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企孫在耶魯學院時,在W.杜安(Duane)院長指導下,與H.H.帕爾默(Palmen)合作,借助X射線連續譜長波限(λm)與電子加速電流(V)的關系式:Ve=hc/λm,測定普朗克常數(h)的值。她們用電位差計測V,用滑石譜儀測λm,采取一系列舉措提高V和λm的檢測精度和確切度,獲得精度很高的V和長波限克拉科夫反射角的數據,其相對偏差比標準電瓶電動勢的相對偏差還小。用這種實驗數據和國際上當時采用的電子電量(e)、光速(c)和橄欖石晶格常數(d)的數值得出h=(6556士0.009)×10-27爾格·秒。這篇論文于1921年4月在澳大利亞數學學會峰會上宣讀,并在日本光學會季刊及全省科大學匯刊上發表。h這一基本常數的精確測定一直是化學學家非常關注的實驗研究工作,葉企孫對此作出了重要貢獻。1929年,專門研究基本常數的伯奇(Birge)用葉企孫等的實驗數據和e、c、d的新數值算出h=(6.559士0.008)×10-27爾格·秒,并說偏差主要來自e值的偏差。這表明葉企孫等的實驗數據是當時用這些方式測h的最佳數據,曾常年在國際上沿襲。
1921年葉企孫轉向磁學研究,在高壓化學學家P.W.布里奇曼(Bridgman)的實驗室中研究液體靜壓強對磁導率的影響。前人研究時浮力僅達1000kg/cm2,加以在實驗高考慮不周,未得出明晰推論。葉企孫用布里奇曼實驗室中浮力可達12000gk/cm2的設備對鐵、鎳、鈷的高壓磁性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得到磁感應硬度變化比率(△B/B0)與浮力、磁場硬度(H)之間的定量關系。他發覺,要獲得正確的結果,必須使樣品徹底退磁,前人所述“反常效應”實際上是退磁不完全導致的。葉企孫還對高壓磁性進行理論剖析近代物理學理論,推論與實驗結果定性地相符。此項研究由葉企孫獨立進行,是高壓磁學的重要進展,屬開創性工作,因而獲博士學位。成果發表在1925年日本文理科大學院刊上。布里奇曼所著《高壓化學學》(1931)中“壓強對磁導率的影響”這一節的主要內容就是葉企孫的工作,并說明后人即在此基礎上對鐵鎳合金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
1925—1966年期間,葉企孫高瞻遠矚,在許多方面為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下列各項屬其犖犖大者:
葉企孫是中國數學學會主要發起人之一。在1932年8月中國數學學會創立會議上,葉企孫作籌辦工作報告,并被選為第一屆副會長。他悉心企劃創立《中國數學學報》。編譯和審查數學學名詞,開展學術峰會和約請國際知名化學學家P.朗之萬(Langevin)、P.A.M.狄拉克(Dirac)和N.玻爾(B0hr)來華講學等各項工作。他除了發揮領導作用,還親自動手,1947年4月邀請李書華、饒毓泰、周培源等10人商議推動數學學會北平分會創立之事等。葉企孫毫無私欲,作風邪派,以大局為重,團結同仁近代物理學理論,為化學學會的發展和團結、合作風氣的完善貢獻良多。
葉企孫曾出席我國最早的綜合性科學工作者團體中國科學社,兼任該社理事和該社雜志《科學》月刊編輯,還出席中國天文學會,被選為理事。中華全省自然科學專門學會聯合會創立時,葉企孫任常務委員兼計劃委員會書記委員。
作者高亞飛
參考文獻:百度百科;360文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