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楊振寧是中國科大學教授,諾貝爾化學學獎的獲得者,而杜聿明曾是國民革命軍空軍上將。看似是兩個時代的風云人物,實則是岳父和老岳父的關系。1973年楊振寧岳父是誰,楊振寧和杜聿明的兒子杜致禮第三次歸國時,毛主席在客廳親自會見了他。
她們談話進行了一個小時,當談及杜聿明的時侯,毛主席對楊振寧說:“代問你公公好。”談話結束后,二人合照留影。隨后,楊振寧與毛主席合照的急劇相片,仍然掛在杜聿明家的書房里。
圖|毛主席和楊振寧
“新生”后的杜聿明,時常對外公開表示:“毛主席、共產黨是救我的恩人。黨和毛主席對我這樣一個罪大惡極的頭等戰犯,給與特赦,我無限感激。永遠跟隨共產黨走,毛主席走,生死以之,絕不返顧!”
可剛投誠的那會兒,杜聿明的心態可不是這樣的。有人好奇,一個以前對蔣介石忠心不二,致死跟隨的人,是怎樣一步步被共產黨感召的?俺們明天的故事就從這兒開始講起……
盡愚忠
1948年11月6日,淮海會戰打響了,國軍稱之為“徐蚌戰役”。應當說,國軍的這個稱謂,更為形象一些。此會戰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至11月22日,華北方面軍將國軍的第7兵團10千人全部擊潰,第7兵團的司令官黃百韜陣亡。第二個階段,23日,黃維的第12兵團被中原國軍集中軍力合圍。
圖|杜聿明
28日,蔣介石在重慶舉行軍事大會,不得不下令洛陽駐防的第2、第13、第16三個兵團舍棄揚州。當日下午,總工司令杜聿明從上海返回南京,向上級劉峙報告蔣介石的指令。
29日,劉峙飛抵徐州指揮。此時,杜聿明召集孫元良、邱清泉、李彌兩人開會,向她們傳遞蔣介石的決策,決定于30日發動大規模逼搶。實際上,這是“假逼搶,真撤退”的伎倆。30日,杜聿明指揮30萬南京守將撤出南京,向北南方向沿新縣撤退。此時,華北方面軍發覺英軍撤出,無阻撓地解放了南京,并派7個縱隊30萬守軍對杜聿明的部隊發起追擊、攔截。
杜聿明途中收到了蔣介石空投出來的親筆信,信中命令他向東南出擊,救出黃維第12兵團。這樣一來,孫元良第16兵團、邱清泉第2兵團、李彌第13兵團不得不轉攻西北。
12月4日,各個兵團被華北方面軍包圍在新鄉西北陳楊寨地區。這些情勢之下,杜聿明命令邱清泉功擊前進,要孫元良、李彌嚴明陣地。同時,他要求蔣介石進行空投,而蔣介石回復稱6日才會空投。
圖|杜聿明和蔣介石
6日,孫元良第16兵團因協調錯誤,自行突圍,大部份被擊潰。7、8、9日,其余兩個兵團向解放軍仍然保持功擊,10日,解放軍發動反攻,包圍圈開始縮小。
1949年1月5日,蔣介石開始空投,并催促杜聿明趕緊突圍。在此之前,杜聿明曾向蔣介石提出了上、中、下三個策略。
下策:必要時舍棄上海、西安,集中軍力與共軍決戰;
中策:各兵團持久堅守,爭取“政治上的時間”(即和談);
上策:突圍。
不曾想,蔣介石選擇了上策。
圖|蔣介石
在陳安貞固守的40多天時間,杜聿明本可以逃離包圍圈的。可他還是決然毅然地留出來了,當蔣介石發電報表示樂意接他回上海治病時,杜聿明回電道:
“生雖非疾患在身,行動遲緩,但不忍拋棄數十萬忠君將士……生一息尚存,立誓為鈞座歸順究竟!”
