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探究:聲音的產生和傳播
1. 知識與技能
我們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而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的速度是不同的。
2. 流程與方法
通過探索“聲音是如何產生的”、“聲音傳播需要介質”等實驗,鍛煉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和研究問題的方法,培養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科學知識的渴望,通過活動培養學生的溝通與合作意識。
聲音產生和傳播的物理原理比較抽象,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困難。 八年級學生對事物的認知仍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抽象思維能力和分析歸納能力相對較弱。 因此聲音的產生與傳播,在教學中,可以用一些簡單、明顯的實驗來演示聲音的產生和傳播過程,使學生了解聲音的產生和傳播的條件。
4.要點:聲音產生和傳播的條件。
5、難點:引導學生觀察、探索聲音傳播的條件,解釋生活中的聲音傳播現象。
六、教學過程
【激發興趣】
使用課件展示一些自然界發出聲音的場景。 (通過播放一些自然界的聲音聲音的產生與傳播,讓學生體會到我們生活在一個有聲音的世界,從而產生對聲音研究的濃厚興趣)
【問一個問題】
靈感:您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發出一些聲音嗎? 現在,你能用桌子上的東西發出一些聲音嗎? (學生利用課桌上的東西發出聲音)
問題:您對聲音有什么疑問? (學生講述他們想了解的關于聲音的知識)
1. 聲音的產生
探究聲音產生的條件
1.提問啟發
(1)你能讓一個物體停止發出聲音嗎?
(2)觀察物體發聲和不發聲的區別。
(3) 發出聲音的物體有哪些共同特征?
(4) 發出聲音的物體有哪些?
·學生思考:通過提出的問題,學生可以認識到實驗中應采用比較的方法,比較物體發聲和不發聲的區別。
2. 探索實驗
活動一:嘗試一下:敲桌子、拍手、說話、唱歌、敲擊音叉,嘗試讓它們發出聲音。
(教師指導、觀察學生實驗,特別強調發聲與不發聲的比較;引導學生回答上述問題)
問題:(1)你是否觀察到物體發出聲音和不發出聲音時的差異與活動 1 中一樣明顯?
(2)如何讓一個不顯眼的現象變得更加明顯? 將手指輕輕放在喉嚨發出聲音的部分。
歸納:在物理學的研究中物理資源網,經常采用化抽象為具體、化微妙為意義的研究方法。
活動二:談論它:談論日常生活和生產中的一些其他發聲現象。 嘗試解釋發聲現象的原理。
摘要:聲音是由物體振動而產生的。
2. 聲音的傳播
活動一:聽:老師的聲音是怎樣傳到你耳朵里的?
活動 2 - 嘗試一下:用桌子進行實驗
活動三——思考一下:為什么釣魚的男孩在面對路人的提問時保持沉默?
【問一個問題】
當宇航員在太空中時,有時需要在航天器外工作。 當宇航員在太空艙外時,必須使用電子通訊設備相互通訊。 為什么是這樣? 但當宇航員在太空艙內時,他們可以直接進行交流。 為什么是這樣?
【實驗探索】
活動一——聽:“真空鐘”實驗,引導學生觀察實驗中的現象并回答提出的問題。
氣體、固體和液體都可以傳播聲音,但真空不能。 能夠傳播聲音的物質稱為介質。
3.聲速
學生活動:閱讀課本的“聲速”部分。
學生討論交流,總結規則:
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的速度是不同的。 聲速的大小與介質的類型和溫度有關。 聲音在傳播過程中遇到障礙物被反射回來的現象稱為回聲。
活動--思考: 1、為什么有時能聽到回聲,有時卻聽不到?
聽到回聲的條件是什么?
你應該距離障礙物多遠?
(四)總結
1、總結的方式是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