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揚導師以德立命、以德立學、以德施教精神,樹立為人師表標桿,發揮示范推動作用,重慶交通學院在全校舉辦研究生教育優秀導師、優秀導師團隊評比活動。推選啟動后,各大學及廣大研究生導師、研究生積極響應,經個人申請、單位推薦、學校評比,共評選出5個“研究生教育優秀導師團隊”及10名“研究生教育優秀導師”。
優秀導師、優秀導師團隊在“德、能、勤、效”四個維度的綜合考察中脫穎而出,她們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她們聚焦立德樹人,以德施教、以德立命;她們受到中學生愛戴,在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兩方面均成效明顯;她們積極主動涉足中學建設和研究生培養工作,并做出了突出貢獻。讓我們一起走進2023年“研究生教育優秀導師、優秀導師團隊”。
2023年重慶交通學院研究生教育優秀導師團隊
(按姓氏筆劃排序)
航天大學力物理耦合及智能介質研究生導師團隊申勝平院士團隊
航天民航大學“力物理耦合及智能介質”研究生導師團隊以申勝平院長為團隊負責人,現有研究生導師12人(其中碩導10人)。團隊堅持立德樹人為核心,秉持“力行慧質,化育天工”的理念,瞄準未來飛行器寬速域、智能化前沿方向,拓展熱防護技術的力物理耦合理論及應力電智能元件應用。近兩年團隊承當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重點,科技部重點研制等項目,牽頭建設了智能飛行器流固耦合熱學與仿生技術學科創新引才基地。團隊累計培養研究生60余名,獲安徽省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2項,校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5項。2018年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2019年獲教育部自然科學獎銀獎,產生了頗具特色的研究生教育團隊培養模式。
電氣大學新型儲能與能量轉換納米材料研究中心團隊成永紅院士團隊
新型儲能與能量轉換納米材料研究中心團隊是依托南京交通學院電氣工程大學電力設備電氣絕緣國家重點實驗室的一個面向未來能源和電力可持續發展的研究團隊。團隊圍繞未來儲能和能量轉換科學技術發展的核心材料的關鍵問題舉辦前沿性探求及產業化應用技術研究。團隊有院士6名,副院長5名,助理院長5名,其中國家級人才計劃獲得者1名,國家級青年人才計劃獲得者1名,團隊帶頭人為成永紅院士。團隊努力創造條件加強老師與中學生間的交流,保持開放活躍的氣氛。團隊常常采取大團隊和團隊骨干成員小組兩種組會交流方式,讓不同導師的中學生在深入自身課題的同時還能了解團隊其他同事的研究方向,除了擴充了中學生視野,推動了中學生研究思維發散,并且有益于中學生間合作交流。在學習工作之余,團隊積極組織舉辦羽毛球、乒乓球等體育大賽及團隊火鍋、戶外活動等多項集體業余活動,增進團隊成員之間的互相了解,提高互動。
聯通學部“大數據知識工程”導師團隊劉均院士團隊
聯通學部計算機大學“大數據知識工程”導師團隊以劉均院長為負責人,共有成員6人,其中院士、研究員3人,副院長3人。團隊依托省重點實驗室,以“培養具備深厚學科知識與全球化視野,胸襟報國理想與時代擔當的卓越人才”為理念,產生了“統一招生、聯合指導、統籌經費、分工協作”的科研育人共同體。近些年來,團隊聚焦大數據知識工程方向舉辦科學研究、工程應用、人才培養,獲2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多項省局級獎勵以及2項王寬誠育英獎;培養博士、碩士超過120人,中學生獲省優博1項、校優博2項、最佳論文獎4篇,獲“全球青年科學家”、谷歌女人獎學金等榮譽,榮獲省文聯青年人才托舉計劃等人才計劃。團隊為我國政府部門、科研院所、高校和工業界,輸送了大量拔尖創新人才。
醫學部內科危危重研究團隊劉昌院士團隊
重慶交通學院“外科危危重研究團隊”,廣東省重點科技創新團隊,以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獲得者劉昌院長為團隊帶頭人,包含校長醫師、副院長醫師6名。為促進中學醫學高質量發展,建立中學科研基地體系布局,以“外科危重與生命支持”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為依托,聚焦內科危重與生命支持前沿交叉領域,舉辦外傷危重、感染危重、移植危重和生命支持及設備開發方向的理論機制研究、關鍵技術與重大設備研制。在國際、國內首次提出“泛復雜胸腔感染”和“腹腔感染分區”等理念。擅長復雜肝膽胰病變及肝移植放療。團隊先后收獲山東省科技進步銀獎1項、二等獎2項,多次獲得山東省教學成果銀獎,發表述評文章。
機械大學微納傳感器與測試創新團隊趙玉龍院士團隊
