罪等。
教學方法例文4
【關鍵詞】物理;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3.72【文獻標示碼】A【文章編號】2095-3089(2013)20-0-01
數學教學方法的表現,首先在于能迸發中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教學的方法就是要使中學生渴求獲得知識和不斷追求真理,并帶有強烈的情趣去探求、認識客觀世界,所以教學過程必須遵守這一真理,要悉心設計教學程序,以啟迪中學生的心靈,燃起其思維的火花,迸發中學生的情感、興趣,使學生的認識活動成為一種樂趣,提高中學生學習數學的動力。
一、精心設計化學實驗,迸發中學生學習興趣
悉心設計的數學教學實驗,能迸發中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學習興趣。如在學習流體的浮力大小與流速的關系時,將一個兵乓球置于漏斗口下邊,之后用口對準漏斗嘴用力向上吹氣,兵乓球因受重力的作用而為何不會向上掉。中學生倍感非常好奇,都想曉得為何球不會下掉的誘因?這樣就迸發了中學生的求知欲望和興趣。這樣的引入,具有可操作性,創設的簡易實驗,符合中學中學生對新鮮事物好奇好動的特性,因此能很快地集學生的注意力,這就為研究流體浮力的大小與流速的關系創造了良好的認知起點。又如在教學中學數學“慣性”一節時,把好多小鐵塊疊放上去,用仍然尺敲打最下邊的小鐵塊,被敲打的小鐵塊飛出去了,而前面的小鐵塊卻保持靜止狀態,于是引導中學生思索:“為什么前面的小鐵塊不一起飛出去呢?”,這樣就迸發中學生對實驗探究的樂趣和好奇心。
二、注重教學語言的藝術性
好的數學教學語言,不但會提高中學生對教學信息的吸收,但是會對難點知識起到緩沖軟化的作用。1、教學語言要快慢適中,高低有度。語速太快,中學生反應不過來,語速太慢,中學生又提不起精神;聲音太高,中學生容易疲勞,聲音太低,中學生注意力無法保持。2、教學語言盡量做到生動、形象、幽默、準確、親切、清晰、簡練、有趣。語言形象確切,教學內容愈加形象逼真;語言詼諧、有趣,能使朋友們歡悅樂學;語言生動、簡練,會讓人生智開竅。這樣,不但造成了朋友們興趣,還加深了中學生的記憶。所以,對于化學科來說:教學語言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情、言之有趣”。
三、物理教學要聯系社會生活與實踐
化學學的概念、規律都比較具象。數學教學須要我們班主任要用心去挖掘生活中的教學資源,引導中學生注意觀察身邊生活中的化學現象,使數學教學緊貼中學生的生活,這不但符合中學生從感性到理智的認知特征,能夠迸發中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將數學知識應用生產生活實際,讓中學生倍感學習化學是有用的,有利于迸發中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諸如:1、2012年12月28日下午,在九年級(1)班上《分子熱運動》一課,我讓中學生談談生活中的擴散現象,正在這時侯,從中學院墻外面飄來一縷縷臭腐竹的氣味,有好多位朋友馬上舉手爭著說:“老師,我們如今嗅到了臭腐竹的氣味就是擴散現象。”學生們都笑了,倍感很激動。2、2012年12月30日,在九年級上《內能》一課,我讓中學生談談做功能改變物體的內能的事例,有一位中學生說:“小時候過新年時,他喜歡玩一種小沙炮,不須要用火去燃起,只要稍使勁將它甩向地面,小沙炮就可以爆響了,小沙炮與地面發生碰撞時,通過做功的方式,使它的內能減小。”學生能用所學的化學知識解釋生活中的化學現象,中學生認為學習數學既有趣又有用。3、2009年7月22日下午9點至9點多,在四川可觀看到的日偏食現象(假期好多中學生見到了日偏食)。我從報紙和網上把這一次日全食的圖片下載出來,作為之后挺好的教學資源。如在《光的傳播》教學中,學習光的直線傳播和月食時,展示該圖片,能挺好地迸發中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并引導中學生用剛所學的知識解釋這化學現象,使中學生倍感學習數學是很有用的。4、在《串聯和并聯》教學中,引用余慶城區西街小巷的樹上掛滿了一串串的小彩燈。有時有一個小彩燈壞了,和它連在一起的這一串其他小彩燈都不亮了。當把課室里的一盞電燈關閉,而其他電燈還在正常工作。物理教學緊密聯系生活,能使中學生更好地理解化學有關知識。
教學方法例文5
[關鍵詞]中學習作教學指導方式探究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示碼]A[文章編號]1007-9068(2015)18-023
習作教學在高中課堂教學中是一項偉大的工程,從低年級的寫話到中高年級的作文,雖然各個階段的要求不一樣,而且,目標卻是明晰的。怎么讓習作教學變難為易,并且讓中學生愿寫樂寫呢?
