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將討論
“做好時間計劃”
每個人一天都有24小時,不多也不少,但如何利用這些時間卻有很大的不同。有時,你就是提不起精神去做任何事情,幾個小時不知不覺就過去了,而你應該做的事情卻一再推遲。解決這個問題的一個好方法是好好規劃你的時間。
比如,我會提前把每天需要做的事情列出來,然后細化到具體的時間。每半個學期(或者假期)寫一個大計劃,基本上把時間安排好了。某段時間要做的事情會比較寬泛,比如“7點到9點半:物理競賽”,我會在幾天前就確定這個“物理競賽”是什么,比如一本書的哪一章。但如果時間安排不經常變動,有時候我會提前一兩個月就把每天要做哪一章安排好。可以留一些時間不安排,但必須按時完成安排好的任務。這樣效率會高很多。
這樣做的另一個好處是,面對看似太多的任務時初中物理競賽有什么,不會讓人慌亂。比如假期作業乍一看似乎太多。但如果你算一下每門課有多少作業,然后把它分成每天的任務,看看每天需要做多少(比如某本練習冊需要做多少頁),你就會輕松很多。這樣,只要按時完成,最后面對堆積如山的作業時,就不會手足無措了。
還有就是要好好利用空余時間。比如早上坐公交車去學校的時間只有十幾分鐘,以前只是發發呆。初三的時候,我突然想到,為什么不利用這段時間做點什么呢?于是我開始背誦每天在公交車上經常考的一篇文言文140個單詞初中物理競賽有什么,半個學期就把140個單詞的意思全部背了。還有,我在集訓隊的時候,每天要在食堂排隊一段時間,我就利用那段時間背口訣,背了很多以前不熟悉、看得頭暈的長口訣。這樣的幾分鐘、十幾分鐘很容易被忽略,但如果你真的利用起來,日積月累就能成就很多事。
以上所有,只要加上兩點就會非常有用:有效運用和持之以恒。如果你只是“徒有其名”地學習,而實際上沒有做任何真正有用的事情,那么無論你學習多久都是無用的。
如果不堅持這些時間計劃,在一兩周后就放棄,你不會得到滿意的結果。一個學期每天半小時比連續幾天熬夜有效得多。
另外,不建議為了表現得努力而早起晚睡。我也做過壓縮睡眠時間之類的事情,但那是因為無法把想做的事情塞進原有的時間表里。如果不能有效利用多出來的時間,壓縮睡眠時間只會降低學習狀態。但如果可以利用,那就需要在做更多事情和擁有更多精力之間取得平衡。
“關于學習方法”
我覺得學習方法因人而異,我的一些學習習慣其實大部分老師都不推薦,我們國家隊好幾個人的學習習慣也不是很相似,所以最好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別人成功的方法最多只能作為參考。
說到具體的復習方法,我覺得自己用的還是比較常規的,基本上就是平時多復習,多背誦,多練題,然后考前模擬。我覺得沒什么特別的技巧。有一點我能想到的,不能稱之為技巧,就是在題目上會“省練”。比如說比賽的真題,有價值的都是過去十年左右的題,是比較稀缺的資源,所以我會嚴格把每套真題練到三個小時以內,甚至會專門挑一天來做特別有價值的(比如特別難的)真題。
初三復賽前我只做了奇數班的題,留一半給高一,以免第二年因為沒有新真題做而失去考試狀態。高一復賽前,我覺得自己一年前真聰明了不少。也有普通的題,不是隨便就過了。比如遇到巧妙的思維題,我一般不會直接看答案想不出來,因為看這個題浪費了我很多時間。即使想了好幾天也想不出來,就是為了訓練自己的思維;有的題專門用某種麻煩的方法解,就是為了訓練自己熟練掌握那種方法。
總之就是盡量充分利用每一個問題,而不要只追求數量。
“讓卓越成為一種習慣”
很多人可能覺得這句話聽得太多了,但不知有多少人認真思考過這句話到底意味著什么。我覺得這句話很有道理。比如,一個人如果很少欠作業,就會在自己、同學、老師的心中形成這樣的印象。這樣,哪怕有一天他很忙,也會給自己一個“不能欠作業”的暗示。另一方面,如果大家都認為你是一個經常欠作業的人,你就會想“算了,再欠也沒關系”。這樣,在同樣的條件下,第一個人不做作業的概率就比第二個人小很多。而且往往,你自己的印象對你的影響,要大于別人對你的印象。
執行力問題也是如此。其實,很多問題(比如拖延癥)都可以通過自己采取行動來解決。很多時候,這些問題面臨的最大敵人就是你腦子里的想法:“我肯定解決不了這個問題。”
