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頓第一定理數學試講稿例文
作為一名班主任,經常須要用到試講稿,認真制定試講稿,我們應當如何寫試講稿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牛頓第一定理數學試講稿例文,僅供參考,希望還能幫助到你們。
一、對教材的剖析
1、作用與地位
本節內容是數學選修1第6章第1節《牛頓第一定理》,是在上面的知識基礎上,來研究運動和力的關系,牛頓第一運動定理作為牛頓運動定理的基石,把最基本的勻速直線運動和物體是否受力二者聯系上去,為后續的牛頓運動定理和平衡力等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起到承前啟后的作用。
2、重點、難點剖析
重點:正確認識物體運動跟力的關系,在物體有受力的情況下,應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加深對慣性概念的內涵的理解;
難點:對牛頓第一定理和慣性的理解。
二、教學目標剖析
1、知識與技能
(1)牛頓第一定理的內容;
(2)慣性是所有物體的特點。
2、過程與技巧
(1)通過對牛頓第一定理的研究,培養中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推理能力、歸納論證能力和敘述能力;
(2)通過慣性現象的解釋,培養中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實驗探究活動,養成實事求是、尊重自然規律的科學心態
三、學生的學情剖析
中學生通過上面5章的學習,早已初步具備一定的剖析推理,邏輯思維能力,結合小學知識為生長點,以教材內容為線索,利用演示實驗,引導中學生進一步研究力形成的作用療效(即物體在不受外力作用時的運動狀態)來歸納推理出牛頓第一定理。
四、教法和學法剖析
教學中以引導中學生通過實驗探究牛頓第一定理,利用演示實驗,引導啟發中學生展開討論,總結規律并得出推論,最后,班主任總結并說明牛頓第一定理是理想情況,其只是按照實驗推理的、合乎邏輯的定理。
五、教學程序剖析
(一)導出新課:
通過介紹物體的運動方式是多種多樣的.,進一步思索運動與力的關系,引出動力學,說明動力學的奠基人是牛頓,牛頓三大運動定理是動力學的核心內容,也是學好整個熱學知識的關鍵,引入牛頓第一定理的學習。
(二)新課教學:
1、創設情景:介紹早在2000多年前牛頓第一定律內容分析,古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力是維持運動的緣由”的論斷,通過“迷你實驗室——圖6-5書本的運動”的實驗來說明牛頓第一定律內容分析,當推力撤掉后,書本并不會立即停止運動,而是會繼續往前運動一段距離,導出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實驗”。
2、演示實驗:伽利略的“斜面實驗”。借助提出問題,剖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面一步一步說明當小球從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假如假想沒有磨擦,小球將上升到另一斜面的同一高度;當另一夾角逐步降低為零時,小球再也達不到原先的高度,而沿水平面持續運動下去。
3、演示“迷你實驗室——氣墊滑軌實驗”。這兒提出“如何實現完全理想的情況”而介紹氣墊滑軌的特性,并引導中學生如課本圖6-7實驗裝置設計實驗,探究滑塊的運動情況。注意提醒中學生這是一個近似實驗。
4、介紹在伽利略的基礎上,笛卡兒對伽利略觀點的補充,最后由牛頓總結出——牛頓第一運動定理,并剖析牛頓第一運動定理的內容及其是一個推理的而難以用實驗證明的論斷;說明“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誘因”,而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誘因”。
5、通過“信息窗——圖6-9太空中的航天客機”來重點引導剖析“一切物體都有保持原先的運動狀態的特點”。
6、由牛頓第一定理引入“慣性”概念,通過閱讀課文理解并歸納物體慣性的內涵。總結出:
a、慣性是一切物體固有的屬性;
b、質量是物體慣性大小的量度;
c、慣性是性質而不是力,其大小表示物體運動狀態改變的難易程度等
(三)鞏固練習:
借助多媒體教案設計有關慣性知識的應用,加大對牛頓第一定理知識的理解。
(四)作業布置:
課本課后作業1、3、4、6
(五)板書設計:
(略)
六、教學預測
本節課教學設計從新課程的具體目標要求出發,重視知識的產生過程,教學過程設計力求引導中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教學活動,從發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出發,圍繞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誘因還是改變物體運動的緣由為主題,并通過簡單的實驗,讓中學生充分思索討論,澄清錯誤認識。但在將化學學史與化學規律教學進行有機滲透,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學習在實際教學中可能由于師生互動不足達不到教學療效,在實際教學中要針對中學生的認識水平進行合理的調節。
【牛頓第一定理數學試講稿例文】相關文章:
1.牛頓第一定理試講稿
2.《牛頓第一定理》說課稿
3.化學試講稿(精選4篇)
4.超重與失重化學試講稿
5.中學數學重力試講稿
6.化學《電阻》說課稿
7.靜電現象化學試講稿
8.中學數學彈力試講稿例文(精選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