一、培養中學生的觀察習慣,是習作教學指導方法之泉
觀察是調動人體各個臟器于一處的活動,集“望聞問聽思”于一體,因而,它既是一個人對外界事物的心理反應,又是一個人思維活躍的集合體。班主任要讓中學生在課前留意觀察,做好充分打算,讓中學生養成觀察的好習慣。有了生活素材,中學生的作文才得以靈活運用并加以創新。“生活處處皆學問,作文時時見生活。”會觀察、善觀察、才能成就好習作。
二、注重習作更改,是習作教學指導方法之魂
好鋼是煉下來的,好習作是改下來的。并且,改習作,不是為了改而改,改是為了提高作文能力,樹立作文信心。首先是會欣賞之后才是改。欣賞,欣賞別人習作中運用的好詞名句。其次要教給中學生更改習作的方式。例如會運用更改符號,看語言抒發通不通順,看語句中成語搭配當不當,看標點符號使用是否正確,看重點部份是否捉住特征寫具體、內容是否緊扣題目、是否突出中心、選材是否恰當等,都是讓中學生在更改習作中漸漸把握。改習作,有多種形式,師生互改,生生互改,自己更改。生生互改,重在培養中學生欣賞別人習作的習慣。自己更改自己的習作,“旁觀者清,當局者迷”,通常要在班主任有指定更改方向和更改內容的指引下進行,療效就會比較好。師生互改是最常用的一種方法。班主任閱讀中學生的習作后作出相應的批注,提出更改的建議,再讓中學生按班主任的要求來更改,這個療效更好。并且在更改過程中班主任千萬不能用班主任的語言強加在中學生的作品上,表面看中學生習作改得精彩,但提高的并不是中學生內在的習作潛力。
三、關注評價方法,是習作教學指導方法之髓
班主任要怎樣評價中學生完成的習作,能夠起到催化劑的作用?能夠迸發中學生習作的興趣?能夠鼓舞中學生習作的熱情呢?那就是給與她們挺好的評價。評價的方法可以是班主任主評,師生互評,生生互評。無論哪種評價都應以積極評價為主。多贊賞,少詆毀;多肯定,少指責;多夸獎,少批評。班主任要以正確的態度對待水平不一的中學生習作,對她們的習作多給與積極評價。
四、擴大中學生的課外閱讀,是習作教學指導方法之源
“書,猶藥也,善讀可以醫愚。”作文是一門“臺下六年功,臺上一分鐘”的藝術。提升中學生的習作水平,就要鼓勵中學生多讀課外書。隨著中學生年紀的下降,對她們讀的課外書要提出相應的要求,讀書的類型從童話故事、科幻故事、漫畫書,到《作文錦集》《愛的教育》《中外名人傳》《昆蟲記》到高年級的中國四大名著(除《紅樓夢》外)、科普書籍《自然史》等。我常常在我的中學生的習作中,見到激奮人心的話語,出人預料的敘述,富于哲理性的觀點。
五、整合課堂教學,是習作教學指導方法之本
教學方法例文6
關鍵詞:小學習作教學教學方式方法策略
寫作對小學生來說,是一個難度很大的問題,我從事英語教學十幾年,對此深有感慨。她們大多數寫作水平較差,低年級中學生更是這樣。像用詞不當,內容空洞,條理不清,主題不明,甚至文不對題等現象普遍存在。更為嚴重的是,有些中學生在寫作課上寫不成習作,她們倍感“無從下筆”、“無話可寫”。面對這種問題,如何能夠有效地提升中學生的寫作能力呢?在這幾年的英語教學實踐中,我漸漸摸索出了一些習作教學方式,望與你們共同闡述,提升中學生的寫作能力。
一、激發興趣,充分調動積極性
英語學科是一門工具學科,它在學習、工作和生活中都有廣泛而重要的應用。這種道理可通過正反兩方面的典型例子進行說明。像中考、中考中,因寫作失分而名落孫山的,應用文中鬧出笑話的,或導致嚴重損失的等典型例子,就會導致她們的注重。要營造一種良好的寫作氣氛。在一定意義上說,環境可以起到導向和動力的作用,可以使人遭到感染,形成興趣,形成力量,進而努力進取。可從以下幾方面去做,不僅可讓中學生堅持正常的課外寫作活動外,還可讓中學生堅持寫日記、讀書筆記,創立寫作園地,定期舉辦寫作大賽等。
二、廣積素材,奠定寫作的物質基礎
材料是寫作的物質基礎,中學生習作“內容空洞”、“無語可寫”,就是缺少材料的明證。為此,要寫好習作,就必須先具備廣泛的素材。如何能夠豐富中學生的素材呢?這就要求中學生常常積累。主要可通過兩種渠道:一種是多觀察體驗生活,如組織出游、觀日出、學雷鋒、做好事、義務勞動等,從中獲取生活素材,通過寫日記來實現。另一種是多讀標桿文章,摘錄精彩片斷和寫感受,通過寫讀書筆記來實現。“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勞于讀書,逸于習作”,這是前人在讀寫實踐中總結下來的經驗。讀書是吸收、積累的過程,思想、素材、感受及語言的抒發方式都在不知不覺中存儲上去,一旦須要,這種存儲都會“蜂擁而來”,跳下來供你應用。你可以很自然地隨手拈來,不費思考而順理成章,因而推陳出新,把自己的情意抒發得生動、完美,多讀的確是一條通向學好寫作的成功之路。