所以,優秀其實是一種習慣。如果你認為自己是一個優秀的人,你自然就會有動力去做你認為應該做的事情。這種優秀不是成績,而是你每天做的事情。成績的改變需要時間,但你做出的改變卻是立竿見影的。
這樣的話,最難的其實是如何養成這樣的習慣。對我來說,就是找到一些可以激勵自己堅持一段時間的理由。只要堅持的時間夠長,慢慢就會成為習慣。而且在這個過程中,還要不斷提醒自己“我能堅持下去”、“我能做好”。后來,以前覺得很難做到的事情,就變得很自然了。
“把每一個提升自我的小想法付諸行動”
很多人可能都有過這樣的經歷:有一次你在學校需要一把剪刀,但是你沒有。你到處找了很久才找到一把。然后你就想自己買一把剪刀也不錯。但是放學后,你就忘了這件事,或者你懶得去。然后你很長時間才模糊地記得你有這個東西,但是下次你需要剪刀的時候,你卻沒有了。學習也是如此。
其實,發現自己學習上的不足和應該做的事情并不難,但這些往往以細小的想法表現出來,容易讓人覺得“不重要”或“無所謂”,從而不去做。
比如光學中的一個點(圓偏振光的左右旋轉)我有一段時間想不通,做相關題的時候很容易出錯,想弄明白,但很長時間覺得沒什么大不了,就沒做。后來我花了一上午才弄明白,之后做題基本就沒犯過錯誤。這樣的一件事可能真的很小,但很多這樣的事積累起來,就會有很大的不同。
“當你做錯事時,首先要找出原因,才能改變它。”
初三上學期,我競賽成績不好,以為是班內中考占用了太多時間,于是越來越反感中考,結果期中考試之后,發現自己中考學習得并不好。
后來我反思了一下,發現雖然中考占用了我很多時間,但是我并沒有好好利用剩下的時間,沒有決定好要學什么書,有限的時間效率不高,而且中考的很多時間都浪費了。
第二學期,我開始利用課余時間準備中考,比賽時間也利用得很好,整體學習態度也積極了很多,期末考試成績比期中考試好很多,寒假的一次比賽中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績。
集訓期間,前幾天有一節天體物理課,老師上來就像科普講座一樣講,公式很少,講得很慢。課講到一半,突然拿出幾個題目,都是廣義相對論,我們學得不多。還說選拔考試都會考這樣的題目,他不教這些課。當時心里很氣憤:這算什么?考一堆誰都沒學過的東西,也不解釋?但后來冷靜下來想了想,生氣有用嗎?生氣能讓我進國家隊嗎?這就是事實,我只能接受,在這樣的事實下盡力。
然后我就找了一本廣義相對論的書,自學了一下。雖然學的不多,但是他后來給我的題目和他上課時給我的題目一模一樣!所以我大部分題目都能答對。從后來的結果來看,這些題目是國家隊選拔的重要依據。
情況往往如此。外部環境(或無法改變的個人條件)不會令人滿意。但是,為無法改變的事情煩惱是沒有用的。它會浪費你的時間和精力,影響你的積極性。最好接受它,適應它,并在現有條件下盡你所能。
“關于信心”
我曾經參加過一次物理考試,大部分題目我都會做,走出考場后以為自己考得還不錯,但一看答案,卻發現大部分題目都是錯的。接下來的幾個月,我一直被“我的答對率很低”的心理陰影籠罩著。結果,很多本該答對的題目我卻特別容易答錯,那幾個月考試時我犯了不少錯誤。
直到有一次考試,我走出考場時感覺自己考得不太好。但結果發現我幾乎所有題目都答對了,分數很高。之后就像被施了魔法一樣,我答題的準確率提高了很多。
心理陰影真的是很可怕的東西,如果你心里認為“我不擅長這門科目”,那么你在考試中的成績很可能會明顯低于你的實際水平。
但我也知道,這個心理陰影不是說一兩句話就能消除的。基本上只有一個辦法可以消除它(至少對我來說)——考好。要做到這一點,你必須付出足夠的努力,至少考好。
自信是必須的,如果缺乏自信,一是主觀上要鼓勵自己,不要給自己心理創傷;二是要努力改變。只要你真的通過腳踏實地的努力提升了自己的能力,無論你的錯誤率有多高,都無法阻擋你前進的步伐。偶爾的一次正常表現,就足以極大地改善你的心態。
當然,也不能太自信,要客觀評價自己。自信不是說當你的實力是 60 的時候,就認為自己的實力是 80。而是當你的實力是 60 的時候,要相信自己通過努力可以把它變成 80,而做到了這一點之后,你就不再認為自己的實力是 60。
“幫助別人實現目標就是幫助自己實現目標”
如果你看一下深圳中學的國際金牌榜,就會發現每年往往有兩三枚金牌。我們國家隊領隊也說,進國家隊的人往往都是室友,比如今年國家隊13個人中,至少有三對室友。
