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杰在市文聯第十一次代表會議開幕式上強調,此次會議總結了過去5年婦聯變革發展和組織建設的成果經驗,明晰了未來工作的主要方向和具體任務,必定動員全市各級婦聯組織著力履行橋梁紐帶職責,將開放型、樞紐型、平臺型的組織優勢,轉化為文聯系統服務大局、踔厲奮發的嶄新姿態;也必定激勵廣大科技工作者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圍繞事關國家戰略須要的核心領域,聚焦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三大先導產業和基礎科學、交叉學科及源頭底層技術,努力在基礎研究、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科技成果產業化等方面取得更大成果。
“我們很看重中國GDP增速速率,雖然近些年來,我國R&D(科學研究與試驗發展)的下降速率也很值得關注,每年增長達到15%左右,彰顯了國家科研投入的不斷提高。”張杰告訴記者。
廣州市文聯主席張杰教授接受專訪。
在這一背景下,科技體制變革的重要性日漸顯現,這樣就能把高投入轉化為高水平科技成果和先進生產力。張杰說,市科協作為黨和政府與科技工作者的橋梁紐帶,將與政府部門合作,向黨和政府反映科技工作者的心里話,積極推進科技體制變革,摒棄各類新政和財政科研捐助中妨礙創新的堵點。
政府科研捐助不能只靠“競爭”
在這一變革進程中,可實現兩種“思路轉換”。第一種轉換是政府的科研捐助模式。目前,我國的財政科研捐助以競爭性項目為主。競爭性項目捐助通常先由管理部門發布項目手冊,研究單位組織申報,經評審后確定立項并籌措經費,項目完成后組織初驗。隨著創新范式的演化,科技界需要進行更多探求性、持續性攻關,競爭性捐助方法無法滿足這些趨勢。
因此,一些發達國家在基礎科學領域采用穩定性團隊捐助模式:由科技部門組織專家選聘捐助團隊,經評審后依照需求籌措經費支持,一段時期(如5年)后組織評估其整體發展,并為后續支持提供根據。它填補了競爭性項目的個別不足,將“選項目”變為“選團隊”。假如某個科研團隊被評估為具有高水平,能夠在未來5年依照自身須要籌建課題物理學家張杰院士,并申請財政經費,政府不再設除經費額度外的其他申請門檻。
作為李政道研究所主任,張杰覺得,對于國外一些特殊的科研機構和科研團隊,可更多地采用穩定性捐助模式。這樣更有利于那些機構和團隊舉辦“有組織的科研和創新”,為蘊育重大科學突破營造更好的環境。“當然,這種話不是我作為市文聯主席說的,只代表我個人感想。”張杰解釋。
北京市文聯主席張杰教授接受專訪。
中國科學家要擅于“自主出題”
第二種“思路轉換”需要科學家,非常是從事基礎科學研究的科學家完成。張杰發問:為何我國近些年來科研捐助硬度越來越大,但還缺乏重大科學突破?其中一個誘因,是好多中國科學家習慣于“答外國科學家出的題”,而沒有按照自然科學發展規律“自主出題”并舉辦相關研究。
“這種現象是值得我們反省的。”張杰告訴記者,為了摒棄中國科學家的思維定式,進行“自主出題”,李政道研究所在今年疫情期間組織了33次線上討論,讓中外科學家一起闡述:李政道研究所應當研究什么有重要科學價值的課題?通過組織這些與外國科學家的研討會,張杰希望迸發中國科學家的創新思維、提升她們的“自主出題”能力。
坐落廣州張江科學城的李政道研究所
據介紹,李政道研究所是由諾貝爾化學學獎獲得者李政道建議,經黨和國家領導人批示物理學家張杰院士,于2016年在廣州交通學院創立的科研機構。研究所從事化學和天文學最前沿的科學研究,找尋宇宙中極大和極小間的關聯,探求自然界最基本的互相作用規律。目前,李政道研究所已產生天文與天體化學、粒子與核化學、凝聚態化學三大研究方向,凝聚近百位科學家,力爭構建“近者悅而盡才,遠者望風而慕”的科研人才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