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學的五個模板
在教學活動開始前,教師往往需要制定教案,教案有助于教學活動的順利、有效開展。教案該如何寫才能更好地發揮作用呢?下面小編整理了5個初中物理教案,供大家參考,希望對有需要的朋友有所幫助。
初中物理課堂筆記1
大家好!我是來自協和鎮廟山中心學校的趙國輝。今天我上課的題目是《做工》,內容選自人民教育出版社義務教育課本八年級物理(下)第十一章第一節。
1.對本節的理解
“功”是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八年級下冊第十一章第一節的內容,我計劃用一課時講授新課。這一節的內容主要分為兩部分,對功的認識和功的計算。學生在學習了第七章“力”之后,對力已經有了一些認識。這一課是對“力”和“功與能量”知識的銜接和升華。功與能量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課程標準》科學內容的三大主題之一。通過這一章的學習,為學生理解“能量”鋪平了道路,而這一節的內容又是學習本章知識的基礎,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因此,我制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2.確定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
知識和技能:
1、了解做工作的兩個必要因素。
2、了解功的含義、計算公式和單位,能運用功的計算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
流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和思考,判斷什么情況下力對物體做功,什么情況下力不做功
2. 通過觀察分析,得出功、力、沿力的方向移動的距離之間的定量關系。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聯系生活、生產實踐,激發好奇心,培養探索日常生活中自然現象和物理原理的興趣。
2、通過討論、示范交流,增強自信心,學會合作意識,追求學生和諧發展。
教學重點
了解力學中“功”的含義;記住計算功的公式,并能運用公式進行計算。
教學困難
了解工作所需的兩個因素以及不做工作的三種情況。
3. 教學方法
根據本課的特點,我們盡量利用身邊常見的實物進行探究活動和案例分析,拉近教學內容與生活的距離,讓學生深切感受到科學的真實性,感受到科學與社會、與日常生活的聯系。因此,本課可以綜合運用學生觀摩、講授、討論、案例演示等多種教學方式,提高課堂效率,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自主學習,獲取知識,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要使學生從“會學”向“學好”轉變,教師在教學中應注重引導學生的學習方法。根據本部分的內容特點,教師應引導學生如何通過觀察,讓他們總結、發現規律,并注重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通過手勢、眼神、表情等肢體語言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通過觀察總結規律,聯系實際,運用規律解決問題。
4. 談談教學過程
1.興趣介紹:
通過這樣的手指觸碰籃球的表演,可以培養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拉近師生距離,引入本章知識點《功與機械能》。然后問學生“事半功倍”、“功成身退”這些成語中的“功”是什么意思?向學生介紹本課關于“功”這個知識點的教學。
2. 新課程教學
1. 物理學工作
(1)利用多媒體播放叉車吊起物體的過程,引入力學中的功,直觀地給出力學中功的概念。
(2)利用多媒體投影一組所做工作的例子,幫助學生加深對力所做工作的理解,并要求學生舉出一些所做工作的例子,以加深對工作的理解。
2. 做工作的兩個必要因素
然后,給出課本上的兩幅功的圖片,讓學生討論分析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是什么?一個是作用在物體上的力;另一個是物體沿這個力的方向移動的距離。
3.無功情況分析
通過多媒體圖片,讓學生結合做作業的兩個必要因素,討論分析不做作業的三種情況,并加以歸納總結,加深學生印象,然后利用課堂練習,采用快速答題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
4. 工作量計算
利用一個簡單的實驗,將其展示在多媒體上,讓學生感受哪些因素與功的大小有關?并通過觀察分析,得出功的大小與力的大小以及沿力的方向移動的距離的關系:在力學中,功等于力與物體沿力的方向移動的距離的乘積。由此得出功的公式及單位。結合課本中的實例,加深對公式及單位的理解和掌握。
(三)課堂總結:通過總結鞏固本節課的知識點,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
(四)課堂練習:檢測學生的學習成果和教學計劃的執行情況,總結經驗,吸取教訓。
5.作業:課本第64頁第1、2、3題。
5.教學反思:
這堂課感觸頗多,雖然做了一些準備,但上完課之后還是不太滿意,總結了以下幾點不足:
1、對重點、難點沒有把握好,總感覺重點不突出,難點不深入。
2、新物理課程標準旨在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應該多提出啟發性的問題,讓學生多思考,但總體上講還是說得太多,過度剝奪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雖然有些緊張,但還是順利的完成了教學任務,今后我將在以下幾個方面改進自己的教學:
1、基礎知識講解透徹、分析詳細;重點難點把握準確,避免課堂教學中重點知識不突出、“難點”被誤講成“重點”的現象,避免出現重點難點錯位、不平衡,導致教學效率下降和學生學習效率降低的現象。
2.重視學習方法的指導。在教學過程中,有意向學生介紹物理學中常用的研究方法,如理想實驗法、控制變量法、歸納法、換算法等,加強學生對物理學研究方法的理解,使學生深化對物理學研究方法的認識。
了解物理知識,掌握研究物理問題的思維方法,增強學習物理的能力。
3.強調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并與日常生活、現代社會問題相聯系。引導學生把所學知識運用到實踐中,解釋生活中的一些現象,加深對物理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
總之,我要虛心向有經驗的老師請教,認真備好每一堂課,講好每一堂課。在此,我真誠希望各位領導、專家對我的課程給予批評指正,提出寶貴的意見和建議,使我能夠更快的成長。謝謝!