身邊都是優秀的人,可以給你帶來有形和無形的幫助。有些學生在學習上比較內斂,因為他們認為同學會“搶名額”,但實際上,往往是因為大家互相幫助,每個人取得的成績都比一個人單獨取得的成績要好。
“終于,有一點靈感了”
我剛進深圳中學(現在叫初中競賽班)全校的時候,排名并不是很高,整個初一80個人里我只排30名左右。初二開始參加競賽,那時候我根本就沒學過物理,數學基本是課內的東西,班里一些學數學競賽的同學,對初中數學競賽已經很熟悉了,班里還有好幾個同學在培訓機構里快學完初中物理了,甚至還在讀高中物理。在同學們眼里,我是最普通,最不起眼的一個。那時候,如果有人說我三年后能取得這樣的成績,包括我自己在內,所有人都會認為那人瘋了。
初二上學期期末考試前,我復習得非常認真,考前同學們聚在一起復習的時候,我經常能答對任何問題。有人說我會在班里排前五名,但我以前成績一直排在班級的中間,我就想,我怎么可能排在前五名呢?結果我排在了班級第三名留學之路,這大大出乎我的意料。那次復習的時候,我并沒有想著自己能有多好,只是把能想到的都做了。最后,復習的效果對得起這個當時做夢都不敢想的成績。之后,除了有一次因為要參加比賽沒有復習(那次我排在第11位)外,我再也沒有掉出過年級前十名(而且到了初三,年級的學生人數已經從80人增加到了近500人)。
比賽也是一樣,我剛開始選擇比賽的時候,沒有想過自己能有多好,一開始也沒有以國家隊、世界第一為目標,用三年的時間向著這個目標沖刺。我是在加入集訓隊之后才開始認真考慮國家隊,在國家隊培養了大半之后才認真考慮世界第一。我之前的成績也基本如此,我做的就是看著不遠處的目標,做好眼前該做的事情,一步一步走到今天,我所取得的成績遠比三年前多。
一路走來,負面的聲音很多。尤其我剛從班里的中等升到頂尖的時候,人們常常會帶著驚訝和嘲諷的語氣說:“他居然真的用功了。”初一的時候,我的體育成績在班里墊底,一千米只跑了五分半,按照中考的標準,是零分。初二的時候,我開始天天跑步,經常有體育好的同學在我旁邊搗亂,然后欺負我,因為我追不上他們。但我堅持了兩年,到了中考的時候,我和我們組一千米并列第一,3分17秒,換算成成績是100多分。入選國家隊的時候,包括我們后來的隊長在內,很多人一度都不看好我,但我堅持努力,最后還是進了國家隊。在參加國際比賽之前,我已經是隊里最讓領導驕傲的球員了。
有一句話大家覺得聽多了就聽不下去了,就是“既然選擇了遠方/就專心走好風雨路”。這句話出自汪國真的《熱愛生活》一詩。其實在這首詩之前還有一句,就是“我不去想自己是否能成功”。我覺得這句話被扔掉了,很可惜。很多時候都是這樣,不要總想著自己是否能成功。遠方肯定有,但所謂的夢想對我來說,更多的是腳下路途方向的指引,而不是一個遙遠的天空中讓我日夜思念的存在。總想著那個遠方,會讓人覺得成功是那么的遙遠,會給自己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不要在意別人怎么說,就專心走好自己的風雨路,做好自己現在該做的事。這個過程其實比結果更有意義。而且,如果把這個過程做好了,夢里的遠方,也會經常出現在眼前。
我不認為自己是個天才、神童,智商不高,沒有“超級大腦”的本事。我有不錯的科學天賦和學習能力,但我覺得沒有那么好。我總是喜歡說我是一個通過自己的努力和方法取得成功的人。像IPhO,我敢說我是準備最認真、最充分的人。2016年IPhO世界第一毛晨凱就曾說,他認為他的一個同學(當年的世界第二)是“天才型”,而他自己,則認為自己是“勵志型”。對于我,我也認為自己應該是??“勵志型”。
最后的想法
最后,我想給大家留下《殺死一只知更鳥》中的一句話。
我想讓你看看什么是真實的,一個手里拿著槍的男人的想法。當你知道你開始的時候,但你開始,你看不到它是什么。你贏了,但你做到了。
致謝
一路走來,我要感謝的人很多,我要感謝我的總教練熊志松老師,感謝我初中時期最先引導我走上比賽之路的周俊民老師,感謝我所有的老師和教練,感謝南開大學國家隊領隊宋峰老師和教練組,感謝家人的支持,感謝所有關心我、幫助我的同學,感謝母校深圳中學。
我祝愿母校和在這里有幸認識的各位朋友明天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