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效率是本章的難點,中學生不好理解,由于它和上面的滑輻條相結合,假如后面的內容欠債了,那明天的內容就不好接受,明天講完新課我就發覺了這個問題,另外,機械效率還涉及到中學生對有用功和總功的理解。所以,我講完一個班然后發覺我的教學設計存在幾點問題:首先,應當讓她們先備考一下降車架的相關內容,之后通過實驗和記錄的相關數據剖析得到有用功和總功的概念,緊接著在講解機械效率,這樣才會有不錯的收效。因而,剖析實驗推論就能得到其他幾個重要的推論。所以,教學設計的次序是很重要的。
讓我最頭痛的是,當我向中學生舉例子向樓上運東西的事例,中學生都能聽懂。帶中學生剖析相關例題,中學生也能接受。可一旦要中學生自己做相關習題,就如何也弄不明白——為什么提重物的功是有用功,拉繩子的功就是總功呢?看著朋友們困惑的眼神,我也只是暗暗抽泣!我在課堂上出了一個這樣的習題:用一個10N的桶將100N的水提出十米深的水井(指海面到井口的距離),有用功是多少?總功是多少?機械效率是多少?讓我驚喜的是,絕大多數朋友很快都做下來了。
記得好多教育家都說過,教育不能脫離生活,假如用生活中的事例,更貼進中學生的實際,增加了中學生的理解難度。
第2篇:機械效率數學教學學案
【設計理念】
1.本節課首先通過具體的情境讓中學生曉得有用功、額外功、總功;在此基礎上理解機械效率,并通過探究斜面的機械效率,加深機械效率的認識。
2。通過對機械效率的學習,讓中學生對效率問題在更寬廣的背景下有個初步的概念,使中學生把數學學習與自己的生活實際聯系上去,具有于任何事情都要注意效率的科學心態。
【教材剖析】
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1.曉得有用功、額外功、總功
2.理解機械效率,會計算機械效率
過程與技巧1.依據生活例子認識數學知識,并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2.探究:斜面的機械效率
3.學習按照實驗數據剖析、歸納簡單的科學規律
情感心態與價值觀使中學生敢于探究日常用具或元件的數學原理,具有將科學技術應用于日常生活、社會中學的意識。
教學重點1.理解機構效率
2.探究斜面的機械效率
教學難點理解機械效率
教學方式討論,探究
教具和媒體長木板、木塊、*簧秤、刻度尺、細線、棉、多媒體輔助教學講義
【教學過程實錄】
一、引入新課
師:小明家近來買了一處新房子,一單元二樓。想把洗手間、廚房家裝一下,需把石子運到二樓。請朋友們按照須要,選擇器械幫助小明家解決這個問題,瞧瞧那個小組選的辦法最好?
生:小組討論后自由回答
(把石子放入桶中,用動滑輪把石子拉到樓上;在地面與樓面之間搭上木板,將石子放入盒子順著木板推到樓上……)
二、進行新課
師:如果用動滑輪提高石子,請朋友們觀著提石子的過程(媒體顯示)。
生:觀察思索。
師:對誰做的功是我們須要的?
生:對石子做的功。
師:(板書有用功:我們所須要的功。)
哪部份功是我們不須要,但不得不做的?
生:提桶所做的功,克服動滑輪的重力所做的功。
師:(板書額外功:工作時,對于額外負擔所不得不做的功。)
一共做的功等于哪些?
生:有用功與額外功之和。
師:(板書總功:有用功與額外功之和。)
如果用斜面推石子(媒體顯示),有用功、總功、額外功各是多少?
生:(估算回答)
師:如果我們用下邊三種方式搬運石子(媒體顯示),
你覺得哪一種方式最好?為何?
生:討論回答。(第三種方式最好,由于第三種方式做的額外功最少。)
師:工作中,我們總是希望額外功越少越好;也就是有用功在總功中所占的比列越大越好。在數學學中,用機械效率表示有用功在總功中所占的比列。(板書機械效率:有用功在總功中所占的比列)表示機械效率;w有表示有用功;w總表示總功。這么,機械效率應當如何表示?
生:
師:依照公式估算,里面斜面的機械效率是多少?
生:估算回答。
師:觀察估算結果,對“機械效率”,你能發覺哪些?
生:討論回答。(機械效率沒有單位,大于1,常用百分率表示。)
師:朋友們,剛剛我們曉得里面斜面的機械效率,任何斜面的機械效率都一樣嗎?請朋友們再來觀察用斜面推物體的情境(媒體顯示)。
生:觀察思索。
師:下邊我們探究斜面的機械效率(板書探究:斜面的機械效率。)
通過觀察里面用斜面推物體的情境,對斜面的機械效率你能提出哪些問題?
