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推林老師一篇關于“牛頓第一定理”的論文。
首先,對于大多數學校教師來說,確實可以從這篇論文中學到很多教學方面的知識,實用性極強。
其次,從論文寫作的角度來看,這篇文章的思路也很清晰:
第一部分首先強調目前高中“牛頓第一定理”教學中存在的誤區及對策↓↓
里面這么大一段話,好像是在告訴大家我寫這篇文章的原因:因為目前問題太多,找到了問題的原因和相應的解決策略,所以不得不寫。
如果你在寫論文第一部分的時候想不清楚這一點,那么后面的寫法肯定是一頭霧水。
那么本文第二部分教學情況分析↓↓
牛頓第一定理的相關發展史(強烈建議對這部分歷史不熟悉的男同伴好好看看,可以收藏),中學生以前的概念,學習總結往屆學生的難點等。可見,除了對相關數學的歷史有詳細的了解,對學術形勢有充分的把握。
但是這部分就相當于過分了,它的作用是承前啟后,不是文章的主體。 正文在第三、四部分,為正文服務:
Part 3就是本文標題所說的——核心問題和課堂討論題↓↓
核心問題一:亞里士多德的“力是物體運動的原因”的觀點與牛頓第一定理是完全相反的,還是在一定條件下是一致的?
核心問題2:如何理解一個完全不受力的運動物體的勻速直線運動(比如在遠離所有天體的太空中)?
核心問題3:如何區分慣性和外力對物體運動的不同影響? 慣性大小的確切含義是什么? 指標是什么?
問題一:當一個人用力推一個還在地上的物體時,物體感覺它向上移動,當推力撤掉時,物體感覺很快就停止了。 牛頓運動定律如何解釋這一現象?亞里士多德關于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的觀點是在什么條件下成立的?
問題2:所謂理想實驗摩擦力教案流程圖,就是根據一定的事實,假設理想化的條件摩擦力教案流程圖,通過推理進行推論的過程。 伽利略理想斜面實驗的事實依據是什么? 經過什么推理? 可以得出什么推論?
問題三:從小學小貨車從斜面滑向水平面的運動,推導出物體會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做勻速運動的推論。 中學時,用理想斜面實驗推導出這個推論。 在推理的嚴密性上,兩者有何區別?
問題 4:伽利略和笛卡爾對牛頓第一定理的構造有何貢獻? 前者如何超越后者? 請想象一下,具有初速度的物理感覺如何在空間中運動? 說出你猜想的依據。
問題5: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當慢跑快要停下來的時候,我們會被一股向前的“沖動”擊中,一下子挪不開。 反思一下你在這個過程中的感悟,說說這個“沖量”和摩擦、空氣阻力的區別。
問題六:人慢跑得越快,想停下來時的“沖動”就越大,停下來的時間也就越長。 這是否意味著物體的速度越大,其慣性越大? 慣性大小的確切含義是什么? 它是由什么決定的?
不要以為這種問題很簡單。 作者能夠敏銳地捕捉到一些問題和生活情境并加以梳理,實屬不易。 雖然與牛頓第一定理相關的題目很多,而筆者只選取了這3道核心題和6道課堂題。
如果給你一個選擇,你整理一下然后閉上眼睛,你會選擇哪些? 哪個更好?
最后也給出了自己的方案(僅供參考)
需要說明的是,本文不是教學設計,沒有考慮具體中學生的具體班型,也沒有實驗論證。 以上內容僅供有需要的朋友參考,建議轉發收藏
重開:學科化學論文寫作特訓營
隨附的:
經典句子結構:
《牛頓第一定理》的教學不是練習題,也不是為中學生提供豐富的實驗現象,而是創造問題情景,激發學生的主動思維,進行深入的概念闡述,將預想的概念轉化為科學概念。
需要說明的是,本課程的教學以討論為主,但必要的實驗演示可以而且應該與討論相結合。 例如,在討論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實驗時,可以證明擺球從左邊落下,并沿著不同的路徑上升到接近另一邊落下高度的高度。 在討論慣性的大小時,可以證明不同質量的卡車在相同的力下加速不同。
蔣偉博:小學數學學業水平考試命題如何承載核心素養的檢驗——科學思維與科學探究
沉偉:練習課能提高中學生的核心數學素質嗎?
2023年第一期《物理班主任》更新啦!鄧天華:從2022年期中試卷看跨學科化學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