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曾在《有效的主管》一書中簡潔地指出:“效率是以正確的方式做事,而有效性則是做正確的事情。效率和效果不應該優先,但這并不意味著這并不意味著效率和效果同等重要。我們當然希望同時提高效率和效果,但當效率和效果不相容時,我們應該先關注效果,然后再努力提高效率。”
多么經典的一句話啊! 請注意,在這次討論中,彼得·德魯克提出了兩個并行的概念:效率和效果、正確做事和做正確的事。 現實生活中,無論是公司的經營行為還是個人的工作方法,人們往往關注的是前者:效率和正確做事。 但事實上,最重要的是效果而不是效率效率和結果的關系,做正確的事而不是做正確的事。 正如彼得·德魯克所說:“對商業而言,最重要的是有效性,而不是效率。”
“把事情做對”強調效率,結果是讓我們更快地朝著目標前進; “做正確的事”強調有效性,其結果是確保我們的工作扎實地朝著我們的目標前進。 繼續前進。 換句話說,效率側重于完成工作的最佳方式,而有效性側重于時間的最佳利用——包括做或不做某項工作。 麥肯錫優秀工作方法的最大秘密在于,每個麥肯錫人在開始工作之前首先必須確保自己“在做正確的事”。 。
“正確地做事”與“做正確的事”有著本質的區別。 “正確做事”是建立在“做正確的事”的基礎上的。 沒有這樣的前提,“正確做事”就變得毫無意義。 先做正確的事,再做正確的事。 試想一下,在一家工業企業中,一名員工在生產線上,按照要求生產產品,他的質量和操作行為都達到了標準。 他做事是正確的。 但如果這個產品沒有買家或用戶,那么這不是正確的做法。 這個時候,無論做事的方法多么正確,結果都是徒勞的。
正確做事,還要做正確的事,不僅是重要的工作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管理理念。 任何時候,對于任何個人或組織來說,“做正確的事”遠比“正確地做事”更重要。 對于企業的生存和發展來說,“做正確的事”是企業戰略解決的問題,而“做正確的事”則是執行力的問題。 如果做對了,即使執行上出現一些偏差,結果也未必是致命的; 但如果做錯了,即使執行得天衣無縫,結果也絕對是企業的災難。
對于企業來說,倡導“做正確的事”的工作方法,培養“做正確的事”的人,與倡導“做正確的事”的工作方法,培養“做正確的事”的人,會產生完全不同的效果。正確的事情”。 的。 前者是保守、被動的,后者是進取、創新、主動的。
麥肯錫高級顧問奧姆韋爾·格林肖曾指出:“我們不一定知道什么是正確的道路,但我們不應該在錯誤的道路上走得太遠。” 這是一條對每個人來說都具有重大意義的道路。 警告,他告訴我們一個非常重要的工作方法。 如果我們仍然無法弄清楚“正確的道路”(正確的事情)在哪里,至少,停止我們正在做的事情!
首先,找到“正確的事情”去做的過程就是一個一個解決問題的過程。 有時,你的辦公桌上會出現一個需要你解決的問題。 問題本身很清楚,解決方案也很清楚。 然而,無論你想沖向哪個方向,想從哪里開始,正確的工作方式只能是:在這樣做之前,請確保你正在解決正確的問題——很可能,它不是一個你之前已經解決過的問題。 這個問題問你。
在黑白電視處于成熟階段、彩色電視方興未艾的情況下,如果仍然選擇黑白電視作為目標產品,無論生產效率有多高,這款產品肯定會滯銷。 雖然提高生產力是做正確的事情,但做錯誤的事情可能會導致巨大的損失。
有一個廣為流傳的例子。 我們走進一片叢林,開始清理灌木叢。 當我們終于把這片灌木叢清理干凈,直起身子,準備享受辛苦勞作后的樂趣時,我們突然發現,旁邊不是這片灌木叢,而是另一片灌木叢。 ,那就是我們需要清理的叢林! 有多少人在工作,就像這些砍伐灌木的工人一樣,往往只是砍伐灌木,甚至沒有意識到他們要砍伐的并不是叢林。
