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名稱:如何有效開展初中物理實驗教學研究
二、研究背景及意義
物理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從生活到物理,從物理到社會,要學好物理,就必須要做實驗。好的實驗可以讓物理學習變得更直觀、更容易理解,變得更容易理解。物理知識的學習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鑒于實驗教學的地位和作用,我們不僅要重視實驗,而且要在理論教學中認真貫徹實驗教學的原則。但也應該看到,到目前為止,物理實驗教學的現狀仍然不容樂觀,實驗教學效率較低。
1、教師“引導學生主動主動學習,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習慣”的指導思想不夠明確。實驗教學中教師包辦一切的現象嚴重。大多數學生只是機械模仿,缺乏動手動腦的機會。能力無法相應提高,考試實驗題得分較低初中物理實驗課題,實驗教學效果不高。
2、實驗教學模式僵化,物理實驗教學基本原理沒有得到充分體現,教學方法不靈活。從教學內容到教學方法,都沒有足夠的空間給學生發展。在這個階段,一個班上的學生常常同時做同樣的事情。同樣的實驗,使用同樣的方法、同樣的儀器,必須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并得出同樣的結論。這可能會導致一些學生在觀看別人所做的事情后自己做,特別是如果兩個人一起工作的話。當時,少數學生只看動手,不注重實驗觀察,不記錄相關數據,更不思考,個人實驗能力無法提高。
3、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多媒體走進了課堂,這導致一些教師追求過多,沉迷于多媒體模擬實驗。他們只讓學生看到東西,不注重讓學生看到實物和實際操作,放棄了利用實驗的直觀教學方法。 。
4、實驗班經常出現以下現象:
①學生上物理實驗課注意力不集中、注意力不集中。
②學生不認真聽老師的講解和要求,造成實驗操作的盲目性。
③學生們在實驗過程中經常嬉笑玩耍。
④ 實驗設備經常損壞。
⑤老師在開設實驗課上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但效果并不理想。
因此,本課題提出以物理實驗教學為中心的研究,通過研究提高學生和教師的實驗素養,切實提高初中物理實驗教學的有效性。
三、理論基礎
1.物理實驗教學理論
物理實驗教學理論指出,實驗教學的目的是增強教學效果網校頭條,讓學生通過實驗獲得感性認識,發現物理規律,提高學習物理的能力。指出了實驗教學的方法、分類、效果處理和注意事項。 。
2.新的初中物理課程標準
新課程標準中,物理課程的性質定義為:物理由實驗和理論兩部分組成。物理實驗是人類認識世界的重要活動,是科學研究的基礎。還指出:物理課程過分強調知識傳承的傾向應改變,應讓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學習科學研究方法,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改革以書本為主、實驗為輔的教學模式,提倡教學方式多樣化。
3.建構主義理論
在建構主義理論中,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教學應以學生為中心,強調通過學生自我建構知識和在情境中應用知識來掌握的目的。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過程不是學習者被動接受知識的過程,而是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在學校,學習不是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的過程,而是學生構建自己的知識和能力的過程。過程。
4.物理教學動機論
美國 T. 等人的研究表明,當學生的學習動機被精心培養并成為一種個人品質時,學生未來的人生旅程將充滿發明、機會和貢獻。因此,教師的激勵在教學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有效的激勵措施必須符合人的心理和行為活動的客觀規律,否則就不能激發人的動機,調動人的積極性。
5.探究式學習理論
