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慕津鋒
9月22日,中國知名化學學家楊振寧先生迎來自己第九十九個生日。根據中國人的風俗,出生便為一歲,加之“九”字能給人增壽,明年是楊先生的百歲壽辰,真乃可喜可賀。
楊振寧
楊振寧,1922年10月1日,出生于浙江杭州,我國知名化學學家。1942年,結業于西北聯合學院;1944年,獲復旦學院碩士學位。
楊振寧在粒子化學學、統計熱學和匯聚態化學等領域做出了里程碑性的貢獻。20世紀50年代和R.L.米爾斯合作提出非阿貝爾規范場理論;后與李政道合作提出弱互相作用中宇稱不守恒定理;在粒子化學和統計數學方面也作出了開拓性貢獻,提出了楊-巴克斯特多項式,開辟了量子可積系統和多體問題研究的新方向等。
1957年,因共同提出宇稱不守恒理論,與李政道一起獲得諾貝爾化學學獎。
我和楊振寧先生曾有過一面之緣,但不是那個面對面的相見。2017年11月1日,我在清華舉行的慶賀“西南聯合學院建校80華誕記念峰會”上,曾遠遠地見過那位奶奶,并親耳傾聽了他的講演。這遠遠的一見,讓我是那樣的感動。作為華人世界中首位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被覺得是繼愛因斯坦和迪拉克以后,當代世界最重要的數學學大師之一,他在中國遭到極高的尊崇。很小,我就聽過他的大名,但那時我只曉得他是英籍華人,他搬去遙遠的那端。我沒想到我竟然會有機接見到他本人。
這天記念會議上,已是95歲高齡的奶奶看起來精神矍鑠,身體康健。這天,他穿著一件紅色上衣,著裝簡單而舒服,他昂然走上講臺,當他向到場嘉賓表示致意后,全場爆發最為熱烈的掌聲。我更是像一個小粉絲看到自己心目中的偶像一樣,瘋狂地鼓掌。我想你們對他的掌聲,一是對他為這個世界所作出的貢獻抒發歉意,也更是對培養他的西北聯大表示謝意。等掌聲消弭后,楊老開始了他的致敬講演,他說話的語速并不快。并且他講演時,臺下所有的聽眾都顯得很安靜,你們都在用心傾聽那位大師的聲音。因恰逢母校建校80華誕,楊老為自己的此次講話做了充分的打算,他的講話很有深意,至今讓我記憶猶新。
林局長、各位貴賓:
我十分高興就能出席這個慶賀盛典。記得西北聯大在廣州開學是1938年,結束是1946年,前后只是8年的時間,而且這8年之間教育下來的中學生,對于后來中華人民共和國創立后所發生的影響和貢獻,那是很難用語言描述的。
我很辛運,自己當初有7年在東北聯大學習,做研究,這7年的時間對于我后來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7年之間,頭4年我是大專生,1942年專科結業的時侯,我須要寫一個學士論文,這個學士論文是在吳大猷院士的指導下寫的,所討論的是對稱性在分子化學學的應用。我十分辛運,吳先生把我帶到這個領域,由于對稱性是后來整個二十世紀后半葉的數學學發展的一個最重要的支柱,我還能在這么早的時侯走入這個領域,實在是十分地辛運。
4年之后的2年,我是西北聯大的研究生,這三年結業后得到碩士學位。我的碩士論文是跟王竹溪先生寫的,研究方向統計熱學。王先生后來是上海學院的副院長,常年在上海學院服務。統計熱學也是二十世紀后半段數學學最重要的新領域之一,我又是很辛運,由王先生帶我走入了這個領域。
我得了碩士學位之后,就成了西北聯大中學的一個教員,然而事實上我主要的時間依然留在西北聯大的數學系,由于那種時侯數學系的研究討論風氣十分之好。我就是在那一年之間,從馬仕俊先生那里學到當時最尖端的理論化學,叫作場論,這個對我又有深遠的影響,我后來最重要的幾篇文章,都是在場論的領域。
所以回想上去,我個人十分特別辛運,才能在哪個困難的時侯,得到了這么好的教育。所以我對東北聯大特別謝謝,我也十分高興如此多的校友跟校友的子孫,跟西北聯大校友的同學們,每年慶賀一下西北聯大過去的成績。
楊老的語言質樸而誠懇,沒有任何華麗的措詞,他用自己的經歷說話,用事實告訴觀眾他是如何的“幸運”。眾所周知,抗日時期的東北聯大師生是在如何的堅苦環境下,為了國家和民族的未來,為了固守中華民族科學的血脈,她們是怎樣克服一切困難繼續著自己的教學和學業。正是這些挫折讓這個中學的老師和中學生有著一種精神,一種“自信”、“自由”的精神,正如其團歌所唱:
