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二年級物理知識點之杠桿原理要點總結
物理是一門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學科,所以學好物理可以幫助我們解決生活中的很多問題。比如我們在學習初中物理知識的時候,就會學習杠桿的原理。下面,小編就為大家收集整理了初中物理知識杠桿原理的學習重點,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初二物理知識點1杠桿原理重點
使用杠桿時,為了省力,應選用動力臂比阻力臂長的杠桿;如果要省距離,應選用動力臂比阻力臂短的杠桿。因此,使用杠桿既可以省力,又可以省距離。但是,如果要省力,就必須移動較大的距離;如果要移動較小的距離,就必須花較大的力氣。既要省力,又要移動較小的距離,是不可能的。正是根據這些公理,并在重心理論的基礎上,阿基米德發現了杠桿的原理,即兩個物體在保持平衡時,它們與支點的距離和它們的重量成反比。
杠桿的支點不一定在中間,只要滿足以下三點,即支點、施力點、受力點,就基本可以稱之為杠桿。
公式寫為:動力臂=阻力臂,即F1l1=F2l2,所以它是杠桿。
杠桿也有需要較少力氣的杠桿和需要較多力氣的杠桿。兩者都存在但功能不同。例如有腳踏操作的泵,或用手按壓的榨汁機,它們就是需要較少力氣(杠桿臂距離)的杠桿;但是我們要向下按壓很大的距離,受力端只移動很小的距離。還有需要較多力氣的杠桿。例如路邊的起重機初中物理杠桿原理,魚鉤在整根桿的尖端,尾端是支點,中間是液壓機(扭矩臂),它們就是需要較多力氣的杠桿,但是用力的結果就是只要中間的施力點移動很小的距離,尖端的鉤子就會移動相當大的距離。
兩種杠桿各有其用途,但具體使用哪種杠桿則取決于是要省力還是要減少動作幅度。還有一種叫做軸的東西,也可以當做杠桿使用,但有時在操作時需要計算旋轉。
L1L2,F1
力桿
L1
等臂杠桿
L1=L2,F1=F2,它既不省力,也不需要太多的力,也不需要很長的移動距離,比如平衡輪或者定滑輪。
沒有任何杠桿可以既節省距離又節省力氣。
以上就是二年級物理知識點總結:杠桿原理公式的理解。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初二物理知識點2杠桿原理重點
杠桿是中學階段學習的簡單機械,在學習中,要了解杠桿的定義,了解杠桿的五要素(支點、動力、阻力、動力臂、阻力臂),并能在圖中表達出來,能畫出實用的杠桿圖。能利用杠桿的平衡條件(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即:F1L1=F2L2)解決實際問題。可通過分析天平、杠桿秤等工具來理解。要知道杠桿的幾種類型,并能舉例說明。
省力杠桿:撬棍;費力杠桿:門把手;等臂杠桿:托盤天平。
常見測試方法
該知識點的考試形式多種多樣,最常見的有選擇題、填空題、畫圖題等。考查的知識點多為:杠桿的要素、杠桿平衡的條件、杠桿的分類。
誤會提醒
1、杠桿的平衡條件:功率×功率臂=阻力×阻力臂,即:F1L1=F2L2。
2.杠桿的分類:
(1)省力桿:L1>L2,F12。動力臂越長,越省力(節省距離)。
(2)力臂:L12,F1>F2,力臂越短,需要的力越大(節省距離)。
(3)等臂杠桿:L1=L2,F1=F2。既不省力,也不省力。
【典型案例】
實例分析:
在重力G和力F1的作用下,杠桿OA處于水平位置,保持平衡。若用力F2代替力F1,使杠桿仍保持平衡在圖示位置,則下列力的正確關系是(B為OA中點)
A.F1>F2=G/2B.F1=F2>GC.F12=2GD.F1>F2>G
分析:當杠桿OA因兩個力F1(或F2)和右端繩索張力F的作用而處于平衡狀態時,通過比較兩個力F1、F2繞支點的力臂長度,可以得出兩個力之間的關系。
答案:正確選項是D。
初二物理知識3杠桿原理重點
杠桿
定義:在力的作用下繞固定點旋轉的剛性桿稱為杠桿。
闡明:
① 一個物體要成為杠桿初中物理杠桿原理,必須滿足兩個條件: ① 它必須受到力的作用; ② 它必須能繞著一個定點旋轉。
② 杠桿可以是直的,也可以是彎的,可以是任意形狀。
③ 在某些情況下,實際上可以轉動杠桿來幫助確定支點,例如釣魚竿或鏟子。
五要素——杠桿圖。
① 支點:杠桿旋轉的點。用字母O表示。
② 功率:使杠桿旋轉的力。用字母F1表示。
③ 阻力:阻礙杠桿轉動的力。用字母F2表示。
注意:功率和阻力都是作用在杠桿上的力,所以作用點在杠桿上。
力和阻力的方向不一定相反,但它們會使杠桿沿相反的方向旋轉。
④ 動力臂:從支點到動力作用線的距離,用字母L1表示。
⑤阻力臂:從支點到阻力作用線的距離,用字母L2表示。
畫杠桿圖的方法: ①確定支點; ②確定力和阻力,畫出力的作用線; ③畫出杠桿臂; ④標出各物理量。
繪畫技能
力的作用線是沿力的方向畫的一條直線。力的作用線用虛線表示。
杠桿臂不是從支點到力的作用點的距離。杠桿臂用實線表示。畫杠桿臂時,如果力的作用線太短,可以用虛線延長力的作用線。杠桿臂部分應該用花括號標記。
檢查拉力方向是否正確的最簡單方法是看轉動杠桿時力和阻力的作用是否相反。
