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
定義
意義
1.單位時間內完成的工作量。
2.指最有效地利用社會資源來滿足人類的欲望和需要。
例子
1、上課認真聽講,有利于提高學習效率。
2、你的學習態度、你的習慣、你的專注程度、你做事的效率,將直接決定你是否是一個聰明的人,你的人生是否有價值。
3. 如果我是董事長,那么我的公司只需要辦事效率高的人。
4、作為領導者,必須知道如何提高員工的工作效率。 [1]
與績效的關系
效率是指單位時間內完成的工作量,或某項工作所獲得的成果與完成該工作所花費的時間和人力的比率。
“功效”一詞的本義是指事物所含有的有益作用。 “效率監管”中的“效率”實際上是指行政管理的有效性,即行政管理活動所蘊含的有益效果。
效率和效果并不等同。 效率是從戰術(比較)角度考慮的,而有效性是從戰略層面考慮的。 換句話說,就是大處著眼和小處著手的關系。 現實生活中,無論是企業還是個人,人們都注重前者,注重效率和正確做事。 比如,老板一有想法,就會動員大家開動腦筋,干勁十足,同時想出各種提高工作效率的辦法來指導大家,希望大家都能實現某個目標盡快地。 事實上,如果你先冷靜下來效率的五個公式,仔細分析問題,你可能會發現這樣做不值得,甚至對公司業務有害(比如占用公司資源而不是投入到真正需要的地方)。 ),這是一個不考慮性能的例子。
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在《有效的主管》一書中曾簡潔地指出:“效率是‘以正確的方式做事’,而有效性是‘做正確的事’。效率和效果不應該被忽視。”并不意味著效率和效果同等重要,我們當然希望同時提高效率和效果,但是當效率和效果無法同時實現時,我們應該先關注效果,然后再努力提高效率。” [2]
改善方法
非常簡單的三步:
1、不要浪費時間——主動做事,不要消極、放慢速度。 這基本上屬于時間管理的范疇。 時間管理的概念有很多,比如GTD等。
2. 利用你的時間做正確的事情——確保你所做的事情能夠真正幫助你實現你的目標。
3、從管理角度看,提高效率的途徑在于資源的有序配置。 通過建立標準流程、操作規程、分工協作等標準化體系,實現管理體系的良性運行。 [2]
科技術語播報
編輯
概念
1、指最有效地利用社會資源來滿足人類的欲望和需要。
2.在給定投入和技術的條件下,經濟資源不被浪費,或者經濟資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這也是配置效率的簡化表達( )。 [1]
內涵
鑒于人類欲望的無限性,經濟活動最重要的當然是充分利用其有限的資源。 這迫使我們面對效率這一關鍵概念。 在經濟學中,我們這樣說:如果一項經濟活動不再可能改善任何人的經濟福利而不會使其他人的境況變得更糟效率的五個公式,則該經濟活動被認為是有效的。 相反的情況包括:“不可阻擋的壟斷”,或者“惡性且過度的污染”,或者“沒有制衡的政府干預”等。這樣的經濟體生產的商品當然會比沒有上述問題時生產的商品少,或者會生產出很多錯誤的產品。 這些可能會讓消費者的處境比原本更糟。 這些問題都是由于未能有效配置資源而造成的。
1、指單位時間內實際完成的工作量。 所以,所謂效率高,就是指單位時間內實際完成的工作量大。 對于個人來說,這意味著節省時間。
2. 輸出功率與輸入功率之比。 這個數字越接近1,效率就越好。 對于在線式UPS,一般效率約為70%~80%,即輸入1000W,輸出約為700W~800W,UPS本身消耗200W~300W功率; 而離線式和在線式互動式UPS的效率約為80%~95%,其效率高于在線式。
3、效率是指有限資源(如原材料、人力、現金等)的最佳配置方式。 當達到某些特定標準時,就可以說已經實現了效率。
4. 所取得的成果與所使用的資源之間的關系。
5、從管理的角度來看,效率是指一個組織在特定時期內各種投入與產出之間的比率。 效率與投入成反比,與產出成正比。 公共部門的效率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生產效率,是指生產或提供服務的平均成本; 二是配置效率,指組織提供的產品或服務能否滿足利益相關者的不同偏好。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