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量物質密度》教學筆記尊敬的領導、老師們網校頭條,大家下午好!我演講的題目是“測量物質的密度”。接下來我將從教材、學習情況、教學方法、教學方法、教學設計、教學效果六個方面來談談本次講座。 1. 談論課本 1. 談論課文內容。本課內容為新民教出版社八年級物理卷第六章第三節“測量物質的密度”。課時安排: 1課時 2.教材分析 這是一門測量型實驗課,是天平、量筒、密度等知識的綜合應用。通過本課的探索活動,學生可以進一步熟悉和掌握天平和量筒的正確使用。通過實驗運用并能夠理解密度公式,使學生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完成實驗。三、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熟悉和掌握天平、量筒的使用; (2)了解密度測量原理,能夠合理設計實驗步驟;過程目標:通過實驗探索,體驗探究過程,學會運用物理公式作為間接測量物理量的科學方法,從而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情感目標: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 4.教學重點:測量不規則固體和液體的密度。 5、教學難點:本節的難點是根據實驗原理、實驗記錄形式設計實驗步驟物理八年級上冊第六章質量與密度》說課稿,然后記錄數據得到結果。我通過小組合作和溝通來克服這個困難。 2、學術教材要求學生自己設計實驗程序、實驗數據記錄表格等,要求學生對實驗數據進行處理,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對學生的能力要求較高。
雖然學生已經有了探究的經驗和一定的實踐經驗。但考慮到學生動手操作的機會較少,學生在學習本部分時可能會遇到三個困難:(1)不能很好地設計實驗程序和實驗數據記錄表格。 (2)實驗操作過程中,天平和量筒的讀數出現誤差。 (3)根據實驗數據計算密度存在一定的困難,特別是密度的單位。 3、教學方法主要采用實驗探究法、對話法、啟發引導法、討論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師生互動教學法。教學設計的第一步是探究前的準備,要求學生了解實驗原理、儀器選擇、實驗數據記錄形式、注意事項等。第二個環節讓學生自主探究。第三個環節是數據處理。這三個環節是遞進的。實驗探究一般可分為七個環節。一堂課不可能涵蓋所有內容。為了突出重點,重點突出了設計實驗、進行實驗、數據處理三個環節。為了讓學生順利測量物質的密度,由于教材中沒有明確的實驗步驟和實驗記錄表格,學生需要首先討論如何設計實驗步驟和實驗記錄表格,然后進行操作和測量。自己實驗的結果。因此,本課主要采用討論與實驗相結合的教學方式。 4、講授方法 對于剛剛接觸密度概念的初中生來說,對密度概念的理解還不是很透徹。這就需要我們在教學中引導學生。 1、小組合作探究法:讓學生自主參與探究,學會合作。
2、分析歸納法:通過實驗探究和數據分析的過程,提高處理信息的能力。 5、談教學設計。第一步:激動人心的情景、介紹到復習(約3分鐘)。第二步:自主設計,合作交流(約10分鐘)。第三步:小組合作,實驗探索(約15分鐘)。第四步: 步驟:分析數據并得出結論(約5分鐘) 步驟5:溝通與評估(約3分鐘) 步驟6:知識總結(約3分鐘) 步驟7:作業(1)、創建場景、介紹新課 1.1。復習:物質的密度是多少?密度的計算公式是什么?您需要知道哪些量才能找到物質的密度?介紹新課“測量物質的密度”并將題目寫在黑板上 2.老師展示一個立方體銅塊。為了測量該銅塊的密度,需要測量哪些量?如何測量? 3. 將任意形狀的小石子和鹽水放在燒杯中,你能用天平測量小石子和鹽水的體積嗎?指出巖石和鹽水的質量可以用天平稱出,但它們的體積不能用天平測量。在這個實驗中,我們學習使用天平測量物體的質量,然后使用量尺測量液體的體積。根據密度公式,我們可以求出物體的密度。 (二)新課程教學 1、引導學生看課本實驗的“目的”,對照實驗器材核對桌子上的器材。 2. 描述量筒(或量杯)的使用。師生討論量筒的單位,特別強調mL是體積單位“ml”的符號,1mL=1cm3。讓學生觀察量筒的測量范圍和最小刻度值。
使用時如何放置量筒或量杯?如何讀取液體的體積?如何測量固體的體積?教師引導學生討論并得出結論:(1)測量時,量筒或量杯應放置平穩(2)讀數時,視線應與量筒或量杯內的液面平齊,(例如:測量水的體積,由于水面是凹形的,讀數時視線應與凹形液面平齊;例如測量水銀的體積,由于水銀表面是凸形的,讀數時視線應凸出并與液面平齊。)然后讓學生將水倒入量筒中。練習閱讀 3. 學生口頭討論并回答:如何使用量筒測量石頭的體積。不規則固體的體積(排水法)V=V2-V1 測量固體體積的具體方法: ①將適量的水倒入量筒中(以淹沒被測固體為宜)物理八年級上冊第六章質量與密度》說課稿,讀出體積V1; ②用細鐵絲將固體慢慢放入量筒中,讀出此時水和待測固體的總體積V2。 ③ 用V2-V1求出待測固體的體積。 4.學生小組實驗:利用密度公式測量石頭的密度。問:測量石頭密度的原理和合理的實驗步驟是什么?老師強調:為了減少實驗誤差,首先要用天平稱一下石頭的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