力與阻力的方向不一定相反,但必然使杠桿向相反的方向轉動:當力和阻力位于支點兩側時,它們的方向大致相同;當力和阻力位于支點一側時,它們的方向大致相反。
判斷杠桿支點的方法是根據日常經驗判斷杠桿旋轉的點,比如魚竿和鐵鍬的支點都在手背的位置。
研究杠桿的平衡條件:
杠桿平衡是指杠桿靜止或以恒定速度旋轉。
實驗:
實驗設計
如圖所示,調節杠桿兩端的螺母(調節方法與天平相同),使杠桿在不鉤重物時,保持水平靜止留學之路,達到平衡狀態。在杠桿兩端掛上不同數量的重物,移動重物的位置,保持杠桿水平靜止。記錄功率和阻力,測量功率臂和阻力臂。改變力和力臂的數值,再做兩次實驗。
分析表格中的數據,例如進行加、減、乘、除等運算,找出它們之間的關系
【實驗表】
【實驗結論】杠桿的平衡條件為功率×功率臂=阻力×阻力臂。
l 杠桿平衡公式:F1L1=F2L2,也可以寫成:F1/F2=L2/L1。
l 杠桿平衡條件(也叫杠桿原理):希臘阿基米德
【筆記】
①實驗前:應調整杠桿兩端的螺母,使杠桿平衡處于水平位置。
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方便直接在杠桿上測量杠桿臂的尺寸。
② 多次實驗的理由:如果只進行一次實驗,所得出的結論會具有偶然性,不能反映普遍規律,所以需要進行多次實驗。
③ 不同物理量之間不能進行加減運算。
應用:
注意:應根據實際情況選擇杠桿,當解決問題需要較大的力時,應選擇省力的杠桿。
當需要考慮使用方便和節省距離時,應該選擇勞動密集型的杠桿。
根據杠桿平衡條件判斷杠桿平衡的方法:
①計算功率與功率臂的乘積,計算電阻與電阻臂的乘積;
② 比較兩件商品的尺寸,若尺寸相等,則表示杠桿平衡;若尺寸不等,則表示杠桿不平衡,會向商品較大的一側偏斜。
利用杠桿平衡條件判斷力的變化的方法是:
① 求出杠桿的支點及作用在杠桿上的力和杠桿臂;
②根據問題,確定力和桿臂中哪些量保持不變,哪些量發生變化;
③ 應用F1l1=F2l2確定力或杠桿臂的變化。
解題指導:分析解決杠桿平衡條件相關問題,必須畫出杠桿示意圖,找出力和方向,杠桿臂的大小,然后分析具體情況,確定如何利用平衡條件解決相關問題。(例如:杠桿轉動時所受的力如何變化,在哪個方向力最小等)
解決杠桿平衡時最小功率的問題:在此類問題中,阻力×阻力臂是一定值。要最小化功率,必須最小化功率臂。要最小化功率臂,需要實現以下目標:
在杠桿上找一點,使得此點到支點的距離最遠; ②力的方向應通過此點,并垂直于連線。
物理學習方法
圖像法
利用圖表來描述規律、解決問題是物理學中的重要手段之一,由于圖表蘊含著豐富的語言,且解題簡潔、快捷,在高考中得到充分體現,所占比重越來越大。
涉及的內容貫穿了整個物理學,描述物理定律最常用的方法是公式和圖形,所以在解決此類問題時,要善于將公式與圖形結合起來。
對稱方法
利用對稱性來分析解決物理問題,可以避免復雜的數學計算和推導,直接抓住問題的本質,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快速輕松地解決問題。例如,在教科書中,伽利略認為圓周運動是最美的(對稱性),這為牛頓得出萬有引力定律奠定了基礎。
估算方法
有些物理問題的結果本身并不一定需要非常準確的答案,而往往需要我們對事物有一個預測性的估計。例如,盧瑟·弗利利用經典粒子散射實驗,基于函數原理估算了原子核的半徑。
采用“估計”法可以忽略微小因素,抓住問題的主要本質,充分利用物理知識進行快速的數量級計算。
物理學習技巧
不要問太多問題,但要問一定數量
說到解題,我們免不了會談到題量的問題。因為同一個題目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分析理解,或者同一個題目可以設置不同的陷阱,所以題量一定要多。教與學的考試要求都是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次去體現的,所以一定有我們習以為常的題目。多角度解答題目,才能消化、鞏固基礎知識。做題量多了,會不會陷入“題海”?我們的答案是不會。
對于那些缺乏基本要求、思維跳躍性大、質量差、幾乎相似的題目不斷重復,導致學生機械模仿、思維僵化、用固定思維解題的題目,這就是陷入“題海”的誤區。至于那些啟發性強、有思想性、靈活多變的題目,則樂此不疲地去解答,實在是一種學習的享受。這樣的題目解答得越多,收獲就越大。解答的題目多,并不一定會增加學生的負擔,只有那些脫離學習對象實際、超出學生承受能力的題目,才會增加學生的負擔。題目雖然不多,但一時難以回頭,猶如被困在題海中。所以,要想提高學習成績和質量,解題是必不可少的,必須保證一定的題目量,而題目量的下限就是真正理解和掌握它們。
【初二物理知識點之杠桿原理】相關文章:
高考物理復習重點知識點匯總01-22
重點會計知識匯總03-11
初中八年級英語關鍵短語總結 11-30
會計基礎知識重點匯總01-19
2009-19年物理學科知識點匯總
高中物理5個重點難點知識點匯總08-04
高考理科重點知識點匯總10-01
物流人員考試重點知識匯總08-29
高三物理知識點匯總12-07
大學物理知識點匯總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