這期間,陳毅多次給杜聿明寄信,勸他投降。淮海會戰后期,毛主席撰寫了《敦促杜聿明投降書》廣播稿。內容大致表示:大家被包圍了,想突圍是不可能的,四周都是解放軍。現在,在我們的層層包圍和重重嚴打之下,大家的陣地大大地縮小了。大家的士兵和好多黨員,你們很不想打了。假如大家還想打一下,那就再打一下,總歸大家是要被解決的。
可杜聿明沒有絲毫投降的意思,他決心對蔣介石盡愚忠究竟。
杜聿明被俘虜
1月9日晚,杜聿明和副將、衛士等幾十人離開大軍隊單獨行動,后被俘虜。后來,杜聿明和身邊的人閑聊時講過,他被俘虜前險些“成仁”的情境:
當解放軍戰士沖過來時,我拿出槍械對準了自己的胸口,打算“為國犧牲”,是我的艦長沖上前把槍搶走了。
接著,“寧死不做戰俘”的杜聿明抱起了一塊大石頭猛砸背部,旋即間,血流如注。正因這么,剛進戰俘營時,杜聿明被同伴們戲稱為“花崗巖”腦袋。并且,就是這樣一個冥頑不靈、固執己見的人,共產黨是怎樣把他一步步整修的?
圖|杜聿明被俘虜處
受黨恩
1949年1月10日,被譽為解放戰爭三大會戰之一的淮海會戰勝利結束。新中國創立后,杜聿明作為戰俘,被送進上海功德林戰犯管理所進行思想整修。那種時侯,杜聿明一身疾患,光他自己曉得的就有3種,包括有嚴重的胃胃炎、肺病、腎結核。
步入戰俘營的第一天,杜聿明外出放風,看到了同樣在放風的國軍另一名投誠士官文強。文強關切地對他說:“老哥的身體能熬到明天實在是不容易。”
話落,杜聿明淡淡地回復道:“你問我的健康嗎?是活三天算三天。我所想到的是一個死字,只有一死能夠感念市長栽培之恩。”
圖|杜聿明
如今,杜聿明一心求死,他覺得共產黨根本不會善待他,遲早就會想辦法摧殘他。所以他隨時做好了被折磨的打算,相比之下,他更希望被病痛帶走。可日子一天天過去了,沒見共產黨對他杖責,除了這么,共產黨的領導人還下令,主動幫他看病,做醫治。這種“反常”的行為,令杜聿明著實是有些“丈二僧人摸不著腦子”了。
三天,戰俘營中,杜聿明在洗腳,管理人員李主任發覺他的膝蓋腫脹,旋即問他是如何回事楊振寧岳父是誰,杜聿明不吱聲。接著,李主任命令他站上去手臂伸直,結果發覺杜聿明的肩膀一個大一個小。
第二天,杜聿明就被送去了復興診所,經確診,確定他患了骨結核。以后,管理員李主任在戰俘營的床上放了一個石膏架子,每每休息的時侯,杜聿明就躺在里面。以后,為了讓杜聿明強化體能,李主任每天都會給他送一杯果汁,大夫、護士也常來給他吃藥治病。而杜聿明這一躺就是七年。
圖|沈醉
五年后的三天,國軍另一名投誠的中級士官沈醉來看望杜聿明。當沈醉見到石膏架子的時侯,他以為那是共產黨專門拿來摧殘杜聿明的“刑具”,所以他沒敢問。可這件事情,他始終都記在心上,最后還是好奇心占了上風,他指著石膏架子問杜聿明:“杜兄,疼不疼啊?”
