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標準人教課件系列《高中物理》第十七章《波粒二象性》17.1《能量量子化:物理學的新時代》1.知識技能:(1)了解什么是熱輻射和熱輻射的特性,了解黑體和黑體輻射(2)了解黑體輻射的實驗規則,了解黑體熱輻射的強度與波長的關系(3)了解能量量子的概念,了解微觀世界的量子化現象。 比較宏觀物體和微觀粒子的能量變化特征。 量子理論的建立加深了人們對物質世界的認識。 欣賞自然的奇妙與和諧,培養科學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樂于探索自然的奧秘,體會探索自然規律的艱辛和快樂。 17世紀,兩種對立的理論明顯形成。 牛頓、惠更斯和粒子理論。 波浪理論在19世紀初被證明是正確的。 由于波動論沒有數學基礎,加上牛頓的威望,粒子論始終占上風。 19世紀末,光電效應現象使愛愛因斯坦在20世紀初提出了光子理論:光具有粒子性。 光學的研究很早就開始了……能量量子化; 物理學新時代 1.黑體和黑體輻射 固體或液體的熱輻射,在任何溫度下都發射各種波長的電磁波。 這種因物體內分子、原子的刺激而發射電磁波的現象稱為熱輻射。 輻射電磁波的特性與溫度有關。 當固體的溫度發生變化時,它可以吸收各種波長的所有輻射能而不發生反射。 折射和透射的物體稱為絕對黑體。
簡稱黑體,是一種不透明的材料,由帶有小孔的空腔構成,可以近似視為黑體。 黑體模型研究黑體輻射規律,是了解一般物體熱輻射特性的基礎。 準直棱鏡 123. 能量量子超越了牛頓發現的輻射黑體分子和原子。 分子和原子的振動可以看作諧振器,這些諧振器可以發射和吸收輻射能量。 但這些振蕩器只能存在于某些離散狀態。 在這些狀態下英語作文,振蕩器的能量不具有經典物理學所允許的任意值。 對應的能量是某個最小能量ε(稱為能量量子)的整數倍,即:ε,n為正整數高中物理波粒二象性高中物理波粒二象性,稱為量子數。 能量量子經典 h=6.626*10-34J.s1417.2 《科學的轉折點:光的粒子性》 15 知識技能: 1、通過實驗了解光電效應的實驗規律。 2.了解愛因斯坦光電效應方程及其含義。 3. 了解康普頓效應、光子的動量過程和方法:體驗科學探究過程,了解科學探究的意義,嘗試運用科學探究方法研究物理問題,驗證物理定律。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欣賞自然的奇妙與和諧,培養科學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樂于探索自然的奧秘,體會探索自然規律的艱辛和快樂()。()17第 1 課光電效應 19 使用弧光燈照射明亮拋光的鋅板(注意一根電線連接到不帶電的驗電器)。 當驗電器的張角增大到30度左右時,使用用絲綢摩擦的玻璃棒。 如果離鋅板越近,驗電器的指針角度就會變大。
。 表明鋅板在射線照射下失去電子而帶正電。 20 在光(包括不可見光)照射下,物體發射電子的現象稱為光電效應。 發射的電子稱為光電子。 一、光電效應 1、光電效應。 石英窗光線通過石英窗照射到陰極,電子逸出——光電子。 光電子在電場作用下形成光電流。 2. 光電效應的實驗規則 2. 光電效應的實驗規則 如果換向開關反向,電場反向,光電子離開陰極后就會受到反向電場的阻礙。 當偶爾施加反向電壓時,光電子克服電場力而做功。 當電壓達到一定值時,光電效應伏安特性曲線變化。 光電效應實驗裝置。 光電效應伏安特性曲線。 光電效應實驗裝置。 光電效應實驗規則。 光電流與光強度的關系。 飽和光電流強度與入射光強度成正比。 .截止頻率----極限頻率。 對于每種金屬材料,電子從金屬表面逃逸之前都有一個相應的截止頻率; ?當入射光頻率高時,無論光強度有多高,電子都無法從金屬表面逸出。 。 光電效應是瞬時的。 從光開始照射到光電逃逸所需的時間 10-928 光電效應實驗表明:飽和電流不僅與光強有關還與頻率有關,光電子的初始動能也與頻率有關。 只要頻率高于極限頻率,即使光強度很弱也會產生光電流; 當頻率低于極限頻率時,無論光強有多強,都不會產生光電流。 光電效應是瞬時的。 經典認為光能分布在波面上,吸收能量需要時間,這需要一個能量積累的過程。
為了解釋光電效應,愛因斯坦在能量量子假說的基礎上提出了光子理論,并提出了光量子假說。 293. 愛因斯坦的光量子假說 3. 愛因斯坦的光量子假說 1. 內容 光不僅在發射和吸收時以能量為 h 的粒子形式出現,而且在空間傳播時也以能量 h 的粒子形式出現。 也就是說,頻率為 的光是由大量具有能量的光子組成的粒子流,這些光子沿著光的傳播方向以光速 c 運動。 在光電效應中,金屬中的電子吸收光子的能量高中物理波粒二象性高中物理波粒二象性,一部分消耗在電子功函數A中,另一部分逃逸后成為光電子的動能。 從能量守恒定律可以得出: 2、愛因斯坦的光電效應方程是電子從金屬表面逃逸所需做的功,稱為功函數; 31 愛因斯坦因提出的光子假說成功地解釋了光電效應實驗定律,榮獲19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愛因斯坦的光子假說完美地解釋了光電效應,但由于完全違反了光的波動論,并沒有得到當時物理學家的廣泛認可。 4.光電效應理論驗證。 美國物理學家密立根花了十年時間做了“光電效應”實驗。 結果證實了1915年的愛因斯坦方程,h值與理論值完全一致,再次證明了“光量子”理論的正確性。 32 愛因斯坦因其對光電效應的理論解釋和對理論物理學的貢獻而獲得19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密立根因對基本電荷和光電效應的研究,特別是通過著名的油滴實驗,證明了電荷具有最小單位,獲得了19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