大量研究表明,在工作中,人們根據以下標準優先考慮事情:
(1)先做你喜歡做的事,然后做你不喜歡做的事。
(2)先做熟悉的事,后做不熟悉的事。
(3)先做容易的事,后做難的事。
(4)先做花時間少的事情,然后做花時間多的事情。
(5)先處理信息完整的事項,后處理信息不完整的事項。
(6)先做已安排的事情,再做未安排的事情。
(7)先做計劃內的事,后做計劃外的事。
(8)先做別人的事,再做自己的事。
(9)先做緊急的事,后做不緊急的事。
(10)先做有趣的事,再做無聊的事。
(11)先做一些容易完成的事情或者容易結束的事情,然后再做一些很難完成的事情或者很難結束的事情。
(12)先做你尊敬的人或與你關系密切的人要求的事情,然后再做你不尊重的人或與你關系不密切的人要求的事情。
(13)先做已發生的事,再做未發生的事。
顯然,上述各種方針不符合高效工作方法的要求。
這個問題應該根據其“重要性”來確定優先順序。 所謂“重要性”,是指對實現目標的貢獻。 越是有助于實現目標的事情越重要,就越應該優先考慮; 越是對實現目標毫無意義的事情,就越不重要,越應該推遲。 簡單來說,就是根據“我現在所做的事情是否會讓我更接近我的目標”的原則來判斷事情的輕重緩急。
在上述確定優先順序的十三條原則中,第九條對我們來說可能是最重要的——“先做緊急的事情,然后做不緊急的事情”。 一般來說,績效低下的員工,他們80%的時間和精力都花在了“緊急的事情”上。 也就是說,人們習慣于根據事物的“緊急程度”來決定事物的優先級,而不是首先權衡事物的“重要性”。 根據這種思維,他們往往把每天要處理的事情分為以下三個層次:
(1) 今天“必須”做什么(即最緊急的事情)。
(2) 今天“應該”做的事情(即有些緊急的事情)。
(3) 今天“可以”完成的事情(即不緊急的事情)。
但不幸的是,大多數情況下,越重要的事情反而越不緊急。 比如向上級提出改進操作方法的建議、規劃長遠目標,甚至個人體檢,往往會被那些“必須”做的事情因為不緊急而無限期推遲。 因此,在麥肯錫公司,我們告訴新員工的第一法寶就是:做重要的事,而不是緊急的事。
仔細優先考慮重要事情而不是緊急事情的概念非常重要,但經常被遺忘。 我們必須讓這個重要的理念成為我們的工作習慣。 我們每次開始工作的時候,首先要讓自己明白什么是最重要的,什么是我們應該花最多精力的。
仔細區分事情的優先順序可以幫助我們養成這種習慣。 在你弄清楚每年或每天要做什么之前效率和結果的關系,你必須更全面地了解應該如何利用你的時間。 為此,您需要問自己四個問題:
1.我從哪里來,到哪里去?
我們每個人都肩負著沉重的責任。 雖然我現在每天都在做一些平凡的事情,但是10年、20年后,我們中的一些人可能會成為公司的領導者。 偉大的企業家和偉大的科學家。 因此,我們需要解決的第一個問題是,我們需要明白我們未來想做什么? 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繼續朝著這個目標努力,拋棄一切與自己無關的事情。
2.我需要做什么?
為了確定優先順序,您還應該弄清楚需要做什么。 總有一些任務是你必須完成的。 重要的是你要分清某項任務是必須要做,還是必須由你來完成。 這兩種情況是不同的。 你可以把你必須做的事情委托給別人,但你不必自己做,你只負責監督他們的完成。
3.什么能給我最高的回報?
人們應該把時間和精力集中在能給自己帶來最高回報的事情上,也就是自己能比別人做得更好的事情上。 對此,讓我們用帕累托定律來指導自己:人們應該花80%的時間做能帶來最高回報的事情,20%的時間做其他事情,這才是最有策略的時間利用。 。
4.什么能給我最大的滿足?