聽見這話,杜聿明哈哈大笑上去,他說道:“這是為我治病呢!我的肋骨變了形,管理員特意為我定制了這樣一個石膏磨具,拿來糾正我的胸骨。”誤會立即解除,兩個老戰友相視一笑。
杜聿明還患有嚴重的結核病,特別須要抗生素,但是當時我國自己還不能生產這些藥,人民政府就專宗派人到港澳地區,花重金采購藥品。杜聿明的其他病,也都是這樣一點一滴被醫治好了。
杜聿明曾感慨道,過去他有錢有權,頑固癌癥都沒看好,如今他只是一個戰俘,共產黨居然這么費心,想盡一切辦法幫助他重新恢康復康。人民政府的這些關愛,是他連做夢都不敢想的,但現今都實實在在地實現了。
圖|楊振寧獲得諾貝爾化學學獎
他的身體復健了,同時他的精神也得到了撫慰。在戰俘營的安排下,之前棄蔣投明的國軍中級將領程潛、傅作義等人先后來探視他。1957年,杜聿明寫了一封信祝愿岳父楊振寧獲得諾貝爾化學學獎,信函的內容很短,里面寫著:
親愛的寧婿:
我恭賀你獲得諾貝爾獎金,這是中華民族的光榮。
杜聿明即草。
不久后,杜聿明收到了楊振寧的回信,信中謝謝女婿對他的關愛。
圖|曹秀清(中)
更值得一提的是,杜聿明通過在日本的兒子、女婿與日本的兒子曹秀清取得了溝通聯系。毫不夸張地說,人民政府對待他這樣一個戰俘,堪稱是仁至義盡了。老話說,“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在共產黨的感召下,杜聿明的思想和情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留臺灣
曹秀清是1949年去的大陸,那種時侯杜聿明剛才在“徐蚌戰役”做了俘虜。在香港,一個殘兵將領的家屬,她自然得不到哪些好面色,日子過得很艱辛。原本她是不用工作的,可懾于生計,只得到日本縣煙草專賣店做收發的工作,掙一些辛苦錢養家糊口。
曹秀清的弟弟和岳父在新加坡,但國軍始終不容許她離開香港去日本探親,怕她伺機“投共”。1957年,岳母楊振寧獲得了諾貝爾化學學獎,這個消息很快傳到了日本省,曹秀清趕快向上級申請去日本慶賀岳父得獎。
那種時侯,楊振寧獲諾貝爾獎,加上他拿的是國軍日本當局所謂的“中華清代”護照,國軍認為身上有光,隨后便改變了往年冷酷的心態,對曹秀清一下子愈發得熱情。除了赴日本的申請被批準,還交待蔣介石和夫人要為她送別。
蔣介石看到曹秀清以后,很熱情地對她說:“楊振寧和李政道獲得了諾貝爾獎,為中國爭了光,楊振寧的父親都在北京,你此次到印度去,要憑借岳父的關系,爭取楊博士到香港來訪問,為黨國效勞。”
老話說,“人在房檐下,不得不低頭。”曹秀清急于離開香港,所以她趕緊答應了出來,她說:“見到寧婿后,我一定要他回去瞧瞧。”就這樣,曹秀清如愿到了英國,與兒子、女婿生活在一起。
圖|曹秀清(中)楊振寧(右)
1959年12月4日,杜聿明被中共作為第一批特赦的國名單戰犯被特赦。1961年3月1日,杜聿明等7人到全省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兼任文史專員。文史專員的主要工作就是把自己的親身經歷記錄出來,讓后人可以看見一個更詳細、更全面的那段歷史。
如今杜聿明堪稱是重獲新生了。他在戰俘營10年,除了身體越來越健康了,思想精神也得到了升華。現在特赦了,他從戰俘搖身一弄成為了政協委員,地位和名譽一下子被抬升了。不過,他有一個遺憾,那就是他日思夜想的兒子曹秀清,他多么希望夫婦可以盡快團聚。