初中物理課堂筆記2
《液體的熱脹冷縮》是教材五年級第二單元第三課的內容,這節課承接了上一課《加熱冷水》的內容,研究了液體的熱脹冷縮性質。同時,這節課的結論為后面的《空氣的熱脹冷縮》打下了基礎,因此這節課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這節課不僅使學生對液體的熱脹冷縮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通過對水的熱脹冷縮現象的觀察,讓學生體會到不斷改進實驗方法和觀察方法的重要性。
本課的教學對象為五年級學生,從他們的知識能力體系來看,他們已經掌握了一定的科學知識,具備一定的獨立研究能力;從他們的年齡和心理特點來看,他們對一切事物都充滿好奇,有很強的求知欲望,在教師的合理引導下,能夠積極開展研究活動。雖然學生對“熱脹冷縮”很熟悉,但他們不一定去研究,更不了解其背后的科學原理。
根據教材和學生的特點,我制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科學概念:水受熱膨脹,冷卻收縮。我們把水的體積變化稱為熱脹冷縮。許多液體受熱膨脹,冷卻收縮。
過程與方法:改進實驗,取得更好的實驗效果;制作簡單裝置,觀察水的體積變化;用科學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現象。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認識到學習的科學知識必須運用到日常生產生活中。
我將本課的重點和難點定位如下
教學重點:探索水熱脹冷縮的特性
教學難點:能設計和改進實驗設備,使其能夠提供清晰可見的實驗現象。
為了完成探索活動,我需要以下材料:平底燒瓶、玻璃管、橡膠塞;冷水、熱水、溫度計、紅墨水、滴管、膠帶、放大鏡
現在我講一下具體的教學過程。
1. 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展示一瓶礦泉水,提出問題:“這瓶水為什么沒裝滿?”這里我引入一個現實生活中的現象,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冷熱對液體有影響嗎?你想知道嗎?那就讓我們通過實驗來尋找答案吧。我們從最熟悉的液體——水開始。”這樣,就很自然地過渡到獨立探索的階段——觀察水的體積變化
2. 獨立研究
“探究水受熱膨脹和收縮的性質”的探索是本課的探索重點。 我會準備讓學生自主探索主線:“老師提供以下材料(逐一展示):平底燒瓶、玻璃管、橡皮塞;冷水、熱水、紅墨水、滴管、膠帶、放大鏡。你能不能利用這些材料設計一個實驗,看看水受熱后會不會發生變化?”請稍后小組討論,并思考這兩個問題:老師提供的紅墨水、放大鏡、膠帶起什么作用?學生小組討論,完善實驗方案。接下來我會展示一套組裝好的儀器,讓學生觀察儀器,討論組裝儀器時要注意的事項(1、玻璃管里的水不能漏出來,所以要用膠帶把瓶口封好,2、為了方便觀察水量的變化,在移液器原來的液面做上記號3、當液面變化不明顯時,可以用放大鏡觀察,4、加入紅墨水可以使實驗現象更加明顯)。 只有讓學生有目的的去做實驗,才能讓他們動手、動腦,提高實驗的效率,也讓實驗后的交流更加有效。
接下來是水的熱膨脹實驗。我首先提出實驗要求,“做實驗之前,我先給你們提幾個要求。①各小組要分工合作。②認真觀察水柱的變化。思考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水柱的變化。③做好記錄。記錄紙在每個人桌子上。④注意安全,小心熱水。”同學們實驗,我檢查、指導。實驗結束后,小組匯報實驗情況。匯報完畢,老師趁勢問:“剛才匯報的小組觀察到的現象是什么?”師生一起討論、總結:水受熱時,體積會膨脹。(在黑板上寫:水受熱時,體積會膨脹。)
接下來是水收縮的探索。我提出這樣的問題:“同學們,我們通過實驗發現,水受熱時體積會發生變化,體積會膨脹。如果水冷卻下來,會怎么樣呢?我們應該怎么做這個實驗?實驗過程中應該觀察什么?”學生匯報,在前面水膨脹的方法基礎上,進行了一次水收縮實驗。小組匯報實驗結果,老師順勢提問:“這次的實驗現象和上次一樣嗎?有什么不同?為什么不一樣?”學生回答,老師和學生討論總結,水冷卻時會收縮。(在黑板上寫:水冷卻時會收縮。)
在水的熱膨脹實驗的基礎上,可以允許學生自行設計實驗,在匯報時引導學生對比加熱和冷卻的實驗,分析水在冷卻時體積縮小的現象,在探索過程中,讓學生體會到勝利的喜悅。
最后,老師和學生總結了水的性質:熱脹冷縮。我問:“通過剛才的兩個實驗,誰能告訴我水在受熱時體積是如何變化的?在冷卻時體積是如何變化的?你能用四個詞概括水的性質嗎?”學生回答:熱脹冷縮。
(黑板上寫著:熱膨脹與熱收縮)
了解了水的熱脹冷縮后,我們開始探索其他液體。水具有熱脹冷縮的特性。其他液體有這種特性嗎?我展示了紅茶、果汁和牛奶,并要求每個小組選擇他們最感興趣的一種進行實驗。學生們選擇了液體進行實驗。小組報告了實驗結果。
實驗結束后,老師順勢提問:“你們小組實驗用的是什么液體?實驗中看到了什么現象?這種液體具有什么性質?”師生討論后得出結論:液體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黑板上寫著:液體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3. 研究總結