三、多讀例文,揣測寫作方法
1.講評好課文。在授課文時,應有所偏重地講些相應的寫作方法,并隨時讓中學生模仿訓練,做到讀與寫兩種能力同時培養,同時提升,一舉兩得。像朱自清的《春》和老舍的《濟南的冬天》的語言方法,陳群的《理想的階梯》的結構方法,華羅庚的《統籌方式》的說明方法等,都讓中學生領會并訓練把握,對她們寫作技能的提升很有幫助。
2.選講好課外習作。平常讓中學生多讀一結課外讀物,非常是優秀習作,使其吸取收營養。在寫作課上,講一些標桿習作,讓中學生從中得到啟發和借鑒,并隨時讓中學生模仿,這樣既能增強寫作技能,又能豐富知識。
3.選講好中學生習作。中學生的習作與她們的實際聯系緊密,她們最愿意評議和模仿,對她們的影響也最大。因而多數寫作課上,要講評兩三篇中學生生習作,其中既有正面的優秀習作,又有背面的問題習作,對優秀的要給以肯定和嘉獎,對有問題的要強調不足,提出建議。同時選出一些優秀的習作讓中學生輪番評議并模仿。這樣直接而具體地指導寫作,中學生的寫作技能會迅速增強。
四、加強訓練,將知識轉化為能力
訓練要講求一定的形式技巧。通常地說,高中生課外時間有限,要求寫每篇文章,會讓她們倍感“心有余而力不足”。為此,平常可以多習作,多寫日記。我指出每個中學生每晚起碼習作一次,大至對時事國事的抗議,小至措詞造句。中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筆桿熟練了,素材也豐富了,但有些內容還運用到習作中去,就應減少寫作難度。而隨筆,就是給中學生以充分的自由:選料自由、命題自由、文體自由、字數自由,只寫自己最熟悉、最感興趣、印象最深的人或事。可議論,可抒情,可記敘、隨心所欲。有話則長,無話可短,掃興而寫,隨便而止,這樣才能培養中學生觀察事物的興趣和能力。她們寫的內容原本比較簡單,慢慢地,觀察視野不斷擴大,就從身邊的小事寫開去,寫社會、寫人生。在隨筆里,我覺得到中學生的寫作欲望,感遭到中學生因創作熱情而引起的觀察興趣,除了有話可寫,但是更真實,更緊貼生活,收到明顯的療效。對寫作訓練老師要給予適當的批改,老師批或中學生批,寫作園地主要通過約稿和輪番寫稿兩種方式進行刊載,每周更換一次。每學期舉辦兩次寫作大賽,評選優秀者,給與嘉獎和鼓勵。這樣每學期都連續不斷地訓練,中學生的寫作水平會得到逐漸增強。
五、開放評改形式,自評與互評相結合
在傳統教學模式中,數學班主任是中學生習作的惟一閱讀者和評價者,班主任主觀性強,不利于中學生對自己習作的正確認識。新課標強調:“實施評價,應注意班主任的評價,中學生的自我評價與中學生間相互評價相結合。”我們在作文評改教學實踐中,要將師評、自評、互評相結合,使全體中學生參與評價他人、評價自己和被他人評價的活動,使每一位中學生既是評價者,又是被評價者。她們在學習活動中仍然處于主體地位。如把自己的習作讀給全班朋友或組內同事或同桌朋友聽,請朋友打分或評價,并說說為何得分、為什么扣分。在班內舉辦習作展覽,讓中學生閱讀自己的,欣賞別人的等,但是讓中學生人人辦自己的文學小報,把自己的習作發在里面,之后全班進行交流,達到充分共賞共評的療效。這樣,中學生通過自我確診、共賞互評,清楚地看見自己的不足,學習他人的長處,使寫作能力不斷增強。
其實,習作教學應當“授之以漁”,而非“授之以魚”,中學生一旦把握了這種知識,都會通過這種知識提高自己的感性認識,并把它們迅速地組織上去。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精致新穎、匠心獨運的文章都會脫穎而出,習作教學的預期目的也就達到了。
參考文獻:
[1]徐風蘭.怎樣上好高中數學習作課.中華少年:研究中學生教育,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