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工作作為教師專業學習、思想交流和課題研究的平臺,旨在圍繞教師專業發展需求,有目的、有計劃地開展一系列專業活動,引導教師認真學習、深入研究、堅持實踐,通過主動參與、積極實踐提高自身素質,在吸收“能量”、釋放“能量”的過程中完善自我。學科教研作為教研工作的基礎,需要精心設計,以強化學科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高中物理的實施路徑,實現教研工作從“教學”層面向“課程”層面、從“經驗”層面向“證據”層面的提升。
教育綜合改革迫切需要學科教研進行相應的轉型。面對常規教研有時成為文書工作的現狀,教師對單一形式的教研活動持消極態度,教師受知識無用論的輿論影響,從而消磨了學科研究的積極性。改進學科教研形式與內容,促進教學研究真正深入是當前的必要之舉。為此,本文以高中物理學科為例,總結區域學科教研工作的具體探索。
提高學科教學與科研水平的實踐
提升教研人員科研意識。區域學科教研人員是學科教學研究的組織者、設計者和實踐者,其對課程內容、教學現狀、教師能力的認識直接決定著學科教研活動的目的、過程和內容,影響著學科教研的實際效果。因此,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研人員需提升以下五種意識。
第一,課程意識。學科教研人員作為區域性學科教學的領軍人物,應從單純關注課堂教學轉向學科課程整體研究,將教研工作從診斷課堂教學上升到以促進學科建設與發展為中心的高度。例如,在課堂教學中,要關注學生是否通過有效的教學活動培養了核心學科素養,即樹立物理學科學習的理念,理解規范的探究過程,全面促進學生科學思維的發展。
第二,問題意識。教研員開展學科教研的主題和內容從哪里來?毫無疑問,必須來自教學實踐。因此,教研員必須密切聯系課堂,深入基層并與教師廣泛交流,發現問題,從而引發教師的深入思考,提出切實有效的解決方案。
第三,主體意識。學科教研的主體是教師,教研員是引導者。教研活動能否成功,關鍵在于能否激發教師從“心跳”到“行動”。因此高中物理的實施路徑,教研員在活動設計和實施中,要從教師的角度出發,充分保證教師的主體地位。這和課堂教學中“以學生為中心”的做法有異曲同工之妙。因此,在學科教研活動中,要堅持以“參與型教師”為重點。
第四,主題意識。要有序、有效地開展學科教研,教研員必須把課程要求、考試評價要求、教師專業發展要求有機結合起來留學之路,明確各階段的主題,圍繞主題開展一系列活動。教研員有主題意識,也意味著對學科教研有總體框架和系統思維。
第五,反饋意識。學科教研是一群人進行的有目的、有程序、有交流、有討論、有展示的教研活動,教師的主體地位凸顯。教研人員作為組織者,應有反饋意識,在活動過程中和活動結束后及時收集反饋和評價,既要重視群體反饋,也要重視個體反饋。積極的反饋和評價能使活動效益最大化,激發參與者的成就感。
完善教研活動路徑。一是專業指導拓寬視野。學科教研中經常采用的專業指導方式是專家講課,這無疑是拓寬教師視野的好辦法。但除此之外,物理教師的責任是提高學生和自身的科學素養和與時俱進的實踐能力。當教師的視野不局限于三尺講臺,親身接觸現代社會的高科技、新發明,并能在教學中結合相關知識點,就能為學生搭建起從現實生活到物理場景的橋梁。在筆者組織的高中物理教研活動中,帶領教師走進風洞實驗室、青少年科普基地,大大拓展了教師的動手能力和動腦能力,開闊了教師的視野,為提高學科教研內容的廣度提供了現實的可能性。
其次,任務驅動與智慧共生。在學科教研中,要改變單純依靠教研員個人權威開展教學指導的局面,改進的有效途徑是任務驅動。在實踐路徑上,可以采取先確立主題、再教研員示范、最后教師模仿的形式。如結合新課標對教材解讀、實驗討論等內容,教研員先開設相關專題講座和示范解讀分析,再請教師整合、整理其他內容,再將研究成果推廣給其他教師。由于請教師帶著任務開展研究,前期有指導,中期有討論,后期有交流,保證了教師的主體地位,激發了教師的潛能,匯聚了教師的智慧,從而使學科教研更加有效。
其次,合作學習,互動思維。讓教師開展合作學習,通過交流討論,了解不同的研究觀點,在碰撞中產生思維的火花。例如,命題研究的教研活動可分為三個步驟:一是認識命題的指導意義,如分析七年制高考試題的指導作用。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激烈辯論形成意見。二是了解命題的原理和過程,根據命題原理、雙向詳表等討論模擬試題。三是明確命題的評價、修改方法,小組成員根據試卷區分度等指標對結果進行評價,提出修改意見。將小組學習方法運用到學科教研中,可以增強教師的參與度,教師之間的思維互動也大大拓展了教研的信息量。
最后是展示與評價,激發積極性。學科教研活動要為教師搭建一個開放的舞臺,也是一個共享的平臺,通過成果的展示,激發參與者的積極性,形成良好的競爭態勢,團隊共同成長。比如,開展聽課評課活動,讓教師進行評課示范,利用微信平臺進行實時問卷調查反饋,讓教師們興趣盎然、斗志昂揚。因為有了展示的平臺,教師們更愿意展現最好的自己,同時更加投入地聽課、深入地評課,無形中加深了教研活動的深度。
教研活動的有效性與反思
教研工作的定位是研究課程教學、指導教師、服務學校,在學科教研過程中以成功求成功。為了更好地適應教育形勢,更好地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當前學科教研改進的探索已經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效。
強化教學要求。學科教研開展的系列專題教研,立足于實際教學問題,使教師掌握基本的教材分析方法;了解概念課程、規律課程的基本要領,掌握有效的教學策略;明確學習層次要求、各單元核心知識點、實體思維能力。
豐富課程建設。通過任務驅動的學科教研模式,讓教師積極參與教學改進,編寫《高中物理DIY實驗讀本》一書,集思廣益打造“物理移動學習游戲平臺”,開通“虹口中學物理”微信公眾號,豐富區域課程素材。
加強團隊建設。學科教研合作學習、示范評價等,促進了各校教師之間更加有效的溝通,凝聚力量開展實踐研究。通過競爭與合作的模式,他人的精彩表現,激發了青年教師學習、進步的熱情,形成了“互相追逐”、戰斗力十足的青年教師群體。教師廣泛參與課題、項目研究,積極參加公開課展示,頻頻獲獎,團隊成員的專業素質也得到了提升。
形成品牌活動。教師在深入開展學科教學研究的基礎上,樹立物理教育課程觀,為引導學生喜歡物理、深入學習物理,展現物理學習的實效性,每兩年策劃、組織物理會議,成為師生的“物理嘉年華”。首屆會議主題為“物理改變生活”,第二屆會議主題為“創新實驗,趣味物理”。鑒于師生的一致要求,擬將會議頻率改為每年一次,并將采納關于保證活動質量的意見建議,推動物理會議質量提升,擴大其影響力。
通過提升教研人員的課程意識和問題意識,學科教學與研究實踐得到提升,取得了一定的教研成果。但隨著上海市教育綜合改革的深入和分級考試制度的實施,教師也面臨著課時減少、內容調整等新的挑戰。如何在學科教學中落實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培養學生的物理核心素養;如何不斷改進物理教學與研究方法,延緩或減少教師職業倦怠,也是值得進一步研究的課題。
(作者為上海市虹口區教師繼續教育學院物理特級教師,本文原載于《中國民族教育》2017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