綜上所述,第一位發言者回應道:“現在誰愿意給我們解釋一下為什么瓶裝液體是不滿的?”讓學生學以致用,解決課堂開始時提出的問題“為什么瓶子里的液體是不滿的?”加深學生對液體熱脹冷縮的理解。
為了鞏固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將科學知識付諸實踐,我還安排了一個延伸探索任務:“觀察生活中哪些物體是利用液體受熱和受冷時膨脹收縮的性質制成的”。
科學課目標的重點是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通過這堂課,相信學生對液體的熱脹冷縮會有深刻的理解。
水受熱時體積會膨脹
水冷卻時會收縮
液體具有熱脹冷縮的特性
初中物理課堂筆記3
1. 關于教材
1、教材分析:壓強是自然科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在科學技術與生產中經常使用。本節主要講解固體的壓強。本節共分三節,分別為“探究壓強的影響”、“什么是壓強”、“如何增加和減少壓強”。“探究壓強的影響”是一個比較完整的探究過程,讓學生在科學探究過程中學習科學研究方法,獲取相關知識。探究活動中允許學生選擇其他設備,給學生的探究活動留下了較大的空間,以達到培養學生創新意識、提高探究能力的目的,同時為壓強概念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礎。“什么是壓強”是本節的主要知識點,教材根據九年級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和計算能力,編排了利用壓強的變形公式進行計算的例題,簡化了學生的學習過程,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如何增加和減少壓強”是為了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壓強的概念,了解其應用。 教材以“活動”的形式呈現,引導學生根據壓力公式討論實例、總結,得出結論,懂得如何增加或減少壓力。最后在“sts”欄目中呈現“超載貨車、國道超載”的文章和圖片,旨在教育學生關注社會,讓學生了解科學、技術與社會的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此部分是初中自然科學力學知識的大綜合,是培養和提高學生科學思維能力、學習科學方法的重要組成部分。
2.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教學內容的特點,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了解壓強的概念,認識靜止物體在水平面上所受的壓強與該物體重量的關系,掌握壓強的概念,了解壓強的單位。
(2)技能目標:通過實驗探索,培養學生觀察、分析、總結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勇于質疑的科學態度。
三、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建立固體壓力的概念,應用壓力公式或變形公式進行計算。
難點:壓強與重力的區別和聯系以及壓強概念的形成。
2. 教學方法與學習方法
根據本課教材的特點和初三學生的年齡特點,采用啟發式教學法、探索性實驗、問題討論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注重學生知識的獲取,更要注重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教學中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實驗、討論,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自主學習、獲取知識,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3、學習情況分析:
在前文的學習中,學生已經學習了力學的基礎知識和兩種重要的力,即重力和摩擦力,這些知識是學習本節內容的認知基礎。初中生有一定的觀察能力和較強的獨立思考能力,但抽象思維能力尚不成熟,對于本節學習的壓力,已經形成了一種思維定勢,即壓力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這也是本節課要解決的難點。
4.談課堂教學設計
1. 引入新課程
演示實驗:將小鉤子放在水平的橡膠膜上
老師引導學生觀察凹凸情況,思考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從而引出本課的主題(壓力與壓力)
通過演示實驗引入主題,生動直觀,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
㈡教授新課程
1.通過上面的橡膠膜引入壓力的概念。
問題:
(1)當一個人站在地面上時,地面上是否有力作用?這個力的大小是多少?
