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率 [xiào lǜ] 的意思是:
單位時間內完成的工作量;
效率()是指有用功率與驅動功率的比值,也有多種含義。 效率也分很多種,如機械效率( )、熱效率( )等。效率與做功的速度沒有直接關系。
效率詳細解釋
意義
1.單位時間內完成的工作量。
2.指最有效地利用社會資源來滿足人類的欲望和需要。
效率源泉
郭沫若《洪伯曲》第六章:“于直是一個鬧騰的老手,也是一個一向注重效率的人。”
例子
1、上課認真聽講,有利于提高學習效率。
2、你的學習態度、你的習慣、你的專注程度、你做事的效率,將直接決定你是否是一個聰明的人,你的人生是否有價值。
3. 如果我是董事長,那么我的公司只需要辦事效率高的人。
4、作為領導者效率的拼音是,必須知道如何提高員工的工作效率。
5、工作效率提高五倍。
效率
句子中的效率詞:
1)良好的學習習慣會提高學習效率,是成功的開始; 良好的學習習慣會讓我們學得游刃有余,事半功倍; 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學習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過程。
2)什么是效率? 只需將襪子放在手上并清洗內衣即可。
3)對于經濟學家來說,時間就是金錢,就是效率。 隨著改革開放的浪潮效率的拼音是,人們越來越注重時間。 以前,人們工作偷懶,當了一天和尚,打卡,吃大鍋飯。 擺在我們面前的是抓緊時間創造效益、創造財富。
4)時間就是生命; 時間就是效率; 時間就是速度。
5)世界上只有兩種物質:高效率和低效率; 世界上只有兩種人:高效率的人和低效率的人。
6)民營企業應該“效率優先”,“一切按市場規則辦事”,這是最務實的做法。 但很多企業的真實情況是“平衡第一”、“私欲第一”、“一切都按照老板的喜好去做”、“一切都按照老總的意志去做”……有人說,這滑坡是中國企業步入“不良市場經濟”的前奏。
7) 困難、挑戰和機遇幫助我成功,時間效率和健康幫助我成功。
8)生活積極快樂,工作高效踏實。
9)只有團隊內部分工協作才能提高工作效率。
10)事半功倍的學習效率為他節省了大量的時間。
科技術語--效率
概念
指最有效地利用社會資源來滿足人類的欲望和需要。
2.在給定投入和技術的條件下,經濟資源不被浪費,或者經濟資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這也是配置效率的簡化表達( )。
3、經濟意義:指社會能夠從其稀缺資源中獲得最大利益的特征。 這就是經濟蛋糕的大小。
內涵
鑒于人類欲望的無限性,經濟活動最重要的當然是充分利用其有限的資源。 這迫使我們面對效率這一關鍵概念。 在經濟學中,我們這樣說:如果一項經濟活動不再可能改善任何人的經濟福利而不會使其他人的境況變得更糟,則該經濟活動被認為是有效的。 相反的情況包括:“不可阻擋的壟斷”,或者“惡性且過度的污染”,或者“沒有制衡的政府干預”等。這樣的經濟體生產的商品當然會比沒有上述問題時生產的商品少,或者會生產出很多錯誤的產品。 這些可能會讓消費者的處境比原本更糟。 這些問題都是由于未能有效配置資源而造成的。
1、指單位時間內實際完成的工作量。 所以,所謂效率高,就是指單位時間內實際完成的工作量大。 對于個人來說,這意味著節省時間。
2. 輸出功率與輸入功率之比。 這個數字越接近1,效率就越好。 對于在線式UPS,一般效率約為70%~80%,即輸入1000W。 ,輸出約為700W~800W,UPS本身消耗200W~300W功率; 離線式和在線式互動式UPS的效率約為80%~95%,其效率高于在線式。
3、效率是指有限資源(如原材料、人力、現金等)的最佳配置方式。 當達到某些特定標準時,就可以說已經實現了效率。
4. 所取得的成果與所使用的資源之間的關系。
5、從管理的角度來看,效率是指一個組織在特定時期內各種投入與產出之間的比率。 效率與投入成反比,與產出成正比。 公共部門的效率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生產效率,是指生產或提供服務的平均成本; 二是配置效率,指組織提供的產品或服務能否滿足利益相關者的不同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