生:提出問題。
(斜面的機械效率與斜面的傾斜程度有哪些關系?斜面的機械效率與斜面的粗糙程度有哪些關系?……)
師:請朋友們推測里面提出的問題。
生:作出推測。
(在斜面初一定時,斜面的傾斜程度越大,機械效率越高;在斜面的長、高一定時,斜面越光滑,機械效率越大。)
師:請朋友們按照提出的問題和作出的推測,每一小組選擇其中的一個問題進行實驗,設計出實驗的方案。
生:小組討論,設計實驗的方案。
師:下邊請朋友們按照設計的實驗方案,選擇桌面上的器材進行實驗。
生:小組實驗,同時設計表格記錄數據。
師:剖析實驗數據,你能得出哪些推論?
生:小組回答。
師:回想實驗的過程,影響實驗的偏差是哪些?
生:討論回答。
三、小結
師: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生:思索回答。
(1.有用功、額外功、總功;2.機械效率:定義、公式、計算;3.探究:斜面的機械效率。)
四、動動腦
師:依據生活中你使用的機械,想想:如何提升機械效率?結合自己的學習實際,怎么提升學習效率?
生:討論回答。
五、布置作業
設計實驗,測定滑車架的機械效率
【板書設計】
四.機械效率
1.有用功:我們所須要的功額外功:對于額外負擔所不得不做的功。
總功:有用功與額外功。
2.機械效率:有用功與總功之比公式沒有單位,大于1,常用百分率表示。
3.探究:斜面的機械效率
提出問題
推測
設計實驗方案
進行實驗
剖析數據,得出推論
第3篇:八年級數學《機械效率》教學反省
本節主要述說有用功、額外功、總功與機械效率等方面的內容。上面早已學習了簡單機械和功的基本概念以及功的原理,而引入這種化學概念的目的就在于研究機械做功與機械效率的問題。初學“機械效率”,常常對這種概念陌生難懂,思維不通、前后矛盾,甚至剖析實際問題中把有用功、額外功、總功弄混淆。想要中學生理解機械效率的數學含意以及估算機械效率,就必須使中學生分清楚那部份功是有用功,那部份功是額外功,或則那種力做的功是有用功,那種力做的功是額外功,那種力做的功是總功。所以本教學設計以及實際教學中在有用功、額外功、總功的概念理解上花的時間比較多。
機械做功以及機械效率與實際生活聯系比較密切,應從中學生熟悉的實例出發引導中學生進一步的思索,發覺問題,之后通過實例剖析闡明問題的本質,所以本節課教學設計應該重視更多地和生活實際相聯系,讓中學生通過學習明晰機械的使用就是為了代*力做功,鼓勵中學生認真了解和認識身邊的機械初中物理機械效率課件,并且在教學過程中介紹了各類各樣的機器,調動了中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和主動*,迸發了中學生學習的積極*,教學設計注意彰顯化學學的價值,提升中學生理論聯系實際、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在教與學過程中推動中學生科學的價值觀和世界觀產生。
第4篇:《機械效率》滬科版教學設計中學數學
機械效率指有用功與總功的比值,用符號η表示,估算公式為η=W有/W總*100%。生活中機械效率的應用有起重機、汽油底盤、柴油底盤、滑車架、滑車架等。下邊是應屆結業生小編為你們搜索整理的《機械效率》滬科版教學設計中學數學,希望對你們有所幫助。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曉得W總、W有用、W額外的含意,并清楚她們之間的關系;
(2)曉得機械效率的定義;
(3)曉得機械效率的表達式初中物理機械效率課件,理解機械效率總大于1;
(4)會用公式估算有用功、額外功、總功;
(5)曉得增強機械效率的主要方式。
2、過程與方式:
(1)通過科學探究活動,培養中學生觀察、分析、比較、概括和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2)通過實踐活動,培養中學生的動手能力,增強實驗*作能力:包括組裝滑車架、使用*簧測力計及其刻度尺等;
(3)通過參與探究滑車架機械效率的活動,使中學生加深對有用功、額外功和總功的認識;學習制定簡單的科學探究計劃和實驗方案。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迸發中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科學的求知欲望,培養中學生發覺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在教學活動中培養中學生與別人合作的意識,互相交流的能力。
教學重點:
通過實驗探究曉得機械效率的存在,并會測算滑車架的機械效率。
教學難點:
正確理解機械效率的概念。
教學方式:
探究、討論、歸納、總結
教具打算:
*簧測力計、米尺、滑輪、線繩、木板、木塊等。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新課引入]
在使用簡單機械提高或聯通物體時,我們要對機械做功,機械又要對物體做功,這么我們對機械所做功和機械對物體做功相等嗎?