(2)壓強一定是由物體的重力產生的嗎?壓強的方向和重力的方向一致嗎?
老師提供了一枚圖釘,并要求學生設計一個小實驗來解決上面的第二個問題。
經過學生操作,得出壓力不一定是由重力產生的,其方向也不一定和重力相同。老師進一步引導學生舉出其他的例子。通過學生的例子,可以大大激發學生學習自然的興趣。
隨后老師從三個要素對壓強和重力進行了對比分析,明確了壓強和重力是兩種不同的力,并強調只有在水平面上,壓強的大小才等于重力。
2. 探索壓力的影響
a. 提出問題:哪些因素與壓力的影響有關?
b.提出假設:學生大膽猜測
c. 設計實驗:根據課本圖10-3提供的實驗設備,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猜測選擇設備英語作文,設計實驗方案。本實驗提供的儀器較多,因此實驗方案比較復雜。在設計方案時,要重點考慮如何改變壓力,如何改變受力面積,如何觀察和比較壓力(變形)的效果等。
d.驗證假設:學生自己進行實驗,觀察并驗證自己的猜想。在這個實驗探索過程中,學生有意識地、主動地通過操作和設計來探索知識,不僅培養了學生的獨立操作能力,而且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新意識。在進行實驗、收集證據的過程中初中物理力學課件,要求學生把實驗操作步驟和觀察到的現象寫在方框里。例如:當用小方桌模型、細砂、磚塊進行實驗時,實驗過程應這樣寫:
(a)將小方桌正面朝上放置于沙面,測量桌腿沉入沙面的深度;
(b)將小方桌正面朝上放置于沙面,桌面鋪上磚塊,觀察并測量桌腿沉入沙面的深度;
(c) 將小方桌背面朝上放置在沙面上,測量桌腿下沉的深度;
(d)將小方桌背面朝上放在沙面上,并將
對于 (b) 中的相同磚塊,觀察并測量沙面下沉的深度。
e. 結論:壓力的效果和壓力的大小、受力面積的大小有關。(同樣受力面積的情況下,壓力越大,效果越明顯;同樣壓力的情況下,受力面積越小,效果越明顯)
3. 什么是壓力?
基于以上結論,老師提出問題:那么我們如何比較壓力的影響呢?
引導和啟發學生回憶密度、速度概念的學習方法,分析總結并得出結論:取同一面積上的壓力進行比較,一般取單位面積上的壓力。
結論:作用在物體單位面積上的壓力叫做壓強。
通過啟發學生深度思考,充分發揮學生分析、歸納的主動性,更好地攻克重點難點。
繼續引導學生運用數學推理,推導出壓力的計算公式:壓力=壓力/力面積
然后組織學生討論:根據計算公式,什么條件決定壓力的大小?
