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學教科書的變化也是力學史的一部分[1]。 本文打算考察一本歷史力學教科書[2],其作者是Lord 和Tait。 今年也是該書主要作者洛德逝世100周年。 就本書的題材而言,與現在的理論力學教材比較接近。 當然,內容和呈現方式也發生了很大變化。
洛德和泰特于1867年發表了《物理學》,對當時的后世物理學家產生了重要影響。 因此,該書被列為1920年之前力學史上最重要的100篇文獻之一[3]。 隨后,他們主要利用書中數學較少的內容碰撞的動量矩定理,編寫了教科書《The of》,于1872年出版,供??粕褂谩?本文介紹了本書的作者和內容碰撞的動量矩定理,并分析了本書的特點。
2關于作者
(1824-1907)英國物理學家。 1845年獲得劍橋大學文學學士學位后,在巴??黎物理學家、化學家亨利的實驗室工作,一年內發表了12篇科學論文。 1846年至1899年,他擔任該大學自然哲學教授。 建立了英國第一個物理實驗室。 1866年,他因主持第一條跨大西洋電纜而被女王授予爵士爵位。 1890年至1895年,他擔任英國皇家學會主席。 1892年受封爵,故又稱勛爵。 他一生發表論文600多篇,擁有數十項專利。
彼得·泰特(Peter Tait,1831-1901)是一位英國物理學家和數學家。 自1852年以來,他一直擔任劍橋學院的研究員和講師,并于1854年擔任劍橋大學女王學院的數學教授。從1860年起,他成為該大學的自然哲學教授。 他的學術工作包括氧氣和其他氣體的放電效應、四元數、熱電和熱對流。 除了合著專著和教科書外,他還撰寫了《(1867)》、《The》(1867 with )、《to》(1873) 和 (1878 with )
3 簡介
本書分為預備知識和抽象動態兩部分。
預備知識分為4章。 主要空間是前兩章,運動學和動力學。 運動學中,針對點的曲線運動引入了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并分析了勻加速運動; 還介紹了角速度和角加速度的概念,但不使用剛體模型,而是使用連接動點和定點的直線方法; 用幾何方法討論了簡諧振動及其疊加; 具體討論了擺線等各種動點軌跡; 最后通過實例解釋了自由度和約束的概念。 動力學開始討論質量、動量、動量變化、動能、動能變化、慣性、力、測量和單位制等基本概念; 定義了力的分量,用幾何方法推導了質心公式,引入了重心的概念,并建立了引入慣性矩的概念; 引入了扭矩和力偶的概念; 簡要提到了虛速度和虛功率(作者稱之為虛矩),但認為它們是牛頓理論的次等替代品( ); 定義了功和勢能的概念;然后他詳細闡述了牛頓三定律,作者稱之為公理,并附有拉丁文文本。 特別是,作者對牛頓第三定律進行了解釋,推導出D'原理; 然后根據牛頓第二定律和第三定律推導出質心。 運動定理、動量定理、動量矩定理等; 還詳細建立了功能原理,包括推導虛擬工作定律; 綜合運用動量定理、動量矩定理和能量關系來解決碰撞碰撞問題; 從能量的角度來闡述。 作用量可變的原理; 最后,更詳細地討論了穩定性和振動問題。 第三章實驗很短。 除了一些哲學討論之外,它解釋了錯誤的處理。 第 4 章“測量和儀器”較短,涉及時間和空間單位以及特定的測量儀器。
第二部分由三章組成。 第五章是一個非常簡短的介紹,討論剛體和不可壓縮流體模型及其局限性,并描述了分析力學問題的建模方法。 第六章是粒子靜力學并討論吸引力。 力系統平衡的條件是力多邊形閉合; 然后詳細討論了各種情況下平面力合成和分解的幾何方法; 然后利用投影法研究力的合成與分解; 然后利用空間坐標來處理空間力的合成與分解。 ;最后,從力合成的角度計算不同幾何形狀的吸引力。 第7章是固體和流體的靜力學。 首先利用幾何方法計算兩個平面上平行力的結果,然后推廣到多個空間的情況; 然后定義了力偶并證明了力偶的性質; 討論了力系統的簡化; 闡述了硬化公理,并使用它進行了許多分析。 特定剛體系統的平衡; 從懸鏈線出發討論變形體的平衡,詳細分析彈性線的平衡,包括彎曲和扭轉,并進行類比; 討論了非靜定問題的處理; 分析了正六面體的微觀結構,推導了單元的受力特性,且剪應力相等; 解釋了格林觀點需要21個彈性常數,引入均勻性和各向同性并解釋了相應的彈性常數個數,最后定義了彈性模量; 詳細闡述了圣棱鏡扭轉問題的解決方法; 固體平衡問題已經討論完畢,梁的彎曲已經結束; 對流體問題的討論從理想流體的定義開始; 然后分析流體的壓力,計算不同幾何形狀的壓力合力和主力矩; 討論分析了漂浮物體的平衡性和穩定性; 還分析了勻速旋轉的均勻不可壓縮流體的平衡性和穩定性。
4幾個特點
本書的突出特點是強調物理概念的清晰度,同時盡可能使用簡單的數學工具。 主要內容用代數、幾何和三角方法進行講解。 直到流體壓力部分的最后部分才使用多重積分。 作者這樣做不僅是出于教學目的,而且認為證明方法的簡化不僅表明對學科的理解更加深入,也是進一步發展的最可信保證。
這本書以通俗的方式列出了當時相對較新的研究成果,包括作者的工作。 例如,作者在動力學部分簡要介紹了他的工作,并在變形固體和流體平衡部分多處引用了他的工作。
與現代教學內容相比,靜力學部分沒有本質區別。 畢竟,靜力學理論體系的建立是在1803年《靜力學原理》出版之后才基本完成的[1]。 動力學的基本原理也有現代的雛形,因為1788年《分析力學》出版后,特別是1834年他的方程組發表后,經典動力學的理論體系也完成了。 運動學主要只包括當前點的運動部分。 總體來說,關于剛體和剛體系統的內容很少,這顯然與工程技術發展的需要有關。
值得一提的是,該書的作者實際上認為()是誤用,應該叫()。 按照牛頓的初衷,力學是關于機器及其制造的藝術(the of, and the art of those)的科學。 現在所說的動力學就是(),北美的工程力學教科書中仍然使用動力學的用法。 其中教材中,動力學包括運動學和動力學兩部分,它們與靜力學一起構成了工程力學。
參考
[1]吳繼科. 力學史。 重慶出版社,2002年
[2]吳繼科. 1920年以前力學發展史上的100篇重要文獻. 力學與實踐, 2006, 28(6): 85-91
[3]W. ,PG泰特。 的 . 紐約: , 2002
發表于《力學方法論與現代科學技術——第三屆全國力學歷史與方法論研討會論文集(蘭州,2007年7月4-6日)》(鄭曉靜、周友和、王勝哲主編,蘭州大學出版社) ,2007):313-316
轉載本文請聯系原作者獲得授權,并注明本文來自陳立群科學網博客。
鏈接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