探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從自然現象、社會現象和自身生活中選擇和確定探究主題,并在探究過程中主動獲取知識、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探究式學習是以學生為中心的過程,鼓勵學生積極探索和體驗學習。探究式學習對于培養學生的研究能力、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具有重要意義。
4. 研究目標
把握新課程標準的精髓初中物理實驗課題,充分認識物理實驗在物理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通過多方面的研究,以案例的形式記錄實驗教學取得的成功以及發現不足需要改進的地方。運用教育教學理論進行分析和研究,提高我們的理論水平和實踐水平,進而在有限的時間內提高教學水平,提高教學效率,從而實現物理實驗的有效教學。為適應禁止利用節假日補課、減輕學生課業負擔過重的新形勢。
從學生的角度出發:為了培養學生正確的實驗方法和技能,在主動物理實驗中獲取物理知識,解決學生只參與被動實驗、手腦分離的頑癥,提高學生的實驗和動手能力。實踐能力和學習效果。
從教師的角度來看:綜合科學教研組已經形成了一種傳統,將項目研究中總結的經驗以案例的形式記錄下來,逐步豐富起來,力爭上升到一定的理論水平。培養我校青年物理骨干教師研究弘揚宗教。
5、研究實施方法
(1)行動研究法:邊實踐邊學習,邊研究邊總結,邊提高,將研究與實踐緊密結合;在研究中行動,在行動中學習,把思想、理論、行動、實踐融為一體,共同成長、相互促進,使成功實踐與新理論共同成長、共同走向未來。
(2)經驗總結法:教育科學的形成和發展離不開經驗要素的支持。因此,我們必須盡可能廣泛地收集和整理,分析和總結各個學校在實踐中的現有做法,并結合學校的流動性研究所獲得的實踐經驗,揭示其內在的必然聯系和變革的必然趨勢,使之成為現實。一個理論。
(3)案例調查研究法:通過廣泛的案例調查進行案例分析,尋找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從正反兩方面驗證相關概念和理論,找出規律。
(4)文獻法:閱讀各種教育教學專著,特別是與物理實驗相關的書籍,利用強大的網絡資源吸收養分,為行動研究過程提供理論支持,并及時完成相應的讀書筆記。
六、研究項目的基本內容
1.從概念上理解物理實驗有效教學的重要性。
2、對教材中的重點實驗進行全面梳理、規范、研究和拓展,找到符合師生實際的有效教學方案和方法。
3、實驗課前、課中、課后需要解決的問題。
⑴學生課前必須做好智力和心理上的準備。
⑵.課堂上必須解決四個問題:
① 講解實驗時如何集中學生的注意力。
②如何規范學生有序實驗。
③如何保證實驗設備的完整性。
④如何保證實驗結果——看到、記住、獲得、思考。
⑶.課后如何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探究思維。
4、如何利用多媒體輔助實驗教學。
5、同組教師如何溝通與合作。
七、研究實施步驟及進展
本課題的研究時間為2011年10月至2012年10月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2011年10月~2011年12月)
1.確定個人項目的研究方向,填寫個人項目申請表。
2、廣泛收集與本課題相關的資料,進行理論研究。
3.制定主題并撰寫項目計劃。
第二階段:項目研究實施階段(2012年1月~2012年8月)
1、按照計劃要求組織實施。
2.完成大部分問題的研究。
3、開展階段性成果鑒定或交流。
4. 撰寫中期報告。
第三階段:項目總結及評估階段(2012年9月~2012年10月)
1. 總結研究項目的成果并匯編成冊。
2. 撰寫最終報告。
3.縣局評估。
八、項目研究的預期目標
1.探索有效的初中物理實驗教學方法和策略。
2、更新教師實驗教學理念,提高教師實驗教學素養和教學能力,讓青年教師茁壯成長。
3、學生實驗學習的階段性成果有所提高。
九、研究成果形式
項目研究步驟的實施方案、項目資料的積累成冊、課堂教學案例、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各種檔案、調查分析報告、案例分析報告、論文等。
10.參考書目和附錄主要參考文獻:
《中學物理實驗教學模式》、《中學物理課堂教學論》袁金華江蘇教育出版社、《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大綱(試行)》、《創新教育理論》、《新物理課程標準》、《中學物理探究《能力研究與實踐》、《創新思維教學模式》、《教師課堂教學評價研究》、《走向自主》、《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中考指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