1923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33放大器控制機構,可用于自動控制、自動計數、自動報警、自動跟蹤等。 4. 光電效應在現代技術中的應用 4. 光電效應在現代技術中的應用現代技術中的光電效應 1、光控繼電器可以放大微弱的光,將光電流放大10倍。 它具有高靈敏度,用于工程、天文學和科學研究。 、軍事等方面。 2. 光電倍增管電源檢流計 35 第二課 康普頓效應 361. 光的散射 光與介質中的物質粒子相互作用,因此傳播方向發生變化。 這種現象稱為光的散射 2. 康普頓效應 2. 康普頓效應 1923年,康普頓在做X射線穿過物質的散射實驗時,發現除了與入射光線波長相同的光線外,還有一些光線的波長比入射光線更長。 變化量與散射角有關,與入射光或散射物質的波長無關。 37 1.康普頓散射的實驗設備及規則:晶體隔膜射線光譜儀石墨體(散射材料) 38 康普頓正在測量晶體射線的散射。 康普頓正在測量晶體射線的散射。 根據經典電磁理論:如果入射的X射線是一定波長的電磁波,則散射光的波長不會改變! 39 康普頓散射曲線的特點: 1. 除了原來的波長之外,出現了向長波方向移動的新的散射波長。 2. 新的波長隨著散射角的增大而增大。 散射中發生的現象稱為康普頓散射。 0.7000.75040 的波長偏移稱為康普頓效應,當電子波長相當時,該效應非常顯著。 因此,康普頓散射只能用X射線觀察到,而用可見光則不能觀察到康普頓散射。
波長偏移僅與散射角j有關,而與散射材料的類型和入射波長有關。彈性碰撞的電子能量幾乎不變,波長也保持不變。 小于原子的質量。 根據碰撞理論,可見光子在碰撞前后都會與整個原子交換能量。 由于光子質量遠大于與緊密束縛的內電子碰撞的光子,因此散射光的波長大于入射光的波長。 部分能量轉移給電子,散射光子的能量減少。 如果光子與外層電子碰撞,光子就會產生結果。 具體解釋如下: 44 三、康普頓散射實驗的意義 (1)有力地支持了愛因斯坦“光量子”假說; (2)“光子具有動量”假說首次得到實驗證實; (3)證實了在微觀世界的一次碰撞事件中,動量和能量守恒定律仍然成立。 康普頓的成功并非一帆風順。 在他早期的幾篇論文中,他始終認為散射光頻率的變化是由于“某種熒光輻射的混合”造成的; 他一開始在計算中只考慮了能量守恒,后來意識到我們還需要利用動量守恒。 康普頓于1927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45、1927年(1892-1962)美國物理學家——1926年吳友訓對銀效應的貢獻1923年參與發現康普頓效應的研究工作。 他為證實康普頓效應做出了重要貢獻。
測量同一散射角( )下各種波長的散射光強度,并進行大量的X射線散射實驗。 4917.3《新的一頁:粒子的波動性》501.知識與技能:理解光的波粒二象性; 了解粒子的波動性。 2、過程與方法:培養學生的觀察和分析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和正確的獲取知識的方法。 【重點與難點】2006年發表了一篇題為《波與粒子》的論文,提出了物質波的概念。 他認為,“如果整個世紀(指19世紀)光學中粒子的研究方法相對于波的研究方法被過于忽視,那么物理物體的理論是否也出現了相反的錯誤呢? 我們是否對粒子的圖像想得太多而忽略了太多? 52 1. 德布羅意的物質 博德布羅意(due de , 1892-1960) 德布羅意最初研究歷史,后來改學理論物理學。 他善于用歷史的視角和比較的方法來分析問題。 1923年,德布羅意在他的博士論文《量子理論研究》中試圖統一粒子性質和波動性質。 布羅意波還提出了利用電子對晶體進行衍射實驗的想法。 愛因斯坦認識到德布羅意物質波思想的重大意義,稱贊其“打開了大幕的一角”。
法國物理學家,192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波動力學創始人,量子力學創始人之一。 53 能量為 E、動量為 p 的粒子與頻率為 v、波長為 的波相關聯,并遵循以下關系: E=mc 這種與物理粒子相關聯的波稱為德布羅意波(物質波或概率波),其波長稱為德布羅意波長。 54 所有物理粒子都具有波動性。 后來大量實驗證實:質子、中子、原子、分子等物理微觀粒子都具有波動性,它們都符合德布勞德關于子彈或足球是否具有波動性的想法。 性呢? 質量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