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扎實開展新課程、新教材、新高考“三新”工作,遵循學校教師培訓優良傳統,搭建青年教師成長平臺,鼓勵青年教師積極進取參與教研活動,提高教學團隊專業自學水平,深化課堂教學改革,建設智慧校園,落實學科核心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哈爾濱附中師范大學舉辦以“立足單元教學,聚焦核心能力”為主題的第39期青年教師報告班線上活動。 本次青年教師報告班不僅借助聽評活動提高了我校青年教師的專業水平,扎實推進了課堂教學改革,推動了我校教研室建設,同時也充分發揮了我校青年教師的專業水平。發揮哈師附中的輻射作用,有效搭建了引領發展共同體學校間的交流平臺。
老師講課
尊敬的姐妹學校領導、老師、同事們:
大家好! 我是哈爾濱師范大學附中物理組的鄧宇航老師。 我今天演講的題目是“火箭的反沖現象”。
本節摘自《高中物理選修必修課》第一卷第一章第六節。 知識結構比較簡單,但內容是鞏固和實際應用本章知識,特別是動量守恒定律知識的復習,所以非常重要。 本課程的目的是讓學生在學習動量守恒定律后,進一步將其運用到實際生產和生活中。 學生可以通過觀看演示實驗來體驗反沖現象,并知道反沖現象的本質是系統動量守恒,而能夠對反沖現象進行定量計算是本課程的主要意義。
因此,本節知識的地位十分重要。 它既是對本章所學知識的總結,也是物理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
通過前面章節的學習,學生對動量、沖量以及動量定理的內容有了充分的了解。 進一步學習了動量守恒定律,你對動量守恒定律的條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通過彈性碰撞和非彈性碰撞的學習,學生已經能夠解決動量守恒定律的一些應用問題,基本具備通過反沖現象的定義和原理來分析和解釋相關現象的能力。
根據課程標準,基于核心素養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物理概念:能夠從力與運動、能量與動量的角度分析反沖現象的特征
2、科學思維:培養學生物理建模思維,學會多角度分析物理問題,培養學生科學嚴謹的邏輯思維,進一步提高學生運用動量守恒定律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問題。
3、科學探究:通過實驗操作和實際生產生活情境,讓學生從日常生活現象中提出問題,運用所學知識做出科學解釋。
4、科學態度和責任:通過介紹我國成功研制并發射長征系列火箭的事實,結合我國古代火箭發明和我國目前處于世界領先水平的現代火箭技術,激發了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感覺。
本節的重點是利用動量守恒定律解決火箭模型和人船模型的問題。 其中,人船模型的相關結論比較難理解。 結合教學目標、重點和難點,考慮到實驗教學在物理學科中的重要性,我設計了以實驗教學為主的教學流程。 不過,由于本課程是在線進行的,無法進行現場實驗,所以我會將自己可以完成的實驗以視頻錄制和編輯的形式呈現出來。 對于自己無法演示的實驗,我會從網上尋找相關資源進行展示。
首先,對于本節的概念教學,比如齒隙現象的概念和特點,我設計了實驗和教學視頻相結合的方式,讓學生自己發現規律和總結,并通過學生演繹出規律。 ”口,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特色。
對于火箭模型和載人飛船模型,學生們觀看了自制坦克和水火箭的實驗視頻反沖運動 火箭,對模型有了感性的認識。 此時引導學生對實際問題進行建模,從而獲得此類模型的共同特征和規律,并在重點難點上實現相對完美的突破。 ; 此外,本課程還強調落實科學態度和責任。 通過火箭技術的介紹,強調我國在世界上的領先地位,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強國責任感。
然而,本課程的設計仍存在一些遺憾和不足。 首先,由于網課的局限性,實驗教學只能通過視頻錄制的方式進行,缺乏現場教學的震撼和氛圍。 另外,由于上課時間的限制,本節選取的樣題難度都比較基礎,相關問題只能在后續作業中深入探討。
以上就是我對這門課程的設計思路的闡述。 感謝大家的聆聽,也期待大家的批評和指正!
校內教師評價
物理教研室李永成老師
尊敬的各位老師、同事們:
大家下午好!
