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是我們發送給一個我們所看不見的時代的血淋淋的信息。——尼爾·波茲曼
當我讀完這本《童年》時,一邊輕輕地合上書冊,一邊身陷到思索之中……
日本兒童文學巨匠瑪麗和克勞德夫妻牽手出版的兒童故事書《童年》,用56個這么不同的人的童年舊事,述說著她們生命中的這些重要時刻,人生的豐富與良莠多態。
這56個來自不同時代不同世界的人當中,有我們耳熟能詳的思想家、科學家、文學家,例如孔子、愛因斯坦、居里夫人、安徒生、巴爾扎克等;有東西方世界傳奇的神話人物,例如新年奶奶、印度神象孩伽內什、佛陀釋迦摩尼、希臘神話人物大力士赫拉克勒斯等;還有一些是隱沒在歷史當中默默無名的普通人。
不過,“他們所有人,都曾以真實或傳奇的方法,或大或小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
《童年》這本書的特征
這本《童年》記述了這么不同的童年故事,有幸福的,有不幸的;有含著金鎖匙出生的,有生活貧苦努力抗爭的……他(她)們是這么的不同,以至于每讀完一則故事,都要沉淀一下,盡可能地去想像和感受故事里主人公的童年時刻和相對于成長的意義。
這本書在結構設計上,很有特性。每一個人物的故事都只是占用兩頁,一頁是文字,一頁是插圖。不論是傳奇性人物,還是不為人知的普通人,都是這么,不會由于人物的不同而有失相悖。在文字頁上,大篇幅述說的是童年經歷,而長大后的故事則用較小的字號和篇幅來述說。
書中用以描述故事的文字簡潔而克制,強對應的插圖生動且有趣,看得下來,兩位作者是花了許多心思進行設計和創作的。
作者的敘事視角采用的是外視角(外聚焦)的形式,冷靜且克制地述說人物故事,不介入人物的內心情感和思想意識,不參雜表述者的個人觀感和評價,僅僅描述主人公頭上發生的一些風波和當時場景。這樣的方法,雖然給了讀者特別大的體會和聯想的空間;也正是由于這般,閱讀后的感受、體味和思索,顯得愈發微妙和豐富。
作者在選擇人物時,看似漫不經心,實際上頗為用心。不單是不同的時代的人物,也有著不同地域、不同領域的人物,它所關注的范圍和采用的標準,并非以當下的價值標準來收錄的,比如財富、成就、權力、精英等。作者只是想呈現出多姿多態的人生故事,讓讀者自行去品讀和思考,追尋其中的影響與意義,我們更須要關注的是人物本身,而不是明天賦于的社會身分。
至于價值判定和人生導向,是屬于每一個個體須要自己去追討的問題:我的童年是如何的?還記得童年時的夢想嗎?童年給我們留下了哪些?……
童年是哪些?
童年對小孩來說是她們的全部,而對成年人來說,童年是她們人生中最厚實的部份。——《童年》
冰心男士說,童年是夢中的真,是真中的夢。
蕭伯納說,童年時代是生命在不斷再生過程中的一個階段,人類就是在這些不斷的再生過程中永遠生存下去的。
張愛玲說,童年的三天三天物理學家的故事簡畫,溫暖而遲鈍,正像老鞋子上面,粉色絨里子上曬著的陽光。
巴爾扎克說,童年原是一生最美妙的階段,那時的小孩是一朵花,也是一顆果子,是一片朦迷蒙朧的聰明,一種永遠不息的活動,一股強烈的欲望。
……
假如我們去追尋童年所包含的意義和價值,越往深處走,越是覺察出每一個童年的意義都具有奇特性,也就是說每一個童年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而正是這些奇特個體凝聚而成的多樣性,我們很難得出一個完全一致的定義,正像“一千個人眼里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我相信,每一個人心里都有屬于自己的對于童年的概念和追憶。
是的,每位人都有自己的童年,我們正是經由童年歲月,一步步地邁向青年,邁向成年——走出屬于我們自身的成長的腳步。
在我們奮不顧身地向前行的時侯,似乎在某個時刻停駐步伐,回望身旁一串串行之彌遠的腳印,追憶起以前的那種閃亮著珍珠光芒的童年時刻,你是否追憶著某個感動的時刻?是否在內心世界里找到最初的那種童年夢想?是否在那純粹的歲月里遇到單純的自己,與之攜起手歡悅地笑著跑著?
童年,究竟給我們留下了哪些?