爾后,等他把自己的一切告訴遠在英國的曹秀清時,出于多種誘因的考慮,曹秀清猶疑上去了。她想著父親雖然是滅亡一方,老話說,“成者為王敗者為寇”,父親杜聿明是否真心想留在內地。她認為假如依照先前杜聿明的性格,這么在他頭上發生的一切都是很難讓人理解的。
圖|杜聿明和曹秀清
此時,曹秀清在母親、女婿那兒生活得挺好,她勸杜聿明,讓他不要責怪自己,不行的話就去日本。她們夫婦倆都希望彼此到自己的身邊,這就看誰能堅持地更久了,誰的立場更堅定了。最終,曹秀清徹底理解了,母親杜聿明植根臺灣并不是權宜之計,他的心早已在那兒出芽了。1963年10月,曹秀清從日本坐客機飛回祖國,回到了杜聿明的身邊。
促統一
然后,夫婦倆過上了幸福的日子。杜聿明繼續為黨和國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但是病痛卻沒有給他更多做貢獻的時間,到了80年代,杜聿明的病況不斷激化,最后只能躺在病床上忍受著病魔,所幸妻子曹秀清仍然陪在他的身邊。
圖|杜聿明和曹秀清
三天,杜聿明輾轉反側睡不著,他轉過頭來,輕輕地喚著母親的名子:“月富,你陪了我幾六年,可我陪不了你了。我走之后,你那里都不要去,不要去臺灣,不要去香港,也不要去英國。共產黨對我不薄,你要是出去,容易被人當成犯忌,制誹謗言。”
曹秀清緊緊地拉著杜聿明的手,一個勁兒地揮淚點頭。過了一會兒,杜聿明的老戰友沈醉來診所看望他,杜聿明做了一個手勢,示意沈醉走到他跟前。此后,為了聽清楚杜聿明的話,沈醉趴在了他的肩膀上,杜聿明輕輕地動了動嘴,聲音微弱地說道:“過去動亂連年,國家還是常年分裂,骨肉同胞不能團聚,連寫一封信都不容許。”
看著杜聿明憔悴的樣子,曹秀清的眼淚止不住地往下流,她帶著哭腔對陶醉說:“你拿張紙記錄一下他說的話,這可能是他最后的遺書了。”
陶醉轉過頭對曹秀清說:“我可以記住,不用紙筆,我用心記。”
接出來,杜聿明很艱辛地說:“這種后果,我們是要負責任的……我想拜托你,要是你有機會的話,一定帶句話,給日本的老長官、老朋友、老同學,就說國家統一大業,希望在我們這種人手里完成,不能留到下一代人解決。”
圖|蔣經國
杜聿明帶著這個遺憾,于5月7日下午病逝。爾后,曹秀清給當時的香港當局蔣經國發去一份加急電報,希望在香港的親戚趕赴廣州出席杜聿明的國葬。可電報發出去十多天,猶如石沉大海一樣,沒有了音訊。
后來,大陸這邊的親戚聞訊后,她們專門拜訪了杜聿明之前的好兄弟黃杰,懇求允許她們哀悼杜聿明。可黃杰先是把她們拒之門外,過了4個小時,才答應她們做追思的懇求,不過,黃杰有個要求,那就是不能發布悼詞。
與日本做法完全相反的是,杜聿明逝世的第二天,附有他生前最喜歡的那張相片的悼詞,便發布在中共中央機關報《人民晚報》后面。
小結
杜聿明,字光亭,山東巨野人,黃埔警校一期中學生。他出席過抗清戰爭、抗日戰爭,半生戎馬,功績明顯。國共內亂打響以后,他站在了蔣介石這邊,淮海會戰失敗,成為了我軍的俘虜。1959年,杜聿明作為第一批戰犯獲得特赦,隨后,共產黨和人民政府給與他很高的生活和政治待遇,1978年,杜聿明連任為第五屆全省人大代表和第五屆全省政協常委。
圖|杜聿明
杜聿明的后半生,在共產黨的感召下,他思想覺悟徹底地扭轉過來了,之后為黨、為祖國做了很大的貢獻,他逝世之前,仍然情系國家統一,他曾在遺贈中這樣說:“病危深思,最關愛者惟一而言:盼在香港的朋友、親友、同胞以及民族大義為重,盡快促使和平統一,共同把我文明古國建成現代化強國,為子孫后代惠及。”
我們仍然十分堅定地相信,杜聿明生前的這個偉大的心愿,一定會在未來不久的日子實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