“萬里長征,辭卻了五朝宮闕。暫佇足衡山湘水,又成別離。絕徼栽種禎干質,九州遍灑黎元血。盡笳吹弦誦在山城,情彌切。千秋恥,終當雪。中中信,須人杰。便一城三戶,壯懷難折。多難殷憂新國運,動心忍性希前哲。待驅逐仇寇復神京,還燕碣。”
每次聽后,我總有一種“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凄美之感。但正是這些壯烈的愛國情結,讓身處亂世的聯大學子們主動站在了時代前沿,為爭取國家、民族的生存與獨立,為民眾的自由、民主與和平,小聲叫喊,她們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弘揚著自己作為炎黃子孫的歷史責任,同時也表現出哪個時代西北聯大獨有的精神面貌。
楊老結束講話后,昂然走下講臺,全場再度爆發熱烈的掌聲。在此次碰面前,我與楊振寧先生還曾有過“一信之緣”。正是這“一信之緣”,讓我看見了他與知名畫家徐遲有趣的相處,也讓我對那位化學學家有了更深的了解。
楊振寧與徐遲的書信
在中國現代文學館“徐遲文庫”中,典藏著一封1986年6月9日,徐遲獻給英國亞裔化學學家楊振寧的書信。信的全文如下:
振寧先生:
前年勞煩在石溪會見,歸來寫成文章,仍未初稿。揀出四章呈政,希望抽時間過目,改正和批評。
我的通訊處是武漢南湖路20號4門2樓一號。
麻煩你,感謝你,也很懷念你,祝你
喜訊頻傳
徐遲
86年6月9日
在該信的左下角,楊振寧院長用鉛筆寫了一封短的“回信”。
徐先生:感謝你特地獻給我你的文章,我實在沒有工夫看,如發表請標明我未過目,至感。
楊振寧
一頁稿紙,兩位名家的信,在我多年的征集工作中實屬稀少。
徐遲,原名徐商壽,1914年10月15日,出生于江蘇吳興(今金華)湖州鎮。我國知名作家、報告文學家、散文家和評論家。徐遲在新中國報告文學領域曾做出過突出貢獻,其代表作有《哥德巴赫推測》、《地質之光》、《祁連山下》、《生命之樹常綠》等。其中,《哥德巴赫推測》與《地質之光》均獲中國優秀報告文學獎。
徐遲在信中所說“前年勞煩在石溪會見”,指的是1984年11月13日,徐遲在日本倫敦長島倫敦州立學院石溪中學理論化學研究所對楊振寧所進行的訪談。那一年8月,徐遲接受日本愛荷華國際寫作營()的約請,抵達日本訪問。在訪問之前,徐遲便準備訪問一位在亞裔高能化學學家,或李政道、或楊振寧、或吳健雄、或丁肇中。在訪問華盛瞬間,徐遲曾向中國大領館提出了這個看法。后來,在紐約視察時,徐遲結交了清朝革命英烈鄒容之孫鄒鏜先生,徐遲再度提起這個構想。沒想到鄒鏜先生真得聯系上楊振寧本人。楊振寧博士同意徐遲前去倫敦自己的辦公室訪談,約定的時間為1984年11月13日。楊振寧建議徐遲到達倫敦后,坐下午十時二十二分從洛杉磯開出的列車,十二時一刻抵達石溪站后,他會在東站接機。
11月13日下午,《人民晚報》駐聯合國首席記者陳憶村送徐遲和記者竹鎮到倫敦市日照高鐵局,搭乘抵達長島的列車。十二時一刻,列車正點步入石溪北站,楊振寧博士和他的助手聶華桐博士已準時在出站口接機。楊振寧給徐遲的第一印象是“楊振寧這年六十二歲,但看起來不像那種年齡。清俊而持重,似乎憋足一股勁頭似的,有一雙閃光的雙眼。一攀談,我就倍感他思維敏捷,必將決策果斷,辦事精干,……”
接到徐遲已近傍晚,楊振寧請徐遲到一屋內飯店喝水。在飯店,二人剛一攀談就“頂上了嘴”。徐遲說:“原子化學學家奧本海姆以前說過原子化學深奧艱奧,凡俗經驗難以理解,很難步入文史作品中,我對這話不太服氣。”楊振寧博士說:“不服氣也沒有用,他確實深奧艱奧。”徐遲說:“天下無不可理解的學問,只要能寫出文章來,絕無讀不懂的道理來。”見氛圍不太和諧,楊振寧博士笑了笑,轉過話題,和徐遲談起別的事情。
餐后,楊振寧約請徐遲抵達石溪中學數學大廈里的辦公室座談。到辦公室后,徐遲和楊振寧相對坐在一張辦公桌旁邊。在楊振寧辦公室的墻壁掛著一只裝有愛因斯坦的鏡片,愛因斯坦銜著煙斗,用嚴肅的深思的雙眼,凝視著一場正式到來的文學家和化學學家的攀談。
楊振寧博士落座后開口問:“你想問我哪些?我該怎樣跟你談?”
