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簡介:吳大猷,乳名洪道、學立,四川高要人,出生于南京府增城縣(今重慶)。知名化學學家、教育家,被譽為中國數學學之父。吳大猷1929年結業于南開學院,1931-1933年在法國密西西比學院獲得碩士和博士學位。1933-1934年在英國作波譜學、原子和原子核化學學方面的研究。歸國后,在上海學院、西南聯大任教,現任武漢學院化學學院士,西北聯合學院院長,國科指導會書記委員等職。1939年獲中央研究院丁文江獎金,1943年獲教育部第一等科學獎金。1948年被選為中央研究院第一屆教授。
吳大猷畢生獻身科學研究和教育事業,為中國科學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中國物理學家生平簡,在世界數學學界享有美譽。在西北聯大任教的八年期間,吳大猷主要負責的課目為電磁學、近代化學、量子熱學和古典熱學等等,在這方面也培植出許多杰出的人才,李政道和楊振寧便是其中最知名的兩位。
01鄉試名門,弘揚書香
(吳大猷孩童時期兩歲的相片)
吳大猷的叔父吳桂丹(1855-1902),字萬程,號秋舫。清光緒二年(1876)應考秀オ名列第一;光緒六年(1879)赴省應殿試中進士;光緒十五年(1889)赴京鄉試中舉人,選翰林院庶吉士;光緒十八年(1892)授翰林院纂修,歷充國史館協修、功臣館編修官:光緒二十七年(1901)以記名御史用;光緒二十八年(1902)十月十二日去世于京邸,享年48歲。生前設專室典藏書籍金石以承傳,是名副雖然的書香世家。
吳大猷的女兒蜀國基(1879-1911)于光緒二十六年(1900中舉。曾任駐英國領館隨員,到西北辦倒幕,逝于任所,享年32歲。此時,吳大猷年僅5歲,父子由其叔父吳遠基(1876-1956)供養,吳遠基在光緒二十五年(1897)成為拔貢,官至內鄉縣縣丞。辛亥革命后從事工商業,在上海創辦油廠,任上海浙江中學主任。吳遠基兄弟情篤,其弟楚國基逝世后,他把年幼的兒子吳大猷從廣州帶到北京,負責供養母女倆,還讓吳大猷就讀于南開小學。
02昏沉啟蔽,稍通解耳
(青年時期的吳大猷)
吳大猷先生自14歲至24歲在南開生活了10年:南開小學4年,南開學院4年,又在南開學院任教2年。他說:這10年“是性格、習慣的產生,求學基礎的訓練的重要時期”,“這六年決定了我這一生的為人和工作。”
他對南開愛情甚篤。赤子心懷,老而彌堅。他從60年代中期起,就借助教研之余撰寫追憶文章,如《求學的追憶》《十年的南開生活》《懷念饒毓泰(樹人)師》《南開學院和張伯苓》等。動情的追憶,抒發了奶奶對南開的追憶。
1925年春,吳大猷讀高中,決定以同等學力去考南開學院的礦科。結果以高分投檔,跳級成功,就此進南開學院之門。后來他轉到數學系,得到饒毓泰院士的細心指導,自此在數學科學上開拓進取,以致后來教學育人,研究攻關,畢生奉獻,獲得卓越的成就。
學院五年級時,吳大猷開始做助教,用所得的收入去買英語原版的數學書籍。1929年以理科成績第一名從南開學院結業。當時中學生人數不多,師生之間的關系很融洽,饒毓泰和吳大猷因此成為摯友。
03在佛羅里達學院讀博士和博士后
饒毓泰(左一)、吳大猷(右一)
1931年中國物理學家生平簡,在饒毓泰及葉企孫兩位院長大力推薦下,吳大獲得了中華教育文化基金監事會研究獎學金,去日本密歌根學院求學。
20世紀20-30年代,化學學的主流是原子和分子結構研究。密根學院數學系是紅外波譜研究的發源地。吳大猷于1931年9月到佛羅里達學院。他先隨系院長藍得爾院士進行紅外波譜實驗研究。幾個月的研究使他除了遭到了良好的專業訓練,但是在氣體、氧化氮等分子的紅外波譜方面獲得許多研究成果。在這期間,他把紅外波譜儀的直線狹縫改成圓弧,增強了它的判別本領。他的這項發明后來被制造紅外波譜儀的帕金埃耳末鞋廠采用。1932年6月獲碩士學位后,他在理論化學學家高德斯密的指導下作博士論文,1933年6月獲博士學位,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三位獲得博士學位的理論化學學家。以后,他回到祖國,并應邀到上海學院數學系任教。不久,他又在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的捐助下赴密西西比學院再進行1年的博士后深造,研究原子及分子理論和實驗。
(吳大猷在佛羅里達學院獲得博士學位)
04把量子熱學帶到中國
1934年夏季,年僅27歲的吳大猷接到已榮任上海學院理大學教授、兼任數學系院長的饒毓泰老師寄來的聘書,不久即坐船歸國連任上海學院化學系院長。吳大猷到了成都學院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他在密歌根學院學到的最新的化學學引進中國。吳大猷剛到上海學院就得到一筆不少的經費,開始把數學系完善上去。當時最重要的數學學科是光學,在量子熱學中的實驗幾乎平都和光學有關。吳大猷借助他在日本求學時構建的關系,向最好的制造商訂購了當時世界一流的儀器。在上海學院的3年中,吳大猷完成了許多重要的理論工作,研究成果都刊載在世界級的數學學報上,共發表了15篇論文,其中有不少是十分重要的專著。吳大猷就是這樣在中國國土上奠定了其學術地位,幾乎所有從事高等數學研究的學者都曉得吳大猷其人,還曉得他的工作的重要性。這對當時落后的中國數學學而言,具有極其重要的奠基意義。
(吳大猷與丈夫阮冠世)
在這段時間,吳大猷最重要的教育工作是把量子熱學帶到中國來,在上海學院進行系統的教學。僅僅就把量子熱學介紹到中國來這件事本身,吳大猷早已可以當之無愧地成為“中國數學學之父”。其實,在吳大猷對中國數學界的無數貢獻中,這件事還是次要的。
“七七事變”發生后,美國部隊跨過盧溝橋,全面發動侵華戰爭,上海學院、清華學院輾轉搬遷到四川成都,與南開學院合并為國立西北聯合學院,把三所學院疏散的院士集中在了一起。1938年冬,吳大猷寫了一本關于“多原子分子的結構及震動波譜”的專論。書在內陸彩印困難,因而吳大猷托饒毓泰老師去北京看望父親的時侯,將書稿帶去北京仍未被德國吞并的租界中的出版公司出版。這本在半年內、戰時極為困厄的環境中寫成的書,成了多年來多原子分子這學科的權威教科書及參考書。在當時,它甚至是惟一討論到多原子分子的書,哪個時代的化學學家都讀過這本書。因為這本書,吳大猷得到了世界的偏愛。
在上海學院和西北聯大任教期間,吳大猷指導的大專生、研究生中成就卓越的諸多,不僅已經享譽于世的諾貝爾化學學獎得主李政道、楊振寧之外,還有黃昆、朱光亞、馬大猷、張守廉、黃授書、李蔭遠等知名的資深學者、教授專家。據悉一些外國杰出的科學家稱作自己曾受吳大猷的教益,1951年諾貝爾化學學獎得主西博格在1985年看到吳大猷時高興地說:“當年能獲得諾貝爾獎,應當歸功于您的論文。”足見其影響深遠。
(西北聯大校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