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杠桿,并能畫出杠桿的五要素。
2、能利用杠桿的平衡條件解決一些簡單問題。
【流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和實驗了解杠桿的結構。
2、通過探索,了解杠桿的平衡條件。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了解生活中的杠桿,我們可以進一步理解物理的用處,增加我們學習物理的興趣。
2.教學重點與難點
探索杠桿的平衡條件
【教學突破】首先,認識杠桿,能夠抽象杠桿的定義。在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時,營造探究氛圍。利用天平稱量物體,提出猜想,激發興趣。
3.教學方法
觀察法、實驗法、討論法、問答法等。
4.教學過程
1.引入新課程,激發興趣。
師:人們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經常使用各種機器。同學們,想想你用過哪些機器?或者你見過別人用過哪些機器?
學生想到了很多人們經常使用的機械,說明他們平時很注重觀察。學生提到的機械有的比較復雜,有的比較簡單。例如:鑷子、鉗子、錘子、剪刀、開瓶器等。它們都是簡單機械,而播種機、縫紉機等則是復雜機械。復雜機械也是由簡單機械組成的。在本章中,我們將學習幾種簡單機械。
同學們,請把鉗子、錘子和開瓶器放在你們的桌子上,并嘗試使用它們。你會發現什么?
(每組同學分別進行操作,有的用鉗子剪斷電線,有的用錘子從木板上取下釘子,有的用開瓶器取下瓶蓋。三組同學分別用鉗子將電線彎成三角形、長方形、圓形。約2分鐘后平靜下來。)
第五組:我們小組發現這些機器可以用來完成一些無法直接用手完成的任務。
第六組:我們小組發現,使用這些機器可以用較小的力產生較大的力。
老師:同意的請舉手。
(全體學生舉手)
師:同學們的發現非常好,誰能針對他們的發現提出問題?
學生5:我想知道:為什么使用這些機器時可以用較小的力來獲得較大的力?
老師:你們想知道嗎?
學生(齊聲回答):我想知道。
老師:今天我們通過學習新課“杠桿”來解釋這個問題。(老師在黑板上寫:杠桿)
反思:這一部分的介紹是針對學生生活的,學生在生活中使用過或者見過很多機械,介紹簡單機械的學習體現了從生活走向物理的課程理念。然后讓學生親身體驗使用鉗子、錘子、螺絲刀可以省力,然后問為什么可以省力。給學生創設了問題情境,激發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
師:看課本第66頁圖13.4-7,這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用來打水的杠桿,一根硬木棍子掛在樹上,中間系一根繩子,棍子一端系一個重物,另一端系一根繩子,用木桶從井里打水。古代勞動人民聰明嗎?
學生(齊達):聰明。
老師:這根用來打水的木棍就是杠桿。剛才同學們用鉗子剪電線,用錘子拔釘子,用螺絲刀擰瓶蓋。這時候,鉗子、錘子、螺絲刀都可以算是杠桿了。它們之間有什么共同點嗎?小組討論一下這個問題。
(學生討論,教師給予指導并參與各小組討論,約3分鐘后,學生分組匯報。)
同學們對杠桿的定義非常好杠桿初中物理,現在,同學們要自己學習杠桿的五要素,即支點、力量、阻力、動力臂、阻力臂,并在紙上畫出人用木棍撬石頭時杠桿的五要素。
(一會兒學生開始讀圖,老師叫一個學生到黑板前演示,演示的學生把阻力畫成石頭的重量,一個學生指出,老師提醒學生杠桿的力和阻力應該畫在杠桿上。)
3、協作探索,深入理解。
師:人們在使用杠桿的時候,有時需要杠桿靜止,比如用天平稱重時,天平就需要靜止;有時需要杠桿轉動,比如用錘子敲釘子時,杠桿的靜止或勻速轉動,我們把杠桿的這種狀態叫做杠桿的平衡。人們在杠桿處于平衡或接近平衡狀態時杠桿初中物理,就使用杠桿。那么杠桿在什么條件下可以達到平衡呢?在什么情況下研究起來比較方便呢?
(老師在黑板上寫下兩個猜想)
我們調整了杠桿兩端的螺母,使杠桿處于水平位置,因為這樣更容易測量杠桿臂。我們進行了三次實驗留學之路,證明杠桿的平衡條件是功率 x 功率臂 = 阻力 x 阻力臂。
第7組:(剛才猜的平衡條件是“功率+功率臂=阻力+阻力臂”的同學)在沒有和同學討論的時候,我以為我的猜測是正確的。實驗中確實有兩組數據滿足“功率+功率臂=阻力+阻力臂”,但是第三組數據不符合要求。通過討論,我知道了不同的??物理量是不能相加的,也知道了結論是經過多次實驗才能得出的。
師:這位同學通過做實驗推翻了自己的猜想,非常可貴。正如這位同學所說,科學家總結出某種規律,都是通過大量的實驗來驗證的。我們在探索問題時,也應該多做幾次實驗,多組數據分析。我們為這位同學的回答鼓掌。(師生齊聲鼓掌。)
(老師把實驗的結論寫在黑板上。)
反思:此部分主要讓學生進行實驗研究,先觀察杠桿的平衡情況,猜測杠桿的平衡狀態,再自行設計實驗,驗證或否定猜測,從而得出正確的結論。此教學方式實行立體化教學,培養學生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讓學生體會成功的喜悅。
4、精彩的知識總結與升華。
師:杠桿的平衡條件是希臘學者阿基米德首先發現的。我們所學的物理定律中,沒有一條定律是中國科學家首先發現的。希望同學們好好學習,爭取長大后能為祖國的科學事業做出自己的貢獻。利用我們剛才學到的知識講解“在什么情況下可以用很小的力來獲得很大的力?”
經過《杠桿》這節課的學習,我不僅學習了有關杠桿的物理知識,還了解到杠桿在我們生活中的用途十分廣泛,在這節課中,我體驗了像科學家一樣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訓練了我探究問題的能力,增加了我學習物理的興趣,更加堅定了我學好物理的信心。
師:說得好。(師生齊聲鼓掌。)
反思:在此環節,教師引導學生運用自己摸索出的規律去解決問題,并引導學生進行反思和總結。這樣做可以進一步增強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體驗和理解,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問題、杠桿的運用和課后練習的處理將在下一節課中提出。
文|綜合網
教師幫官方微博綜合整理,侵權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