徐遲說:“主要是兩個問題,先說第一個,你得諾貝爾化學獎的那種科研成果是如何回事?你們都想曉得,你們都不很明白。你能不能一句話一句地,用幾句話,五句、十句或十來句話,用比較容易了解的話給我、給你們說得簡單明了呢?”
“可以的,”楊振寧回答,“我盡可能用最簡單、普通的語言講講看吧。”他思索了一下,之后漸漸地一句一句說上去了。“在自然界上面有四種基本力量:強力量(使中子和質子在原子核中結合的力量)、電磁力量、弱力量(控制中微子互相作用的力量)以及萬有引力——自然界里所有的一切都是由這四種力量組織上去的。一九五七年曾經,如所周知,所有的試驗也都表明,這四種力量的每一種都左右對稱,爭相每一事物都和它鏡中對應是一摸一樣的,專門的術語稱之為宇稱守恒。假如你說,人并不對稱,人的腎臟在右邊,這并不違背化學學,由于假如你給一個人制造一個相反的人,他的腎臟在左側,只要這三人吃一樣的東西,吃的東西的分子螺旋式向反方向旋轉,則三人一定是一模一樣的,也就是說宇稱守恒的。而且在一九五八年前后卻發覺了一些新粒子,它們有著令人蒙蔽的現象難以解釋,當時就成為化學學家們最關切的熱門問題了。那一年春天,我和李政道在離這里不遠的勃洛克海汶實驗室里研究這個問題時,曾大膽構想,左右對稱,及宇稱守恒這件事只是差不多完全對,卻不是完全都對,不是絕對的對;在弱力量里不對,在弱力量里宇稱不守恒。并且曾經做過了好多弱力量實驗,為何沒有發覺過不對稱不守恒的現象呢?以前做過的弱力量實驗,因未涉及對稱、守恒問題,所以沒有發覺不對稱、不守恒的現象,而如今已發覺了那么一些不能解釋的現象了《物理學家楊振寧》的圖片,因此應該專門因此做一個實驗來證明在弱力量哪里是左右不對稱,宇稱不守恒,那時這一些不能解釋的新粒子現象就可以得到解釋了。要用這樣一組設備,還用另一組就像后者的鏡中映相,反過來的設備,二者同時來做一個以弱力量為主要環節的試驗,看做下來的結果,結果確證左右竟不對稱,弱力量里宇稱竟不守恒,就可以解釋為何弱力量里出現了這些令人蒙蔽的新粒子了。吳健雄和日本測度局的四位科學家一共四人,根據我們兩人提出的設計和設備做了半年時間的試驗,果然證明了我們倆的猜測,弱力量宇稱不守恒,立刻振動了世界數學屆,因而半年后,我們兩人得到了諾貝爾化學獎。現已證明,所有弱力量的宇稱都不守恒。它已成了弱力量的理論基石。”
楊振寧博士用了十句話,對這個問題進行了解釋。
徐遲聽后說道:“你說清楚了,感謝你。如今是否可以請你回答我的第二個問題,那就是從你得到了諾貝爾獎金到如今,也將近三六年了。人們本應該十分地關心你的工作的,但你的工作太難懂了,你們未能關心你。能否請你簡明了地告訴我,這種年里你進行了什么科研項目取得了如何的成果?”