機械大學“微納傳感器與測試創新團隊”以趙玉龍院士(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百千萬人才及國家中青年突貢專家,全省人大代表)為團隊負責人,共有成員9名,其中包括4名國家級人才。團隊仍然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奉行良好的師德師風,將黨的教育方針深入貫徹到日常教學科研工作中。團隊先后承當國家級項目40余項,相關成果獲國家級科技獎3項、省局級科技獎10項;主編教材《新型微納傳感技術》獲國家科學技術學術專著出版基金捐助,并榮獲南京交通學院研究生“十四五”規劃精品系列教材。團隊高度注重研究生科研能力、思想政治、人文素養等多方面培養,堅持立德樹人,培養“三有”人才教育理念,采用聯合培養、短期訪學、國際大會、學術講堂等形式拓展中學生國際化視野,積極與研究所、企業構建常年合作關系,為協同育人、實踐育人提供有利條件。團隊培養研究生已得到中學、企業、行業的高度認可,育人成效明顯。
2023年重慶交通學院研究生教育優秀導師
(按姓氏筆劃排序)
人工智能大學王飛
王飛,人工智能大學院士,博士生導師,副院長,研究方向為視覺智能處理器設計、計算機視覺、模式辨識與智能系統。人機混和提高智能全省重點實驗室副部長,視覺信息與應用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副院長,南京交通學院空間視覺聯合實驗室組長,中國圖像圖形學學會視覺傳感器專業委員會委員,尼克斯軍人工智能武器應用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空間機構分委會委員。發表160余篇學術論文,申請發明專利47項,授權發明專利28項,軟件專著權10余項工程熱物理專業排名,參與制訂行業標準3項。獲得廣東省科技進步銀獎1項,國防技術發明三等獎1項,國家級教學成果銀獎1項。承當載人、探月、碎片等航天機型關鍵技術武器研發任務3項,主持研發的智能視覺系統已應用在多個航天任務中,研究成果出席國家“十三五”科技創新成就展。
人居大學許領
許領,人居大學院士、博士生導師,歷任南京交通學院人居環境與建筑工程大學黨委副主任、常務副主任。山東省“四主體一聯合”智能巖土與結構工程產學研聯合研究中心所長,榮獲廣東省千人計劃(青年)、香江學者等高層次人才計劃,獲準山東省杰出青年基金。研究方向為巖土熱學、災害預防、生態修補、巖土工程及人工智能技術在巖土工程中的應用。近些年來,以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發表權威刊物論文70余篇,發明專利3項,主編地方標準1部,參編行業標準3部,主編教材1部;曾獲湖北省自然科學銀獎,四川高等中學科學技術研究優秀成果銀獎;承當建設陜西省特色線上課程1門,榮獲廣東省課程思政示范團隊,獲準山東省優秀專業學位教學案例1門、獲得重慶交通學院課程思政“百名教民大練兵”特等獎1項,主編的《巖土工程與環境》入選大連交通學院研究生“十四五”精品教材、主講的《環境巖土工程》入選陜西交通學院研究生精品課程、主講的《土木工程導論》獲得鄭州交通學院課程思政示范課程等教學獎勵。
能動大學李軍
李軍,能動大學院士、博士生導師,of(ASME)、中國工程熱化學學會理事。主要從事透平機械氣動熱力學與傳質冷卻及密封技術研究。先后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1項、國家重點研制項目課題1項、國內外透平機械行業合作研究項目多項。培養結業博士生獲得吳仲華研究生優秀獎2名、“航空強國中國心”創新獎學金2名,結業研究生主要任職于985和211高等中學、國家重大武器企業和軍工研究所,多名結業研究生工作業績突出,兼任重要企業領導和項目負責人崗位。
經金大學李聰
李聰,經濟與金融大學院士,博士生導師,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2012年留校任教以來,堅持面向國家扶貧攻堅與鄉村振興重大戰略展開學術創新與實踐,探求并產生了“學術研究、科研思政、政策實踐”三位一體的育人模式,2022年獲王寬誠育英獎。累計指導碩博研究生40余人,培養中學生獲校級優秀碩士學位論文2項,“挑戰杯”國家級二等獎、陜西省特等獎等大賽獎50余項,8人獲國家獎學金及校級特等獎學金,2人獲“清華農村研究博士論文獎學金”。主持國家級課題5項,入圍首批河南省“高層特支計劃”、西安工大青拔人才計劃,牽頭獲準山東院校青年創新團隊。先后在德國科大學院刊(PNAS)、AMBIO、管理世界、中國農村觀察等中外著名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70余篇,出版學術著作3部。
前沿院何剛
