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東省新階段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指導意見普通中學數學教學依據的是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教機[2001]17號)、《普通中學課程方案(實驗)》(交機[2003]6號)和《關于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進一步推進識字教育的意見》(交機[2010]2號)》和《廣東省中學教育改革》 《國家課程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粵發[2010]15號),在總結前階段課程改革試點工作的基礎上,結合我省課程改革發展實際,提出遼寧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新階段中學數學教學指導意見 一、指導思想 普通中學數學新課程教學實驗過程堅持以中學生為中心,提高中學生科學素質、促進每一位中學生健康成長的根本目的。 嚴格執行課程計劃,不減少課時和增加難度,減少理論工作量,減少操作、開放和研究工作量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教學指導意見,減少考試次數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教學指導意見,培養中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愛好; 提倡啟發式、探究式的方法,幫助中學生學會學習,減輕中學生繁重的課業負擔,注重學與思的結合,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堅持教育教學與生產勞動、社會實踐相結合; 重視因材施教,關注中學生的不同特點和性格差異,開發每個中學生的優越潛力; 不斷更新班主任教育理念,提高班主任業務素質,改進教學方法,改進班主任教學行為,促進班主任專業發展; 關注數學與技術、社會的緊密聯系和相互影響,重點關注數學在能源技術、環境技術和生態技術中的應用,推動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三維目標的實現,情感的心態和價值觀,凸顯化學的基本特征。

本指南是中學數學教學組織、教學管理、教學評價和評價的依據。 2.教學實施 (一)教學內容 中學數學課程由12個模塊組成,其中數學1和化學2為公共選修模塊,每個模塊占2學分,其余為必修模塊。 必修模塊分為三個系列:必修系列1、選修系列2、選修系列3。 2 首先,中學生完成公共選修模塊化學1和化學2后,必須從必修1-1、選修2- 1 和必修 3-1 選擇****1 個模塊并完成剩余的 2 個選修學分。 二、中學生完成選修學分的學習后,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興趣、能力發展傾向和中學條件,選擇以下三個項目之一進行必修學習。 方案一:傾向人文社會科學發展的中學生,完成選修學分后,需要擴大知識面,進一步了解化學對人類文明的影響。 他們可以選擇****必修 1-2 個模塊。 方案二:傾向職業教育發展的中學生,修完選修學分后,選擇選修必修2-2、選修2-3、“物理實驗專題”8至10個專題和6至10個“體能專題訓練》8個專題。 選項3:有理工科發展傾向的中學生,修完選修學分后,選擇修讀****必修3-2、選修3-3、選修3-4、選修3-5、《體育》實驗專題》4~6個專題1個,《物理特訓》專題2~3個。
第三,普通中學要創造條件開設豐富多彩的必修課程,為中學生提供更多選擇,促進中學生全面、個性發展。 鼓勵有條件的普通中學根據需要適當減少職業教育教學內容。 (二)教學安排 1、根據當地中學生的興趣、潛力和發展需要,以及當地社會、經濟、科技、文化發展的需要,結合中學生的條件,設置每學年的模塊。學校。 選擇以下兩個計劃之一。 方案一:(1)第一學年第一學期開設該模塊的必修課程。 化學1是根據當地中學生的興趣、潛力、發展需要以及當地社會、經濟、科技、文化發展的需要而設置的。 為中學生設置2-4個“物理實驗課題”和2-4個“物理專題訓練”。 下一學期 化學 2(2) 第二年和第三年 第二年和第三年 第二年 第三年 入門模塊 ⅠⅡⅢⅣⅠⅡⅢⅣ 必修 1-1 人文方向必修 1-2 職業教育方向必修 2-1 必修 2-2 必修 2- 33 理工科方向 必修3-1 必修3-2 必修3-5 必修3-3 或必修3-4 根據當地中學生的興趣、潛力和發展需要,設置不同層次的必修課程4-6《物理實驗專題》和4-6《物理專題訓練》是中學生必修課。 方案二:對普通中學數學模塊的開設模式提出以下要求:(1)中學數學每個模塊一般為36學時(2學分),選修化學總學時為108學時( 6學分). 學年學期 人文方向 職業教育方向 理科方向 1 理科方向 2 第一學年學習期 I 物理 1 主題 II 第二學期 III 物理 2 IV 第二學年學習期 I 選修 1-1 必修 2 -1 必修 3-1 科目; 話題; 主題 10. 磁場; 主題 11. 電磁感應 主題 12. 交流電壓; 主題 13. 傳感 主題 14. 電磁振蕩和波 主題 15. 分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