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線運動
基本公式:(距離、速度、加速度和時間之間的關系)
1)路程=初速率x時間+
2)平均速率=路程/時間;
3)末速率-初速率=2x加速度x路程;
4)加速度=(末速率-初速率)/時間
5)中間時刻速率=(初速率+末速率)
6)力與運動之間的聯系:牛頓第二定理:F=ma,[合外力(N)=物體質量(kg)x加
速率()](注:重力加速度g=9.8或g=9.8N/kg)
二、旋轉運動
單位對比:
參數描述
美制單位
公制單位
備注
旋轉角
r(圈或轉)
rad(弧度)
1r=2π(弧度)
最終速率
r/s
rad/s
最初速率
r/s
rad/s
加速度
r/
rad/
時間
圓的弦長估算公式:
弦長s=rθ=弧形的直徑x弧形角度(角位移)
邊長=C=2πr=πd,即:圓的邊長=2x3.14x弧形的直徑=3.14x弧形的半徑
旋轉運動中角位移、弧度(rad)和公轉(r)之間的關系。
1)1r(公轉)=2π(弧度)=360°(角位移)
2)1rad==57.3°
3)1°==0.
4)1rad=0.16r
5)1°=0.003r
6)1r/min=1x2x3.14=6.28rad/min
7)1r/min=1x360°=360°/min
三、旋轉運動與直線運動的聯系:
1)弦長估算公式(s=rθ):弦長=弧形的直徑x圓心角(弧形角度或角位移)
2)角速率(角速率是角度(角位移)的時間變化率)(ω=θ/t):角速率=弧形角度/時間
注:結合上式可推倒出角速率與圓周速率(即:s/t稱作切線速率)之間的關系。
3)圓周速率=角速率x直徑,(即:v=ωr)
注:角度度ω的單位通常為rad/s,實際應用中,旋轉速率的單位大多表示為r/min(每分鐘多少轉)。可通過下式換算:
1rad/s=1x60/(2x3.14)r/min
比如:馬達的怠速為/s的速率運行,我們將角速率ω=/s換算成r/min
單位,則為:
ω=/s==955r/min
4)rad/s和r/min的聯系公式:
怠速n(r/min)=,即:怠速(r/min)=;
5)角速率ω與怠速n之間的關系(使用時須注意單位統一):ω=2πn,(即:帶單
位時為角速率(rad/s)=2x3.14x怠速(r/min)/60)
6)直線(切線)速率、轉速和2πr(圓的邊長)之間的關系(使用時需注意單位):圓周速率v=2πrn=(πd)n
注:線速率=圓周速率=切線速率
四、轉矩估算公式:
(1)普通力矩:T=Fr
即:普通力矩(N*m)=力(N)x直徑(m);
(2)加速扭矩:T=Jα
即:加速扭矩(N*m)=角加速度α()x轉動力矩J()
單位換算:
轉動力矩J():1=;
角加速度α():1=1x2xπ;
單位轉換過程推論:(注:kgf*m(千克力*米),1kgf*m=9.8N*m,
g=9.8N/kg=9.8)
假定轉動力矩J=10kg*,角加速度α=10rad/,推導入力矩T的單位過程如下:
T=Jxα
=10x(kg*)x10(rad/)
=100(kgf*m/)
=100N*m
兩個簡化單位換算公式:(注:單位換算其化學涵義也不同,下式僅用于單位換算過程中應用。)
(1)1kg*m*=9.8kg*
(2)1kg*m=9.8N*m
五、摩擦阻力相關公式:
(1)動磨擦力=兩接觸面上的正壓力x動磨擦系數;
注:磨擦系數查相關設計指南(靜磨擦系數小于滑動磨擦系數);
(2)靜磨擦力:其大小取決于形成相對運動的趨勢的力,其值可為零到最大靜磨擦力
之間的任意值。
最大靜磨擦力估算公式:
最大靜磨擦力=兩接觸面上的正壓力x靜磨擦系數;
