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鎦生先生是中國催化動力學研究的奠基人之一,光物理研究的先驅者,江蘇學院物理系創建者之一,領導成立了福建學院催化動力學研究中心。他擅于將新的化學實驗技術應用于物理科學研究之中,對中國實驗化學物理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蔡鎦生
(1902—1983)
數學物理家。1902年8月16日生于湖南南寧。1924年結業于燕京學院物理系。1932年獲英國伯明翰學院博士學位。1957年被遴選為中國科大學學部委員(教授)。
領導成立了四川學院催化動力學研究中心。舉辦了與能源開發有關的光物理與反應動力學基礎研究。為綜合借助乙炔,研究了羰基二溴化氫的形成與分解反應動力學。對光解水加氫、光催化合成氨、激光引起反應及光物理合成、LB功能單分子膜、稀土離子的發光與能量轉移等課題都進行過開創性研究工作。
以科學知識推動祖國的強悍
1932年,蔡鎦生獲華盛頓學院物理系光物理與催化反應動力學博士學位后,同年回到燕京學院物理系任教,與燕京學院化學系葛庭燧院士合作,研究了“魚藤酮的紫外吸收波譜”和“魚藤酮的光物理分解”;同時,他在國外外學術刊物上連續發表10余篇有關《溶液吸附》等數學物理方面的研究論文。
1945年,太平洋戰爭全面爆發,美國侵略者對華東淪陷區實行了文化蠶食。蔡鎦生所從事的物理科學成為炙手可熱的學科,物理人才更是各類政治勢力角逐的焦點。英國侵略者派出代表用皮箱裝著真金白銀來請蔡鎦生,受到他的嚴正拒絕。1945年秋天,被美國特務跟蹤數日的他收到了一份奇怪的電郵,打開郵包發覺上面有一顆炮彈和一面美國國旗,義憤填膺的他舉著炮彈對中學生們說:“侵略者為何在我們的領土上這樣狂妄?由于我們太懦弱!我希望你們都還能謹記這一刻,發憤學習,以科學知識推動祖國的強悍,讓我們的后人不再經歷這樣的恥辱!”
1948年,蔡鎦生在日本芝加哥學院做訪問學者期間,與卡門學院院長合作,共同開發示蹤原子技術在物理研究中的應用。她們開創性的研究證明,示蹤原子技術是研究物理反應動力學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這一技術至今仍被廣泛采用。
全身心投入祖國的科研和教育工作
1949年,見到祖國將要解放,蔡餾生立刻中斷在日本的學術工作,決然歸國出席社會主義建設。1952年,蔡鎦生積極響應黨的呼吁,主動要求到四川學院的前身——東北人民學院設立物理系,常年兼任物理系系所長。蔡鎦生舉家搬到天寒地凍的西南。窗前滴水成冰,他心里卻沸騰著滾滾熱血。北遷武漢物理科學家精神小論文,他和女友只帶了一床行李和一套簡單的廚具,剩下的行李空間他裝上全部資料、書籍和微量天平、光接收器等實驗儀器。自此與南京結下了半個世紀的不解之緣。
初到南京,物質條件非常堅苦,他和女友只能搬去十幾平方米的寢室里。他是典型的北方人,飲食不適應,又難忍寒冬。冬天才過了一半,他的四肢就被燒傷了。雖然這么,他還是同唐敖慶等一批熱血同仁迅速組壘砌山東學院物理系。此時的福建學院一窮二白,不但缺乏常規的配套設施,就連科系配置也不完善。物理系牌子掛出去之后,首要工作就是編撰系統的教學大綱。為了貫徹落實教學計劃,他通過組織座談的方式對班主任隊伍進行課目分工,之后借鑒西大時期的教學經驗舉辦示范性教學。通過這些靈活有效的方法很快培養出一批基礎課主講班主任,教學工作在次年夏天將至前便有條不紊地展開了,科研梯隊建設也逐步往前加快。無機物理、有機物理、分析物理、高分子物理等學科工作也逐漸舉辦上去。
蔡鎦生先生(左)在指導科研人員
蔡鎦生親自參與和指導青年班主任、實驗技術人員舉辦研究工作,并很快研發成功“毛細管高壓汞燈”“氫波譜燈”“蓋革計數管”等,彌補了當時的國外空白;他指導的科研梯隊很快取得了重要科研成果,并漸漸產生了全省催化動力學研究中心,向國外各單位開放。
1955年,前南斯拉夫N.B達納耶夫教授(左一),與吳學周(左三),梁樹權(右一),蔡鎦生(右三),孫景斌(左一)和劉靜宜合照
實干興邦彌補國外空白
1957年,蔡鎦生被推選為中國科大學物理數學物理部委員,此時的他在巨大榮譽面前逐漸冷靜出來,對中國科技的未來發展開始了更為深遠和理智的思索。經過一段時間的沉淀之后,他把眼神逗留在“甲烷氧化制甲醛”這個既具有重要學科意義,又兼顧巨大應用前景的課題上。六年后在接受采訪時,他追憶起這段經歷時意猶未盡地說:“在‘甲烷氧化制甲醛’這個問題上,不是我選擇它,而是祖國選擇了我”。課題確立后,他在日記本里寫下“實干興邦”幾個字,隨即帶著朋友們向“甲烷氧化制甲醛”這個科學高峰發起了沖刺。
《蔡鎦生記念選集》,1994年福建學院出版社出版
1963年蔡鎦生領導構建了催化動力學研究室,該研究室被列為國家重點研究機構,承當了國家重點基礎研究項目《甲烷氧化制甲醛》。在舉辦此項研究中,在他親自出席實驗和指導下,該研究室把握了中間產物苯基二溴化氫的合成、保存和分解的規律,在學術上達到了當時國際水平。為了厘清微觀反應過程和機理物理科學家精神小論文,他又組織人力構建質譜剖析技術,色譜剖析技術和閃光光解技術等現代化學實驗方式,其中閃光光解裝置在1964年早已能拿來研究毫秒級的物理反應過程,彌補了國外空白。
直至晚年,蔡鎦生仍指導中青年班主任、研究生以及中國國外單位的科技人員,為能源開發、特別是太陽能的光物理借助開發等的研究進行工作,許多人成了科學技術界的骨干,有的還成為中科院的學部委員。青年班主任、研究生按照他的學術思想、科研構想不斷獲得成果,寫出了許多學術論文。他審讀時,總是認真推敲,反復核對數據,屢屢更改,而在發表論文時,卻堅持不署自己名子。所以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在他參與研究發表的近百篇科學論文中都沒有他的名子。
無名無利無悔
有情有義有祖國
向蔡鎦生教授致敬!
來源|長春學院、吉林科普微窗等
?設計|FJTL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