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節課使用了“學案”高一化學必修一視頻,記錄著中學生認知的過程。巧妙設計了課堂思索題鞏固所學知識,幫助中學生完整的完善知識體系。
2.學習療效評價設計
本節課對中學生學習療效的評價通過下述途徑落實:
(1)合理使用教案,記錄學習歷程。加強知識的隨堂落實,提升課堂效率。
(2)中學生親動手實驗,調動中學生的思維。使中學生親自體驗物理實驗的重要意義并把握物理研究的通常技巧。
(3)通過PPT圖片及視頻資料,展示微觀,加深中學生印象。
(4)巧妙的設計課堂練習題,測量中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把握情況。
(5)布置開放性課后自主學習內容:①了解氨在氮的循環中的意義。②以空氣、焦炭和水等為原料合成氯化。
給中學生提供創新的機會與空間。把培養中學生的創新意識落到實處。彰顯了教學是為了促使不同層次中學生發展的新理念,發揮中學生能動性。
六、本教學設計的特性及課后反省
怎樣使中學生把握知識,是每節課教學中的難點。但怎樣使中學生把握學習方式是整個學科教學過程中的難點。本人的教學理念是“授之以漁,自主發展”。
1.本節課的設計特征
(1)教學從迸發中學生興趣開始,滲透思想教育內容
本節教學設計除了關注了知識與能力的培養,更可貴的是挖掘了學科內的思想教育素材,將思想教育融入學科教學之中,施行了教書與育人的有機結合。諸如本節課以美國物理家哈伯合成氨為引子高一化學必修一視頻,能調動中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使中學生形成強烈的求知欲。同時,滲透著“科技就是生產力”的內涵,幫助中學生逐漸樹立熱愛科學的思想。
(2)讓實驗說話,彰顯物理學科的特征
以實驗觀察與剖析為突破口,以及推動中學生進行的討論和剖析,除了彰顯著學習技巧的指導,還滲透著科學研究的思想,彰顯著物理學科以實驗為基礎的特性。中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是簡單的聽講,而是要思索、要動手,要參與到整個教學過程中,符合教學基本原則。把思維方式的訓練、知識技能的把握與學科實驗相結合,更突出了以中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思想。確實做到了使中學生“愛學、想學、會學”。有利于使中學生由“學會”轉向“會學”,全面提升中學生的素養。
(3)重視中學生學習技巧的指導,彰顯“授之以漁”的教學觀念
把握學科知識重要,擁有適宜自己的學習方式更重要,本節課的教學采用的是探究實驗式的教學方式,以中學生實驗為基礎。中學生在學習過程要思索、要參與。通過本節課的教學,使中學生感遭到了知識的產生過程,初步把握了學習非金屬元素化合物知識的認知程序:分子結構→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制取方式→用途?!笆谥詽O,自主發展”的教學理念貫穿于教學設計之中。
(4)充分整合教學資源,提升課堂效率
本節課將信息技術、學案等教學資源與物理教學相整合,除了有利于師生信息素質的培養。并且增強了課堂教學效率,迸發了中學生的學習興趣。使課堂的實效性得到落實。
(5)教學以關注中學生課外實踐掃尾,為后續教學環節奠定基礎
布置的“查閱資料了解自然界氮的循環”以及“以空氣、水、焦炭為原料合成硫酸”的課外探究習題,給中學生留下了創新與交流的機會。同時也為后續課程良好開始奠定基礎。
2.課后反省
為實現素養教育的大目標,必須改變以班主任為中心的舊的課堂教學結構,建立以中學生為主體的新的課堂教學模式。
本節課在建立以中學生為主體的新的課堂教學模式、使中學生自主的獲取知識、探索知識的產生過程等方面進行了嘗試。在設計學案和教案時做到了心里有“人”,在課程施行過程中,中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學是主線,導是關鍵。從反饋療效看,中學生基本把握了本節課的重要知識點,學習興趣高,課堂氛圍活躍,教學療效良好。
受課時限制,中學生實驗的內容仍顯不足。但可以肯定的是實驗探究式的物理課堂教學模式對發揮中學生作用方面療效顯著。
其實,在新課程模式下,在你們普遍覺得課時緊張的情況下,更應當讓中學生動上去,尤其讓中學生的思維動上去。關注方式,不光看探究的“形”更重探究的“神”才能使我們的課堂更高效。
蘇教版初三物理選修一教案2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認識二氧化碳從物質分類角度、化合價變化角度、特性角度剖析物質具有的物理性質,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
過程與方式:中學生通過學習硫及其化合物的的性質,把握剖析物質具有物理性質的技巧;通過實驗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質,提升中學生學習的興趣及合作能力。
情感心態與價值觀:通過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與害處,認識到物質具有的兩面性。在生活中,我們要趨利避害,提高環保意識。
【教材剖析】
本節內容安排在第四章第三節,是常見無機物及其性質等知識的繼續,也是鞏固離子反應和氧化還原反應,還為鞏固元素性質的遞變規律、元素周期表的產生積累感性材料,是中學生認識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的重要基礎。
本節課內容主要介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及用途。知識上盡量使知識與用途相結合、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物質的重要性能與在借助中可能帶來的負面作用相結合,使中學生認識到二氧化碳在生活生產中的應用,以及與人類和環境的關系。這樣,更全面的彰顯物理課程的教育功能。
【學情剖析】
中學生在元素化合物部份學習過金屬元素及硅、氯等非金屬元素的性質,早已把握了一定的剖析能力及實驗能力。多數中學生能通過氣體的堿性氧化物性質遷移到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可以更好的鞏固堿性氧化物的通性;中學生在學習了氧化還原反應后能通過電負性認識二氧化碳的氧化性和還原性,理論上進行剖析比較容易,但剖析反應產物,書寫物理方程式較為困難。在學優生的率領下,學習中小組合作、探究學習,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可以使中學生更全面的認識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
(二)我準備多長時間讓中學生獲得?
設疑導出用5min時間,引出主題;單質硫的性質討論用5min時間;二氧化碳的性質及用途用25min時間;總結及課上練習用10min時間。
(三)我準備讓中學生如何獲得?
教學重難點: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為教學重點,二氧化碳的漂白性為教學難點
教學策略:在教學中,借助電負性的變化剖析物質的氧化性及還原性,尤其是學習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水到渠成;借助中學生分組實驗,學習二氧化碳的還原性及漂白性,可以進一步證明理論剖析的正確性,突破難點。
(四)我如何曉得教學達到了我的要求,有多少中學生達到了我的要求?
通過分組實驗,了解中學生的動手能力;通過小組合作,生生、師生、生本互動,了解中學生的把握、落實情況;通過問題討論,了解中學生對知識的運用能力。
【高一物理選修一教案】相關文章:
高二物理選修2講義02-22
高二物理選修1講義02-22
高二物理選修一教案硅02-23
人教版初三物理選修一教案02-20
初三物理選修一第四章講義02-22
高二物理選修一《基本營養物質》課件02-21
高二物理的講義02-20
高二物理磷酸講義02-20
選修一英文講義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