不是評論物理資源網,主要是學習和交流。 葉圣陶先生曾說過:教學有方法,但教學沒有固定的方法。 最重要的是獲得方法。 我認為得法是一堂好課,對學生和聽講者都有好處。我認為一堂好的物理課可以從四個角度來理解:學科特色、講師、學生和聽眾。 接下來我就從這四個方面談談我對鄧老師的課的感受。
1. 物理學科特色透視
物理學是一門實驗科學,必須有實驗教學。 如果可以進行實驗,就必須有現場演示實驗。 疫情當前,鄧老師的班級變成了空中實驗班。 他利用手頭的設備制造了水火箭、氣球和坦克。 對于無法制作設備的實驗反沖運動 火箭,收集并呈現視頻資料,讓學生在線體驗和體驗科學探究過程,培養科學思維。
2、導師視角——合理設計、嚴謹課堂教學、巧妙突破難點、全面落實核心能力
作為概念教學課,其實這種類型的課并不是很好上。 那么這里就不得不提到物理教研室主任張宇老師。 每次我們備集體課時,組長都會強調建立概念的過程,要通過實驗、模擬和學生活動來理解,以便讓學生了解物理概念的形成過程,并將其內化為一種物理概念。培養學生自身的能力,而不是強行灌輸。 鄧老師的課就突出了這一特點,具體表現如下:
1. 概念創作
①反沖概念的建立涉及多個學科和領域,包括章魚游泳的視頻(生物學)、農田旋轉噴灌裝置(農業科學)、噴氣式汽車(與噴氣機原理相同)、自制蒸汽坦克(軍事領域)、自自制水火箭(國防科技),并用人船模型測量老師的體重。 這些演示實驗和視頻片段的目的是讓學生感受到后坐力是一個原本靜止的物體分裂成兩部分并向相反方向運動,體會其動量守恒和機械能增加的特性。
②火箭原理:當鄧老師發射自制水火箭的慢動作鏡頭時,學生們自然而迅速地在腦海中建立了火箭發射的相關原理。
2、突破難點
①章魚游泳:這是課本上提供的材料。 如果你沒有研究過這個問題,你一般會認為章魚是通過用觸手在水中劃動并獲得水的反作用力來向前移動的。 即使看了相關視頻,也無法表達他游泳的樣子。鄧老師的方法是,手里拿著一個充滿了氣球的氣球,然后松開,觀察氣球的運動。 通過這個比喻,他巧妙地解決了這個難題,充分展示了利用簡單的實驗來解決生活中的復雜問題。
②人員模型:這是本課最難的知識點。 尤其是提問時,學生無法解決的人船位移有哪些特點? 鄧老師巧妙地設置了一個高難度的降維。 他沒有討論位移問題,而是討論了速度之間的關系,并將其轉化為反問題。 根據沖動運動的規律,可以觀察到學生立即做出反應。 通過速度與質量成反比的特性,將其轉化為平均速度,最終得出位移的相關結論。 為了驗證同學們是否真的突破了難度,老師巧妙地設置了一個利用人船模型的例題來解答鄧老師的海量問題。 當我們在評論區看到80公斤的時候,大家就知道難度真的突破了。 !
3、設計合理、邏輯性強、過渡自然、水到渠成
本課的所有實驗和視頻都是按照遞進的順序呈現的,問題的設置也是由淺入深。 從生活中物體的運動中認識反沖運動,并總結反沖的負面和正面影響。 必須防止負面影響,必須利用積極影響。 我們還使用火箭發射器和載人飛船模型來解決實際問題。 這種設計很好地體現了知識形成的過程。 從長遠來看,這門課讓學生在學習中提高物理思維能力,落實核心能力,使學生終生受益。
4、黑板設計
①文字書寫優美,結構對稱
②規則清晰,展示反沖運動的定義和特點,了解火箭原理,突破人船模型的難點。
3.學生視角——這是一堂溫馨的課堂。
1、火箭發射需要點燃,學生的熱情也需要點燃。
受疫情影響,學生長時間面對電腦屏幕,學習枯燥,這會讓物理科目顯得很枯燥,學生也會失去平時的熱情。 但鄧老師卻用10月31日空間站發射以及隨后的火箭艙分離視頻點燃了學生們學習物理的熱情,讓他們感受到了作為中國人的自豪感和對未來的使命感。 我聽課的時候也很興奮。 。
2.師生平等互動、互相尊重
在問答環節,我記得鄧老師提到某個問題時,隨口說道:子霖,你告訴我吧。 這句話體現了老師對學生的愛。 當學生回答問題時,每次提到動量守恒的條件,每次列出列出的正方向時,老師都會立即給予學生表揚和鼓勵。 學生的課堂學習熱情一次次被點燃,積極思考。 他們通過科學探究和抽象建模,落實物理概念,形成科學思維。 他們在師生互動中體會到科學的本質。
4. 從聽者的角度來看——課堂賞心悅目,時不時會有點刺激。
1、我自己作為一名物理老師,感受到了鄧老師全面的一面。 他自己制作實驗教具,制作多媒體視頻,教學嚴謹,對學生嚴而愛,課堂上能自由放松。 我感覺他很有我們組長張宇老師的風格。
2、作為旁觀者而不是物理老師,你一定會從這節課中了解到章魚是如何游泳的,以及反沖運動時會發生什么,也會被鄧老師的幽默和機智所折服。 被課堂教學所吸引,在課堂的某些方面,他們和學生一樣,為國家的科技進步和實力感到興奮。
最后我想說的是,在鄧老師充滿愛心、嚴謹的陪伴下學習物理的同學們一定會眼睛里有光,心里有愛,一定能夠發揚人民的平民品質和精英品質。在學校。 綜上所述,我認為這堂課是一堂很好的、有深度的課!
稿件提供:教務處物理教研室
審核發布: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