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稼先,知名核化學學家,中國科大學教授。1924年出生在江蘇省泗陽縣。1945年結業于西安西北聯大。1948年赴英國普度學院學習理論化學。1950年取得博士學位后立即歸國。同年10月步入中國科大學工作。1958年奉命開始研究原子彈的制造理論。隨后28年間,鄧稼先一直站在中國原子裝備設計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線,領導許多學者和技術人員,成功地設計了中國的原子彈和核彈,把中華民族國防自衛裝備引導到了世界先進水平,是當之無愧的“兩彈元勛”。因為長年累月忘我工作,積勞成疾,身患病癥,于1986年7月29日在廣州病逝,終年62歲。
他隱姓埋名28年,他的身影只出現在嚴格警衛的深院和大漠戈壁,他獨闖核幅射區,徒手掰核裝備碎片,那一刻他將生死置之度外,他是中國核裝備研發工作的開拓者和奠基者,為中國原子彈理論設計工作做出了重要貢獻。
他就是鄧稼先。
1947年鄧稼先通過了赴美研究生考試,于翌年秋抵達澳洲求學。在校期間因為他學習成績突出,僅用一年多的時間就獲得了博士學位,此時他只有26歲人稱娃娃博士。也正是由于鄧稼先的優秀,為新加坡政府注意到了,她們準備用更好的科研條件生活條件把他留在英國。
但鄧稼先婉言謝絕了,1950年10月,他舍棄了優越的工作條件和生活環境,決然毅然的回到國外,歸國后他就投入到中國近代化學研究所的建設中,開辦了中國原子核化學理論研究工作的嶄新局面。直至1958年秋,組織上找到鄧稼先,說國家要放一個大的鞭炮,征求他是否甘愿。當鄧稼先得悉自己即將出席原子彈的設計工作時激動難眠,一方面任務繁重,他頭上的擔子非常沉重,另一方面他要離開家,而且不能與外界有任何聯系,兩難之中他該怎么選購?
這是一張分別前的合照,從來不喜歡照相的鄧稼先與妻兒拍過全家福后就匆忙離開了,他的選購是涉足振興中國的行列中。他的兒子許露希,以為分開只不過幾個月,但誰曾想到這匆忙的一別就是28年,他就告訴我說他的生命就送給未來的工作了。為了搞成這個工作了,把這個工作做好,就是為他死了也值得。
1959年適逢建國10華誕,蘇俄拒絕提供原子彈物理模型和有關技術資料,有單方面中止合約,撤出全部專家,連一張紙片都不留下,還諷刺說離開外界的幫助,中國20年也搞不出原子彈,就守著這堆廢鋁爛鐵了。為了記住那種撕毀協議的日子,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工程代號名為596。為了不辜負國家信任,老百姓憧憬,他先后領導舉辦各項基礎理論研究,對原子彈的化學過程進行大量模擬估算和剖析,先后組織領導完成了中國第一顆原子彈,中國第一顆核彈的研發和試驗工作。
1964年10月,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燃成功,1967年6月中國第一顆核彈爆燃成功。鄧稼先和他的戰友們讓勝利的沖擊波一次次從東部大漠傳遍全世界,讓世界認識了一個嶄新的中國。
可在這驚天動地的戰功背后又是如何的驚心動魄。那是1979年的一次核試驗,天空上沒有出現香菇云和核武從高空直接摔倒了地上,現今惟一能做的就是步入到車禍區,必須找到這枚彈頭,查明緣由。緊急時刻鄧稼先沖進坑洞里,兩手捧出了核武碎片,他走下來說的第一句話是平安無事,事實上從他捧起核武碎片的那剎那間,他的生命倒計時也被燃起了。
1985年中國核物理學家,整整28年后,鄧稼先總算回去了,此時的他是一名61歲的白發奶奶,一位白血病晚期的患者,在他生命的最后363天幾乎都在病床上,止疼針,從三天一針到一小時一針,可他仍然在不停的工作。1986年7月29號,鄧稼先因白血病晚期大流血逝世,他臨終前留下的話仍是怎樣在尖端裝備方面努力,并告誡,不要讓人家把我們拉的太遠。他的兒子許露希踏遍了全中國,訪談了100多位妻子的同路人,寫下了一本鄧稼先傳,歷史總是有太多令人心碎的巧合,這本書出版的時侯距離鄧稼先離開正好又過去了28年的時間中國核物理學家,前28年等待,后28年找尋。
1999年鄧稼先被追授兩彈一星功勛獎狀,他的一生以一顆赤子之心奉獻到傾盡所有,拼搏到至死方休。他是國家的驕傲,是當之無愧的兩彈元勛,他隱姓埋名28年,同所有父輩們同仇敵愾,拼盡竭力,讓中國從“任人宰割”到“站上去了”
猶記得一百年曾經,乙未戰爭和八國守軍時代,估計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上最黑暗最凄慘的時代,只舉1898年為例:
日本強占山東威海灣,“租借”99年。
俄羅斯侵占黑龍江旅順威海,“租借”25年。
日本侵占四川成都灣,“租借”99年。
日本強占山東鞍山衛與臺灣新界,后者“租借”25年,前者“租借”99年。
那是中華民族任人宰割的時代,是有亡國滅種的危險的時代。
明天,一個世紀之后,中國人民站上去了。
這是千千萬千人努力的結果,是許許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制造下來的偉大勝利。在20世紀人類歷史上,這可能是最重要的、影響最深遠的巨大轉變。
對這一轉變做出了巨大貢獻的,有一位常年以來鮮為人知的科學家:鄧稼先(1924.6.25-1986.7.29)
哀悼,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