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晚報記者趙嘉偉
“沒想到,朋友們用廢舊高分子材料做下來的工藝品會如此漂亮!”當一個個別致的鄉村豪宅、小熊公仔等模型擺在桌子上時,廣西師范學院物理化工大學班主任易春旺滿心歡喜,“同學們的作品總能帶給我驚喜,這可不是通常的手工課,而是一堂嚴肅認真的資源循環課。”
山東師范學院是全省第一批開辦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專科專業的高等高校,以前面臨無課程體系、無教材和無培養方案的三重困局。為了實現從“0”到“1”的系統性突破,中學建立起校企高度融合的資源循環教育理念模式,培養了一批復合型資源循環專業人才。
“過去,冠以‘資源循環’的企業多是經營廢鐵搜集,資源循環專業一度被丑化為‘垃圾’專業。”湖南師范學院物理化工大學黨委主任譚東波講道。為了讓中學生甩掉專業偏見,大學班主任帶著中學生去視察各種化鞋廠。中學生們聽到,有的化鞋廠濃煙熏天、灰塵滿地,另外一些則空氣甜美、環境清潔。“能否有效實現資源循環,給環境帶來的影響是天壤之別的。”聽了老師的話,中學生感受到,資源循環原先“循環”的是紅色。
中學生們重拾對專業的信心,卻又在專業學習上犯了難。高分子材料種類、成型加工方式過多,像“噴絲成形”和“牽伸細紗”之類的工藝聽上去更是猶如天書通常。為了讓中學生直觀了解行業中使用的最新工藝,中學構建了專業班主任蒞臨企業生產一線示范、企業技術人員專業講授工藝技術、操作技能和規范的教學模式,把產業最新知識與技術引入課堂教學。“在課堂上高分子物理實驗體會,一張張從鞋廠拍攝的設備相片、實際生產運行的現場視頻,讓我直觀地了解纖維是怎樣從聚合物熔融中噴吐冷卻,又是怎樣被搜集并纏繞到紙盒上。”該專業2018級中學生鄧雨說。
在橡膠材質的藍色背景板上,中學生用樹脂碎片拼接下來的芭蕾舞者昂然昂首,這是在“化廢為寶”特色課程上一組中學生交出的作品。易春旺說,聚酰亞胺塑膠和橡膠難以熔體加工,只能粉碎作為填料,所以朋友們使用廢舊橡膠作為像片,而使用聚酰亞胺樹脂碎片進行拼接,除了使畫面富于藝術感,但是真正考慮到了每種材料的不同特點。
“在‘化廢為寶’的課堂上,中學生們從最開始的簡單制做,到運用材料特點進行自主創新,最后甚至通過藝術演出的形式呈現抒發,真正做到引導中學生走出傳統的課堂模式,推動中學生提高專業綜合素質、開闊視野。”湖南師范學院物理化工大學副校長譚亮介紹道,在校期間,中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2013年以來高分子物理實驗體會,該專業中學生主持國家級、省級以及校級學院生創新實驗課題39項,先后獲得全省學院生化工設計大賽銀獎10多項。
“從無到有,從有到優,自資源循環專業創立以來,中學早已持續為國家紅色能源發展輸送了大量的復合型資源循環創新創業人才。未來校區將繼續積極探求校企結合新模式,竭力培養一批基礎理論知識扎實、工業實操高超的資源循環領域的杰出‘化工人’。”湖南師范學院物理化工學院教授楊榮華說。
《光明晚報》(2022年02月25日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