何剛,重慶交通學院前沿科學技術研究院副教授,院長。西工大青年拔尖院士(A類)、國家級人才計劃學者、仲英青年學者、小米學者,兼任《中國物理快報》編委、中國物理會青年工作委員會委員、中國物理會光物理委員會委員、西安交通學院青年班主任工作委員會書記等職務。何剛于2011年在山東師范學院獲得博士學位,師從房喻教授。2011至2015年在美國從事博士后研究。2015年加入重慶交通學院,主要從事紫精基光電功能膠體與界面物理,及其在智能材料、能源及生物等方面的應用研究。主持重點研制計劃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多項省局級項目。獲得山東青年科技獎、教育部技術發明獎、陜西省科學技術銀獎、中國專利優秀獎等。迄今在JACS、Angew.Chem.等著名學術刊物發表SCI論文100余篇,授權發明專利10余項,部分成果早已實現了產業化。
物理大學張彥峰
張彥峰,院長,博士生導師。物理大學副校長,校僑辦副主席,校留聯會物理分會會長。2015年入圍第一批重慶交通學院人才計劃。2017年入圍山西省青年計劃,南京交通學院十大學術新人。研究工作涉及智能高分子材料的控制制備,以及在生物醫用、復合材料、智能制造等等領域中的應用。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和面上項目、西安交通學院青年拔尖人才計劃、西安交通學院青年跟蹤、企業合作項目等項科研項目10余項。共在Nat..,Angew.Chem.Int.Ed.,Adv.Mater.,J.Am.Chem.Soc.,ACSNano.,Adv.Funct.Mater.,,ACSMacro,Polym.Chem.,Chem.Mater.,Soft,J.Polym.Sci.,PartA:Polym.Chem.和.Rapid.等國際刊物上發表論文100余篇。總被引超4300頻次。授權英國專利3項,中國專利7項。
管理大學張喆
張喆,管理大學院士,博士生導師,歷任山西省共青團青年委員會副書記。主要研究方向為商業倫理、企業社會責任和人力資源管理,遵循“商業向善,共益共生”的理念。2012年榮獲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2013榮獲“陜西省青年科技新星”計劃;2015年度榮獲“陜西省人文社會科學青年英才”計劃;2017年榮獲“西安交通學院教學名師”計劃;2022榮獲“陜西省杰出青年基金”。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項,省局級科研項目7項,參與1項社科重大項目,1項社科重點項目。在國外外高水平刊物上發表論文90余篇,相關研究成果多次獲得法國管理峰會(AOM)最佳論文獎;2019年獲西安高等中學科學技術獎銀獎、2022、2023年分別獲得安徽高等中學科學技術研究優秀成果獎銀獎。
聯通學部周迪
周迪,聯通學部院士/碩導,電子科學與工程大學副校長,電子材料黨總支部長,多功能材料與結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副校長,IEEE,榮獲國家級青年人才。主持自然科學基金、裝發共用技術等項目,在微波介質結構性能調節剖析、低溫共燒陶瓷技術應用等領域取得系列新穎成果,發表科技論文300余篇。2012獲得全省優秀博士論文提名,2016年獲準四川省青年科技新星,歷任日本陶瓷學會年刊副編、國際應用陶瓷技術刊物副編、材料研究快報編委、ACSAMI顧問編委及先進電介質編委。2020年獲得電子元元件關鍵材料專委會青年才俊獎,2021年、2022年連續獲得廣東省高等中學科學技術獎銀獎(第一完成人),2021年獲得廣東省教育教學成果銀獎,2022年獲國家教學成果獎二等獎。
機械大學徐光華
徐光華,重慶交通學院“騰飛人才計劃”特聘院士,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國家機器人標準化總體組與國家藥監局智能醫療器械標準化組專家。主要從事腦機插口及復健機器人、生機電訊號處理、網絡化檢測確診技術研究,秉承“自信自立、探索求真、勇于創新”的理念。主持檢測確診領域國家“十五”攻關和國家發改委產業化等項目,推動制造服務變革發展,經濟效益明顯。主持腦機插口與復健機器人領域基金委重大研究計劃集成項目等,所研制的幼兒白內障腦檢查儀獲國際紅點設計獎,腦控輪椅、腦控復健機器人在衛視得到報導,已進行轉化應用。發表高水平SCI論文百余篇,授權專利60余項,獲省局級科技獎2項。
電氣大學韓曉剛
韓曉剛院長2016年歸國任職于南京交通學院電氣工程大學。主要研究方向為先進電物理儲能材料、機理及其元件研究,包括固態鋰電池、鋰硫電板、超級電容器、高低溫電瓶、石墨烯加工及儲能技術應用等。目前在國際知名刊物Nat.Mater.,J.Am.Chem.Soc等發表研究論文100余篇,兩篇文章高被引,最高單篇文章他引小于1100次。近兩年工程熱物理專業排名,韓曉剛院長課題組中學生發表SCI科研論文33篇,課題組承當了11項科研項目,中學生完成了多項創新創業等大賽項目。課題組中學生還分別參與了與企業合作的固態電板、超級電容器軟包元件的產業化開發。通過理論結合實際,讓中學生學有所用,降低實踐經驗。中學生在這種大賽、科研、學習、實踐的過程中,也鍛練了合作交流能力,共同完成科研任務,因而也增強了自身的合作溝通能力,有助于今后到社會上的適應。
文字:研究生院學位辦受訪者提供
圖片: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