[新課教學]
一、活動:以動滑輪為例,比較手拉繩做的功與動滑輪對重物做的功。
1、設計方案:
2、需檢測的數學量和使用工具:
3、實驗注意事項:
(1)測拉力時,應勻速帶動*簧測力計。
(2)繩自由端的拉力方向以豎直向下為宜,若方向向上,*作、讀數均不便捷。
4、設計表格,進行多次實驗,將實驗數據填入表格。
動滑輪對重物做的功/J
5、得出推論:手拉繩所做的功與動滑輪對重物所做的功是(相等或不相等)的。
二、有用功、額外功、總功
1、在前面的活動中,將鉤碼提高至一定的高度是我們的目的,所做的功稱作有用功,記作:W有用;在使用動滑輪提高重物時,需克服磨擦阻力做功,還要克服動滑輪的重量做功,這部份功似乎并非我們所須要的,但又不得不做,我們將它稱作額外功,記作:W額外;而我們把手的拉力(即動力)對動滑輪做的功稱作總功,記作:W總。
2、進一步以用水桶打水為例說明有用功、額外功、總功。且得出總功應等于有用功與額外功之和。即W總=W有用+W額外。
3、再次以使用斜面為例說明:將重物提高h所做的功Gh為有用功;使用斜面時,沿斜面的推(拉)力所做的功Fs為總功;服磨擦力所做的功為額外功。
三、功的原理
功的原理——在使用機械時,動力對機械所做的功,總等于機械克服所有阻力所做的功。即使用任何機械都不能省功。
1、動力對機械所做的功,即總功。
2、機械克服所有阻力所做的功包括克服有用的阻力,如物體的重力,物體與地面的磨擦力等,還包括克服額外的阻力所做的功,如動滑輪重、繩和動滑輪間的摩擦等。即包含了有用功和額外功。
3、理想情況下,(即:不計摩擦,動滑輪重等時)W額外=0,所以有:W總=W有用
4、一般情況下,額外功不能為零,則有:W總=W有用+W額外
四、機械效率
1、定義:化學學中把有用功與總功的比值叫機械效率,用η表示。
2、表達式:
η=W有用/W總×100%
3、例題:
用一個動滑輪,將200N的物體勻速提高2m,所用的拉力為120N,此動滑輪的機械效率是多少?(指出解題規范及注意事項)
4、說明:
①機械效率是有用功在總功中所占比列的多少,是一個比值,所以是一個無單位的化學量,用比率來表示。
②因為W有用總大于W總,所以機械效率總大于1。(為何?可請中學生回答剖析)
③機械效率是描述機械*能好壞的化學量,機械效率高的機械*能優良。機械效率的高低與所使用的機械工作時是否省力、及省力多少無關;與機械工作時的快慢程度無關;與機械工作時所完成的功的數目多少也無關。
五、課堂練習:
(1)用定滑輪平緩提高質量為20kg的物體,所用拉力為220N,當物體提高2m時,求有用功、總功和動滑輪的機械效率。(g=10N/kg)
(2)因為在使用杠桿時的磨擦特別小,故杠桿是一種機械效率十分高的簡單機械,若用一根機械效率為90%的杠桿將一個18.0kg的物體提高50cm,須要做多少總功?(g=10N/kg)(提示后可讓中學生課后解答)
六、課堂活動:
1、影響滑車架的機械效率的誘因——課本圖10-34(機械效率相等嗎?)
將實驗數據計入課本表格內。
(1)實驗、討論滑車架的機械效率與什么誘因有關?怎么能夠提升它的機械效率?
(2)中學生歸納總結:
①增加物重;
②減小機械自重;
③減小滑輪轉動時的磨擦阻力。
2、影響斜面機械效率的誘因:
(1)光滑程度相同時,木板的傾斜角度越小,機械效率越小;
(2)木板的傾斜角度相同時,木板越光滑,機械效率越大。
課堂小結:
1、有用功、總功、額外功、機械效率;
2、探究機械效率的變化,增強機械效率的技巧。
布置作業:
課本作業第1、3、4題。
第5篇:小學數學功率教學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