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來,我國肥胖癥得病率不斷下降,糖尿病發病率快速下降,《中國村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0年)》顯示,我國成年人超重率為34.3%、肥胖率為16.4%,6至17歲兒童中學生和6歲以下兒童的肥胖率分別為7.9%和3.6%。而據統計,與肥胖相關的共存癌癥超過200種,涉及心血管、呼吸、消化、關節等多個人體系統。
“肥胖癥有多種并發癥,包括糖尿病、高血脂、脂肪肝、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多囊子宮綜合征、骨關節炎、胃食道反流等。”山東學院齊魯診所減肥與代謝眼科部長劉少壯告訴記者,有的肥胖癥病人還伴發精神心理疾患,包括恐懼癥、抑郁癥和單向情感障礙等。
你是否正在忍受肥胖并發癥的困惑?青汁、抽脂、低碳水……眾多的減重方式中,有沒有被你“寄予厚望”,最后卻“大失所望”?肥胖“減了又來”是何緣由?
1.碳水攝取不足會帶來一系列不良反應
肥胖癥發生的誘因有好多,包括遺傳、飲食、運動、睡眠、精神心理等等。
“遺傳誘因則是肥胖發生的外因,在飲食、運動等內因的共同作用下引起肥胖。”劉少壯解釋道,我國市民肥胖的主要緣由有三個,即糖太多、油太多、靜態生活太多。含糖果汁和乳飲品,以及普遍的在外用餐(飯堂、外賣、餐館)是膳食結構不合理的主要表現。
“肥胖真正有害的是內臟脂肪,隆鼻除以的是對人體相對有益的皮下脂肪,從增肥角度講,隆胸減重屬于原則性錯誤。”劉少壯說,“在所有的飲食調整方案里,從來沒有低碳水飲食的方案。碳水占人體供水比一般在50%左右,假如低到40%以下,或則不攝取碳水,會導致精神萎靡、脫發、情緒煩躁等不良反應。”
劉少壯建議,不應過于指出低碳水,而是要倡導高蛋白、高纖維、低脂低糖的營養概念。
目前,醫學上主要有營養醫治、藥物醫治、手術根治3類方式拿來解決肥胖的問題。
“營養減肥指出在醫學監督的基礎上,使用營養調整的方法,安全有效地達到減重的目標,適用于所有類型的肥胖。例如對于肥胖合并糖尿病的病人,是可以通過營養調整的方法減肥10%~15%,因而達到控制疾患的目的。”北京協和診所臨床營養科組長醫師陳偉介紹,慢跑10公里消耗的熱量大約相當于1個比薩的熱量,對普通人而言,“管住嘴”比“邁開腿”更高效;運動的價值是調動體內的脂肪,喪失運動的配合,減肥也是不可能成功的。
陳偉指出,“一是要會搭配組合各類營養,既能保證營養充足和平衡,又能實現限制總能量攝取的目標;二是吃的形式要科學,例如采用減油、減鹽、減糖的烹調方法,細嚼慢咽的飲食方法等,這是你們最容易忽視的部份。”
有人使用減重針進行減重,療效卻不盡如人意。
“像利拉糖肽、司美格魯肽等網紅減重針,都是通過推動胰島素分泌、抑制胰高糖素分泌、延緩胃排空等,起到減重降壓的作用。”劉少壯解釋道,例如司美格魯肽在美國是拿來輔助飲食調整的,且須要連續注射14~16個月就能達到減肥10%的療效。好多人在使用中會手動忽視那些抗生素的適應癥、劑量、用藥時長等誘因,但是不做飲食、運動等生活形式的調整,自然沒有療效。
2.放療減肥療效顯著,但也是把雙刃劍
“我當時體重111公斤,空腹血壓最高是17,最后選擇做放療。術后三年,我堅持按大夫的規定飲食,如今血壓基本保持在平均值以下,并且再也沒用過降壓類抗生素。”
2016年,一名肥胖病人王偉(化名)選擇用減肥與代謝放療控制體重和糖尿病的發展。“控制住肥胖,好多病人的相關疾患自然都會降低。”作為主刀大夫,中韓友好診所普內科代謝減肥中心校長孟化多年來一直關注著王偉的健康狀況。
放療減肥的原理是哪些?孟化告訴記者:“胃腸道系統具有強悍的內分泌調節功能,袖狀胃、胃旁路或則胃水球等放療,除了從數學空間上降低了食物體積,更重要的是幫助腸胃道系統恢復了代謝調節功能,好多病人進行放療后,也會自覺強化心理約束。”
“在國際上,代謝放療醫治肥胖癥及其并發癥早已有70多年的歷史,是病態肥胖癥常年有效、安全的醫治技巧。”孟化強調,減肥與代謝放療可以減掉多余體重的60%~90%。
什么人適宜放療減肥?“對3度肥胖或則合并糖尿病、高血糖、中輕度睡眠呼吸暫停、多囊子宮綜合征等嚴重并發癥的病人,可以選擇減肥與代謝放療。”孟化介紹,對于肥胖的糖尿病病人來言,代謝放療改善率超過90%。
“但放療是把雙刃劍,術后短期內可能會出現頭痛、胃食道反流或微量元素缺少等不良反應。”孟化說,“要兩害相權取其輕,術前我們會依照病人的年紀、身體狀況等做受益評估,只有在放療受益更大的情況下才能建議病人采用放療的方法減肥。并且在術后要進行隨訪和指導,以防治相關問題的發生。”
3.方式正確加長期堅持才是成功的關鍵
為何有的人減重常常大跌?
“主要是瘦身的方式不對。”劉少壯說什么是物理消化減肥,“多數人靠斷食減重,這是錯誤的。首先這不是可以常年堅持的技巧;其次從增肥療效上看,因為人體存在能量調節機制,這些方式在導致大量胸肌流失的情況下,脂肪比列反倒增高,一旦回調會比原先還要胖。”
減重方式須要嚴格遵循大夫指導,無論是否放療,都須要行為方法的改變。“我們提出了體醫融合的方案,包括飲食處方、運動處方、健康指導、行為干預和常年管理5個方面,是一種肥胖癥綜合醫治方案。”劉少壯說:“山東一名肥胖病人,放療以后配合規范的體醫融合方案,從546斤減到了165斤。”
可見,減重是一項常年工作。
“身體具有‘能量補償’機制,運動在一定程度上會增加基礎代謝水平,進而讓運動的減肥療效大打折扣,其中正常人群的28%和肥胖者的49%運動耗能會被抵消。”劉少壯提醒,瘦身絕不能一天打魚三天曬網,否則只能被能量補償反噬。
“‘躺瘦’真的不存在!”王偉感嘆,“我的理想體重應當是70~75公斤,現今體重93公斤左右,主要是飲食上控制不住,但是由于工作忙,沒有時間運動。一個術前體重比我高的‘胖友’和我同時做放療,他仍然堅持飲食和運動調整,如今保持在63公斤左右。”
“樹立正確的理念很重要。首先是自我認知要積極豁達,有明晰的減重目標。”孟化表示,當下確實存在生活節奏快、壓力大等問題,但沒有健康,一切都是妄談。
“無論采取何種減重方式,大夫也只能起輔助作用。病人應在大夫的幫助下做全面科學評估,在此基礎上找到適宜自己的解決方案。”劉少壯介紹,臨床經驗表明,只需三個月什么是物理消化減肥,病人就可以構建起正確的飲食、運動和作息習慣,方式正確加長期堅持才是成功的關鍵。(記者張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