注:最大靜磨擦力總是會比動磨擦力大;動磨擦力與接觸面積無關;靜磨擦系數永遠
小于動磨擦系數。
(3)黏滯磨擦力:黏滯磨擦力會在一些具有粘性的東西上出現,其磨擦力與速率成正
比。
黏滯磨擦力=黏滯磨擦系數x速率
六、轉動力矩篇:
常用單位介紹:
密度通常為g/或kg/(1g/=/);g=9.8m/;轉動慣
量J的單位通常為kg*;扭矩的單位為N*m;角加速度α的單位為r/
1)圓錐體或圓盤,圍繞對稱軸旋轉:
J=
2)圓環,圍繞其對稱軸旋轉:
J=
3)實心球:
J=
4)條棒,圍繞中心點旋轉:
J=
5)實心圓錐體圍繞著半徑旋轉:
J=
6)圓環圍繞著半徑旋轉:
J=
7)薄球殼:
J=
8)條棒圍繞著末端旋轉:
J=
注:公式變型形式,將質量m用重量W或密度ρ取代,即:m=W/g=ρV。
9)實心矩心塊轉動力矩估算:
圖a中物體的厚度L遠小于圖b。
(1)圖a/圖b,當圓形塊以a-a為軸旋轉時,其轉動力矩為:
(2)圖a,當圓形塊以b-b為軸旋轉時,其特供力矩為:
(3)圖b,當圓形塊以b-b為軸旋轉,且L遠小于h和w時(一般指分別超過寬和高的3倍以上),其轉動力矩為:
對比可知,當一個物體的側面平行于旋轉軸時,側面的規格大小會決定選擇不同的公
式。
10)實心圓錐體
(1)圓錐體以a-a為軸旋轉時,力矩為:
推論:直徑、體積對力矩的影響要小于我們熟悉的質量。力矩的下降會受直徑4次方的影響,而只受質量1次方的影響。
啟示:對于一臺水泵薄圓環的轉動慣量,假如我們在保持其轉矩不變的前提下讓馬達的軸更修長,可以通過力矩與厚度L的1次方以及直徑的4次方成反比來考慮。
(2)圓錐體以b-b為旋轉軸,其轉矩為:
11)中空圓錐體(厚壁):馬達軸和聯接的各個部件剛性較強時使用到,如軸套的轉動力矩估算。
(1)以a-a為軸的旋轉,其轉矩為:
(2)以b-b為軸的旋轉,其轉矩為:
推論:一個物體的力矩,與它的質量有關,還與它的大小以及密度有關。
12)中空圓錐體(薄壁):壁特別薄,甚至在估算轉矩時,可以覺得它們的外徑和直徑
是一樣的。
(1)以a-a為軸旋轉時,其轉矩為:
(2)以b-b為軸旋轉時,其轉矩為:
13)杠桿(手柄)臂
杠桿臂可以看做一個繞著它的默算旋轉的圓形塊。它的高h和長L是以a一a為軸旋轉的,同時我們注意到它的寬w是跟a一a軸平行的。這就意味著求圓形塊力矩時,長度w并不在估算之列薄圓環的轉動慣量,但是這是在長L特別小而高h特別大的時侯。則杠桿(手柄)臂的力矩為:
14)普通傳送輥的轉動力矩:
這是一個物體的直線運動傳送到旋轉的圓盤或輥的情況。適用于估算重力力矩或負載力矩折合到馬達軸上的場合。比如傳送帶、絲杠上的負載重量等。
其傳遞的力矩為:
15)輪盤:
它跟輥,導桿,蝸桿,襯套,轉臺等都十分相像,輪盤雖然就跟圓錐體沒多大區別,只是厚度收縮了好多。
輪盤轉動力矩:
總轉動力矩J總=J輪盤+J襯套+J輪盤軸
對于直接的驅動設備,例如把馬達直接和輪盤軸聯接在一起時總轉動力矩,除非我們假定不考慮輪盤軸,否則必須將它估算在內。
16)轉臺:
轉臺一般是跟蝸桿箱在一起工作的。轉臺本質也是一個輪盤。它的軸和蝸桿箱聯接在一起,因而蝸桿箱的力矩應當被估算在轉盤的力矩里。通常情況下,斜蝸桿(輸入軸和輸出軸成直角)被用在轉臺里。
轉臺力矩的估算公式跟輪盤是一樣的:
蝸桿設備的力矩可以通過輸入設備估算,其必需要被劃入到總力矩中,因而馬達的總
力矩為:
J馬達總轉動力矩=J馬達+J輪盤作用在馬達上的力矩+J蝸桿的力矩
J輪盤作用在馬達上的力矩=
式中:R為轉盤直徑,i為蝸桿減速比,e為機械效率;
17)帶式傳動機構:
帶式傳送輪由兩個圓盤滾輪和一條傳送帶組成。
每位滾輪(滾輪可以看做是普通的圓盤,故可用圓盤力矩估算公式)的轉動力矩估算公式為:
皮帶重力力矩估算公式:
皮帶傳送系統的總力矩為:
J總=J馬達轉動力矩+J馬達側滾輪轉動力矩+J對于馬達軸而言的負載側滾輪的轉動力矩+J對于馬達軸而言的傳送帶轉動力矩+J對于馬達軸而言負載轉動力矩
(1)J對于馬達軸而言:負載轉動力矩=
(2)J對于馬達軸而言的傳送帶轉動力矩
(3)J對于馬達軸而言的負載側滾輪的轉動力矩
(4)傳動比
式中:
WB一傳送帶所受的重力;
i一傳動比;
DPL一負載側滾輪半徑;
DPM一馬達側滾輪半徑;
e一機械效率;
18)蝸桿傳動轉矩估算:
蝸桿可以看做是輪盤。
蝸桿轉動力矩估算公式為:
蝸桿傳動系統(本例中,馬達與蝸桿直聯),反映到馬達轉軸的總轉動力矩為:
J總=J馬達轉動力矩+J馬達側蝸桿轉動力矩+J折合到馬達軸的負載側蝸桿轉動力矩+J折合到馬達軸的負載轉動力矩
(1)J折合到馬達軸的負載側蝸桿轉動力矩
(2)J折合到馬達軸的負載轉動力矩
(3)i傳動比
式中:
e一機械的效率;
i一傳動比;
DGL一負載側蝸桿的半徑;
DGM一馬達側蝸桿的半徑;
NTL一負載側蝸桿的齒數;
NTM一馬達側蝸桿的齒數;
19)變速箱(減速機)的轉動力矩
變速箱在使用過程中,我們常常只關注其轉動力矩、傳輸速度、效率和負載轉動力矩、變速箱和減速機的轉動力矩估算方式和蝸桿的估算方式一樣:
J總=J馬達轉動力矩+J變速箱轉動力矩+J折合到馬達的負載轉動力矩
(1)J折合到馬達的負載轉動力矩
(2)傳動比i;
式中:
e一機械效率;
i一傳動比;
20)螺栓轉動力矩估算:
螺桿可以看作是一個圓盤,因而螺桿的轉動力矩就是圓盤的轉動力矩。螺栓的傳動比稱為節距或導程。
絲杠轉動力矩的估算:
馬達轉軸總的轉動力矩估算,它包括反映馬達轉軸和螺栓轉動力矩的負載轉動力矩。
J總=J馬達轉動力矩+J襯套力矩+J螺栓的轉動力矩+J對于馬達而言負載和銑床總數造成的轉動力矩
(1)J對于馬達而言負載和車床總額造成的轉動力矩
(2)J襯套力矩,多數情況下可以忽視;
式中:
WL一負載重量,包括車床重量;
WT一機臺重量;
e一機械效率,通常取0.9;
g一重力加速度,g=9.8m/;
Ps一螺栓斜度,;
PB一螺栓導程;
七、電機相關:
1、普通馬達:
電動機功率(kW)=力矩(N*m)x怠速(r/min)/9550;
(1)同步帶選型的設計功率:
設計功率(kW)=電動機功率x過載系數
注:(過載系數通常取1.5~2.5)(具體參數可參考相關設計指南)。
(2)鏈傳動選型功率估算:
設計功率(kW)=電動機功率x使用系數/多列系數
注:使用系數按照不同工況確定,通常取1.0~1.7,多列系數查相關設計指南。
2、伺服馬達:
伺服馬達驅動滾珠螺栓:
馬達輸出扭矩=勻速運動時的驅動扭矩+預壓造成的磨擦扭矩+加速運動時的加速扭矩;
(1)勻速動時的驅動力矩:
勻速運動時的驅動扭矩(N*cm)=勻速運動時的外部荷載(N)x絲杠導程(cm)/
(2x絲杠效率x3.14);
注:絲杠效率通常取0.9;
(2)預壓造成的磨擦力矩:
預壓造成的磨擦力矩(N*cm)=內部磨擦系數x預壓荷載(N)x絲杠導程(cm)
/(2x3.14);
注:無預壓時,荷載為0;預壓荷載大小查相關產品指南;
(3)加速運動時的加速扭矩:
加速扭矩(N*m)=總力矩(kg*m^2)x電動機軸角加速度(rad/s^2);
加速度(rad/s)=怠速(r/min)x60/(2x3.14);
工作問題,學習提高,技術解答,職業規劃,筆試就業方面等我都可以幫到你們的!搞機械設計能用上的資料我這兒也全都有!
領資料or尋求幫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