有些人認為,帶來最高回報的事情一定會給他們最大的滿足感。 但并非一切都是這樣。 無論你的地位如何,你總是需要花一些時間做一些能給你帶來滿足和快樂的事情。 這樣你就會永遠保持對生活的熱情,因為你的生活很有趣。
了解了以上四個問題,并用它們來判斷我們即將面臨的眾多事情,這樣我們就不會陷入事務的泥潭。 我們可以快速確定事情的優先順序,并采取最高效的工作方法,以獲得最大的效率增益。
事情的四個層次 我們每個人每天所面對的事情,按照輕重程度可以分為以下四個層次:重要的、緊急的事情;重要的、緊急的事情; 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 緊急但不重要的事情; 不緊急也不重要。
1、重要、緊急事項
這些類型的事情是你最重要的事情,也是最優先考慮的事情。 有些是實現你的職業和目標的關鍵,有些則與你的生活密切相關。 他們應該優先考慮。 只有合理有效地解決它們,才能順利開展其他工作。
2. 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
這種事情需要我們有更多的主動性、積極性和自覺性。 從一個人處理這種事情的表現如何,我們可以看出這個人判斷職業目標和進展的能力。 因為我們生活中大多數真正重要的事情不一定是緊急的。 比如,讀幾本有用的書,休閑娛樂,培養人際關系,適量飲食,鍛煉身體等。 這些事情重要嗎? 當然,它們會影響我們的健康、職業和家庭關系。 但它們緊急嗎? 不,很多時候我們可以推遲這些事情,而且似乎我們可以一直推遲它們,直到我們后悔為什么我們沒有首先關注它們,沒有更早開始關注解決它們。
3.緊急但不重要的事情
有這樣的事嗎? 當然,而且這種事隨時隨地都會發生。 你已經洗漱完畢,準備休息一下,養精蓄銳,明天去圖書館看書。 突然電話響了,你的朋友邀請你去酒吧聊天。 你只是沒有足夠的勇氣對他們說不,你不想讓你的朋友失望。 然后你就去了,第二天一早回到家,你就感覺頭暈,昏昏沉沉的。 你被別人的事情牽著走,卻沒有做你認為重要的事情。 這可能會讓你長期處于被動狀態。
4. 不緊急也不重要的事情
這些東西很多都會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它們可能有一點價值,但如果我們無節制地沉迷其中,我們就浪費了很多寶貴的時間。 例如,我們吃完飯后坐下來看電視,但我們常常不知道自己想看什么,接下來要播什么。 只是被動接受電視傳來的信息。 通常,看完電視后,我們覺得最好讀幾本書,甚至騎健身車去跑步。 所以我們剛才所做的就是浪費時間。 事實上,如果你留意的話,我們花在電視上的很多時間都是浪費的。
上述情況可以用坐標來清楚地表達。
你的時間花在哪個象限? 是A嗎? 那樣的話,可想而知你每天有多忙。 這樣做會消耗你大量的精力,一個又一個的問題就會像大浪一樣向你撲來。 如果你經常這樣做,遲早你會被擊倒、壓垮、精疲力竭和尷尬。
如果是C,你的工作效率可想而知。 不要以為這些是緊急的事情,而且也很重要。 現實情況是,這些事情的緊迫性往往是由其他人的優先事項決定的。 你總是被牽著鼻子走。
如果是D呢? 不幸的是,如果你繼續這樣下去,你將一事無成。 你在工作中既沒有生產力,也沒有效率。 除了浪費你大量的時間之外,也證明你是一個無法控制自己情緒的人。
只有B象限才是有效個人管理的核心。 這些事情雖然不緊急,但卻決定了我們的生活質量、教育、品味培養、工作績效等。只有養成“做重要的事而不是緊急的事”的良好個人習慣,你才會在工作中變得更加得心應手。 你會提前制定工作計劃,按時復習功課,定期鍛煉身體,保持良好的狀態,避免在戰斗中磨礪技能的緊張和尷尬。 這就是我們所提倡的。
著名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通過廣泛研究發現,工作忙碌但效率低下的人,90%的時間都花在A象限,用來處理看似無窮無盡的緊急情況。 剩下的10%的時間幾乎都花在了D象限。他們的行為與高效能人士完全相反,這樣的人本質上過著不負責任的生活。
把重要的事情放在第一位
工作必須結構化。 你不能只抓眉毛和胡須。 你必須優先考慮! 只有這樣,事情才能有節奏、有秩序地有步驟地去做,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在緊急但不重要的事情和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之間,你先做哪一個? 您可能會發現很難面對這個問題。
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都是這樣的。 正如法國哲學家布萊斯·帕斯卡所說:“放在第一位的東西是人們最難理解的。” 很多人不幸被這句話給套住了。 用他們的話說,他們完全不知道生活中的任務和責任按重要性排序。 他們認為工作本身就是成就,但這其實是一個很大的謬誤。
在確定了應該做哪些事情之后,你必須根據其優先級開始采取行動。 大多數人根據緊急程度而不是優先級來確定事情的優先順序。 這些人的做法是被動的而不是主動的。懂得生活的人做不到這一點,而是按照優先順序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