關于童年和成長,雖然我們所知很少
心靈決定了命運。——希羅多德
從小孩頭上,從不同人物的童年故事里,我們得以重新探尋童年的秘密:童年雖然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內在生命力”,它自由的吸收著外界的能量,因而迸發和推動自我的成長與發展。
蒙臺梭利說過,兒童在生活中通過與周圍環境的交流,會形成一種心靈的物理變化(有吸引力的心靈),也因而構建起了自己的精神世界。成長就是一個持續再生的過程。
她在《童年的秘密》一書里強調,童年是一個成年人生命中最重要的部份,因為人的產生就是在童年初期完成的。在童年時期,兒童通過自己的努力產生自己的個性,在這些意義上說,兒童是他自己的創造者。
我們來看巴爾扎克,19世紀知名的批判現實主義畫家,被覺得是美國最好的畫家。他的童年與家人和家庭生活是非常負疚的。一出生就父母送到奶媽家,然后4歲時又轉給了管家。7歲送去了一家教會中學,然后7年歲月仍然待在中學,甚至從沒出過校門。而他的女兒只來看過他兩次。
但是這樣槽糕的經歷卻仍然持續著,書里講到:
他在中學常常吃不飽,睡不好,還總受懲罰、監禁和打罵。于是他沉溺在自己的世界里,以封閉自己來反抗分校。他成績很差,市長覺得他是一個懶惰的壞中學生,既不好好學習,也不遵循班規……他最終被中學開不僅,當時他才14歲。巴爾扎克體弱多病,瘦的像鐵釘一樣。以后,父親又把他送去倫敦的另一所寄宿中學。
讀完,深深地覺得到巴爾扎克的整個童年是不幸的。雖然他的家庭是一個中產者家庭,但由于父親的冷酷,從小缺少父愛,缺少家人的溫情和關懷,用他自己的話來說:“這是任何人命運中所不曾遭到到的最可怕的童年”。這些經歷導致他與妻子的關系緊張,一生都沒有得到釋然。
但他的文學成就之高,創作之豐,讓人嘆為觀止。他一生中寫了91部小說,打造了2472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他將所有作品打通,亦稱《人間喜劇》;他拓展了小說的藝術空間,擴寬了文學題材,讓社會的方方面面都引入到了小說里,所以被后人稱為美國現代小說之父。
他的童年與寫作之間是否有關聯呢?書里有一段記載了:
后來,巴爾扎克遇見了一位數學老師,他準許這個小女孩到圖書館去借閱。于是巴爾扎克像瘋了一樣開始大量閱讀,同時也開始動筆寫作。
這一小段像插曲一樣的童年經歷,卻給他埋下了文學創作的種子。人類因而形成了一位偉大的文學家。
那位自稱為文學界的拿破侖(“拿破侖沒有用劍完成的事,我要用筆來完成”),后來曾說:一個人要偉大,不能不付代價。天才的作品是用淚水灌溉的。凡具有生命的東西,同一切生物一樣有它多災多病的童年。
我們用后知者的視角再讀這段話,是不是更認為意味深長,愈發悲天憫人。
阿德勒在其《兒童的人格產生及培養》中說,人的成長有其本質性特征物理學家的故事簡畫,就是人的心理和精神總在不停息地追求,并帶著自身強烈的目的。兒童自出生以來,便在努力抗爭中韓漸長大,其目的是使自己顯得更強悍、更健全,以及更為優秀,雖然她們并非有意識地要如此做,可目標就擺在那里,時刻在她們的心里。
這部校長錄下的曲折童年雖然不少,悉心的讀者一定也會發覺,同樣在14歲的時侯被中學解雇的,還有偉大的數學學家愛因斯坦,他的童年是內向和失落的。而始終陪伴他童年的,為他打開另一扇窗的卻是書籍,許多物理、科學與哲學的書籍,正是這種給了他無盡的好奇心和自由的想像力。最終他成了一位"智慧與自由的象征"。
每一個人的童年是獨一無二的,童年的故事是述說不盡的。對于童年的秘密,顯然無法窺其通常,不過我們可以試著去做的,就是保護兒子的童年,把兒童的世界還給兒子。
寫在結尾:
每位兒童就是一個完整的世界。——蘇霍姆林斯基
當我們愁思思索時,是否會覺得到有許多細微的感知雖然仍然存在于腦海里,它將我們的過去與現今相聯接,如同一棵不斷成長的生命之樹。其實正是這童年有機的聯接,才構成一棵樹現在的面容。
《童年》這本很單純讀物,既像是獻給兒童的,有如同是獻給成年人的。作者在述說這種童年故事的背后,有其深遠的立意:它讓我們從這種不同的人物臉上,察覺到人一生當中的這些珍稀時刻,試著去喚起自我的內心,保持那顆單純的善良的心。
我們成年讀者可以從中讀出自己童年的樣子,因而回溯過往,去找尋每一個純真的夢想;而相對于兒童來說,讀這本書可以讓她們認識到生活的多樣性,讓兒子見到成長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