當壓力一定時,受力面積越小,壓力越大;
當受力面積一定時,壓力越大,壓力也越大。
結合壓強計算公式,依然用數學推理的方式,推導出壓強的單位:牛頓/米2(Pa),以及1Pa=1牛頓/米2,并解釋1牛頓/米2的含義。讓學生討論課本中圖10-4中一些物體的壓強,知道Pa是一個很小的單位。
4. 如何增加或減少壓力
此活動安排在壓力公式形成之后,先引導學生根據壓力公式進行分析、總結。
增加壓力的方法有兩種:1)當受力面積一定時,增加壓力;2)當壓力一定時,減小受力面積。
(3)增大壓力的同時減少受力面積。
降低壓力的方法有:(1)受力面積一定時,降低壓力;(2)壓力一定時,增加受力面積;(3)降低壓力的同時,增加受力面積。
在此基礎上,組織學生討論課本中的圖10-5,分清哪些是增加壓力,哪些是減少壓力,然后讓學生舉出其他增加或減少壓力的例子。由于課本中的圖10-6三幅圖都是與力面積有關的例子,如果先討論這三幅圖,學生很容易形成固定思維,認為只有改變力面積才能增加或減少壓力。
3.總結:
根據黑板上的總結初中物理力學課件,強調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開展探究實驗,要注重探究過程而非結果,明確探究的五個步驟,同時對學生在課堂上提出的探究思路和實驗設計給予肯定和表揚。
㈣布置作業
要求學生針對“壓力的影響與哪些因素有關”的問題設計一個不同于課本的研究方案,并與同學們進行交流。這樣的作業設計可以讓學生在課后消化所學的知識,同時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
㈤黑板設計
在這一部分中,我采用了大綱式的寫作風格,簡單明了,重點突出。
初中物理課堂筆記4
我要講的這一課的內容是上海科技出版社八年級物理教材第二冊第九章第一節《認識浮力》。下面我將從生源分析、教材分析、教學方法、教學過程幾個方面來講講這一課。
1.學習情況分析
八年級的學生正處于童年和青春期之間的過渡時期,他們對自然界的渴望越來越好奇,但是他們對事物的理解不夠全面,并且仍然需要在教學中充分利用他們現有的實驗和生活的宗教信仰,以使他們能夠充分發揮作用。在學習物理學方面,動員他們的熱情和學習倡議。
2.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對浮力的理解結合了以前學到的液壓和壓力,為隨后研究阿基米德原理和浮力的使用奠定了基礎。
2.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本節的教學目標如下所示:
(1)知識和技能:通過實驗研究,學生可以理解浮力和測量浮力的方法(稱重方法);
(2)過程和方法:學生通過實驗探索理解現象并發現模式。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培養學生對學習物理學的興趣及其對科學的務實態度
三、教學重點與難點
要點:通過稱重方法建立浮力和浮力測量的概念
困難:了解浮力的原因
3.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提高懷疑和指導
學習方法:觀察,小組討論,實驗探索
4.教學過程
(i)列出示例并介紹該主題
課程投影:在水中游泳的圖片,海上的船只,熱氣球,等等。
使用學生熟悉的現象來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并刺激他們對學習的興趣。
(ii)新課
1.建立浮力的概念
(1)讓學生充分體驗浮力的存在
將球放在一桶水中,要求學生觸摸球,談論感覺如何
在本屆會議中,學生的個人經歷被用來給他們生活和周圍的例子,使他們能夠充分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刺激他們對學習的興趣,并體現“物理學無處不在”的觀念。
(2)測量浮力的權衡方法
(老師引起懷疑)學生知道這么多關于浮力的例子,但是我們如何驗證鋁塊和石頭等物體是否受到水中的浮力呢?
學生討論并談論他們自己的驗證解決方案
讓學生根據他們提出的計劃自己做。
在交談和進行的過程中,當彈簧測功機懸掛在水中并放入水中時,讀數小于空氣中的浮力。
④要求學生回答有關浮力的方向的問題。
(3)關于對物體上氣體浮力的驗證,我將其設計如下:
學生團體討論:利用不平衡的原因
老師在教科書中解釋了有關氣體物體浮力的實驗。
通過上述實驗,教師迅速指導學生總結浮力的概念,指出施加力的物體和吸收力對象,并強調浮力方向以及測量浮力的權衡方法。
這部分的目的是讓學生知道什么是浮力,以及如何通過小組合作和動手實驗探索來衡量浮力,并培養學生設計實驗,進行動手探索和團結地工作的能力。
2.浮力的原因:
(示范實驗)將一個沒有底部的瓶子倒入瓶子中。
(2)進行實驗時,指導學生進行猜測,仔細觀察并比較兩個實驗操作之間的差異。
(3)學生不需要對此實驗做出準確的解釋。
此步驟的目的是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觀察并積極思考,這進一步激發了他們對學習物理學的興趣。
(4)教師從理論上分析了浮力的原因,并以橋梁碼頭的例子來增強學生對浮力原因的理解。
(iii)班級摘要:您從這個課程中獲得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