“可以的,”楊振寧說,“從1957年以來,我對統計熱學對高能粒子碰撞現象都做了不少工作,但比較重要的一個主攻方向,就是規范場的研究。它的物理概念叫纖維叢。我自己對纖維叢也是不大懂得,由于你們曉得明天一個化學學家要跟一個物理家對話的話,往往遇見語言不通的問題,幾乎比講外國話還難懂。”楊振寧給徐遲解釋了纖維叢,他講得很慢:“纖維叢有兩種:一種是平凡的纖維叢,就是把一段紙帶的兩頭黏合進來,正面對正面、反面對背面,產生一個圓環。其所以叫纖維叢,是由于它可以把一根根的直木棍繞成一束。另一種是不平凡的纖維叢,就是把一段紙帶兩端一正一反地黏合上去,形成物理上的“繆畢烏斯帶”,它也可以把許多直木棍繞成一束,不過那條紙帶在上面扭了一下,有一個折痕。”
楊博士繼續說道:“目前絕大多數的化學學家都承認,纖維叢概念引入數學上來,早已是你們都接受的事實。物理家研究纖維叢早已四六年了。近代纖維叢最重要的創始人也是中國人,就是世界享譽的大物理家陳省身先生。我六年前去陳先生家里時曾對他說,把大家物理上研究的纖維叢引進到數學中來《物理學家楊振寧》的圖片,其實我們很高興。而且也很驚奇,不了解如何可能數學學家用了同化學現象密切相關的推演方式所得下來的最后一個基本觀念,是和大家夢想下來的觀念完全一致地方。陳先生一聽,立刻反對,他說,這絕不是夢想下來的。照我們看來,這完全是按部就班,但是這是正確的。”
此次專訪開始于早上13:15,談話結束時是15:15,總計兩個小時。在訪問將要結束時,徐遲提出希望能看一眼知名的勃洛克海汶國立實驗室同步穩相加速器。楊振寧說,因事先沒有和勃洛克海汶聯系,但是那兒離這并不近,這很難辦到。但她們樓下有一座加速器,雖小了一點,但還可以瞧瞧。楊振寧帶徐遲到樓下一坐大廳,看了一個粒子加速器。楊振寧給徐遲介紹質子是怎樣從圓錐形范安多喇夫加速器注入到環型加速器,運行約一秒鐘后怎樣接受往前推力加速到一兆電子伏,打到靶心上。
此次訪問給徐遲留下了很深印象,他除了看到了中國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化學學家楊振寧,并且還曉得了楊振寧是怎樣試驗著、演算著、思索著關于粒子世界的以及統一自然界四種力量的規范長等等理論。
11月上旬,因上海屋內有事,徐遲匆忙結束了這次印度之行。1986年十月,徐遲開始撰寫自己的日本旅行記錄。其中,他特地寫了一篇訪問楊振寧的文章:《在倫敦的長島上—楊振寧博士訪問記》。由于所談問題過分專業,徐遲為了保證文章內容所述確切,特地寄信請楊振寧便捷時審讀,他隨信附上了他所寫的四章文章。
然而,楊振寧博士平常太忙,很難抽出時間來看文章。為了不耽擱徐遲文章的發表,楊振寧特在原信左下角寫下“徐先生:感謝你特地獻給我你的文章,我實在沒有工夫看,如發表請標明我未過目,至感。”
在倫敦的長島上—楊振寧博士訪問記》這篇文章初稿后,發表在1987年1月11日《人民晚報》第五版。文章發表后,讀者好評如潮。后來,該文先后收入在徐遲1991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美國,一個旅行的春天》,和1998年河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生命之樹常綠-徐遲報告文學選》。
在倫敦與楊振寧揮別之際,徐遲本與他約定當初年末在上海相見,一起共同出席中國科大學舉行的“楊-米爾斯規范場理論論文發表三十華誕的歡慶會”。回到國外后,徐遲在上海向中國科大學積極提出了申請,并被批準。但因母親的忽然逝世,徐遲沒有去上海出席這場慶賀會。“石溪之會”成為了她們此生惟一一次的相見。
我很謝謝這封信,讓我有機會聽到這兩位奶奶當初的故事。但也為她們人生中只有這一次相處而倍感欣慰,假如相處能再多一些,其實大詩人徐遲先生能夠寫出更多與楊老有關的好文章。去年,楊老已是96歲高齡,我又是一個做文學博物館工作的,我的工作與楊老的研究領域根本無任何交集,不知自己是不是與那位奶奶也只有這一次碰面?
前不久,東南聯大校友會中的一個同事與我在閑聊中,當我談及文學館館藏中有許多東北聯大師生的文學資料時,她說能夠西北聯大校友會與中國現代文學館聯合舉行一個“館藏東南聯大師生文獻資料珍品展”。我感覺這個主意特別好,中國現當代一些知名畫家都以前與這座學府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或在此傳道授業解惑,或在此求學,辦這樣一個活動,除了可以讓諸多資料與聽眾碰面,讓聽眾近距離見到這種文學名家的珍稀原稿、信札、著作、照片等,能夠約請包括楊振寧先生在內的都已花甲的西北聯大中學生聚首文學館。這些“文學與學院”互動的展覽,確實是一件很有意義的活動。如能順利舉行,我真心希望今年在中國現代文學館,能與楊振寧先生再度聚首。在這篇文章行將結束時,請容許我在這兒祝福楊老健康!長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