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企業管理不能只關注所達到和達到的組織目標,即不能只關注效果(戰略是否正確),更應該盡可能高效地完成組織工作(戰略正確) 。 否則,企業的高效率就無法實現。 在成功的組織中,高效率和高效益(即高效)是相輔相成的,而糟糕的管理通常既低效又無效,或者有效(有效)但低效。 什么是效率? “效率”一詞的本義是指事物所蘊含的有益效用能量,主要體現在能力、效率、質量、效益四個方面。 有效性、效率、有效性是幾個相互關聯、容易混淆、且區分明顯的不同概念。 它們的共同點就是都強調“效果”二字,但側重點不同。 為什么效率不是效果? 效率的本義是指單位時間內完成的工作量,或者說某項工作所獲得的成果與完成該工作所花費的人力、物力的比率。 從經濟學意義上講,效率是指投入與產出或成本與效益之間的關系。 是不是說工作效率越高越好呢? 這不一定是正確的。 因為效率并不能體現人類行為的目的和手段是否正確。 功效強調人的行為目的、手段的正確性和效果的效益。 例如效率和效益的區別,A公司100名生產工人生產彩電,年產值1億元,但由于外觀和質量因素,產銷比只有60,; B公司200名生產工人生產彩電,年產值1.5億元,產銷比高達95。
如果單看效率,A公司的效率明顯高于B公司,但A公司生產的產品在市場上銷量并不好。 顯然,A公司生產的目的沒有達到,不符合效率效益原則。 B公司的效率明顯優于A公司,因此效率和效益的區別,良好的效率是保證有效工作的前提。 只有切實保證有效性,提高效率才有實際意義。 效率和有效性之間的另一個區別是獲得效率的方式和方法不同。 世界著名管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西蒙對“效率與效果的區別”做出了較為全面的分析。 他認為:“效率的提高主要靠工作方法、管理技術和一些合理的方法,再加上領導藝術;但要提高效率,必須有政策水平、戰略眼光、突出的洞察力和操作能力。” 為什么是效益而不是效率? 效益是人類行為活動追求的目標之一,是管理永恒的主題。 經濟效益是指有效產出與其投入之間的比例關系,可以用多種經濟指標來計算和評估。 效率水平與績效水平并不完全相同。 效益是績效的重要因素和有機組成部分,但效益的高低并不一定反映效率的高低。 因為效益反映了企業經營管理活動所取得的成果和效益的現實性,而有效性則反映了企業經營管理活動所取得的成果和效益的現實性和潛在性。 它不僅體現了結果和效益。 規模和水平,更重要的是體現了實現成果(即效益)和效益的能力的大小和強弱。
如何衡量企業效益? 衡量有效性的因素包括四個層面:能力、效率、質量和有效性。 從內容上看,提高效率和效益的企業績效指標包括效率和效益的實際指標和潛在指標。 效率和效果的現實指標的實質是評價企業在一定時期內開展經營管理活動所取得的效果和效益。 在管理實踐中,可采用銷售收入增長率、利潤增長率、人均利潤、總資產利潤率、凈資產利潤率等指標進行綜合評價。 效率和效益提升的潛在指標本質上是評價企業管理活動所取得的效果和效益的潛在能力。 在實際管理中,內部溝通效率、優秀客戶增長率、產銷率、產品優質率、客戶忠誠度、員工滿意度、團隊凝聚力、員工建議增長率、技術進步率、新產品貢獻率、資本充足率等綜合評價指標。 通過對效率效益的實際指標和效率效益提升的潛在指標進行綜合加權,可以得到對企業效益的綜合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