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頓第一定理(基礎)
【學習目標】
1、知道牛頓第一定理的內容;
2、理解慣性是物質的一種屬性,會解釋常見的慣性現象。
【要點梳理】
要點一、牛頓第一定理
一切物體在沒有遭到力的作用時,總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這就是牛頓第一定理。
要點闡釋:
對定理的理解:
1、“一切”說明該定理對于所有物體都適用,不是特殊現象。
2、“沒有遭到力的作用”是定理創立的條件。“沒有遭到力的作用”有兩層涵義:一是該物體確定沒有遭到任何力的作用,這是一種理想化的情況(實際上,不受任何力的作用的物體是不存在的);二是該物體所受合力為零,它的作用療效可以等效為不受任何力的作用時的作用療效。
3、“或”指兩種狀態必居其三,不能同時存在,也就是說物體在不受力的作用時,原先靜止的物體仍保持靜止狀態,原先運動的物體仍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4)牛頓第一定理的內涵:物體在不受力的情況下仍然可以保持原有的運動狀態,說明力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緣由,而是使物體運動狀態發生改變的誘因。或則說:物體的運動不須要力來維持,要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必須對物體施加力的作用。
5、牛頓第一定理不能用實驗直接驗證,而是在實驗的基礎上通過剖析、概括、推理總結下來的。
6、牛頓第一定理是關于力與運動關系的規律,它反映了物體在不受力(或受合力為零)時的運動規律,在不受任何力時,物體要保持原有的運動狀態不變。
要點二、慣性
物體保持運動狀態不變的性質,叫慣性。
要點展現:
對慣性的理解。
1、一切物體都有慣性,一切物體是指無論是二氧化碳、液體、還是固體;無論是靜止還是運動;無論受力還是不受力都具有慣性。慣性是物體本身的一種屬性。
2、慣性指物體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不變的性質。即靜止的物體總要保持靜止狀態,運動的物體總要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3、慣性是物體的屬性,不是力。因而在談到慣性時,只能說“物體具有慣性”,或“由于慣性”,而不能說“受到慣性作用”或“慣性力”等。慣性只有大小,慣性的大小僅取決于物體的質量,質量大,慣性也大。
【典型例題】
類型一、牛頓第一定理
1、(2011?蘇州)人類對“運動和力的關系”的認識就經歷了一個坎坷漫長的探求過程。
(1)古埃及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覺得:。這一依據生活經驗和事物假象得出的錯誤觀點被人們承襲了近2000年。
(2)十七世紀,伽利略通過理想斜面實驗,正確地闡明了“運動和力的關
系”。如圖所示,伽利略的斜面實驗有如下步驟:
①減小第二個斜面的夾角,小球在這個斜面上依然要達到原先的高度。
②兩個對接的斜面,讓小球沿一個斜面從靜止滾下,小球將滾上另一個斜面。
③如果沒有磨擦,小球將上升到原先釋放時的高度。
④繼續降低第二個斜面的夾角,最后使它成水平面,小球將沿水平面以恒定速率持續運動下去。
上述步驟中,有的屬于可靠事實,有的則是科學結論。將這種事實和結論進行分類排序,以下正確的是A.事實②→事實①→推論③→推論④
B.事實②→推論①→推論③→推論④
C.事實②→推論①→推論④→推論③
D.事實②→推論③→推論①→推論④
(3)伽利略得出:運動物體若果不收其它物體的作用,將會。伽利略由此開創了實驗和推理相結合的科學研究方式。
【答案】(1)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誘因;
(2)D;
(3)永遠勻速運動下去。
【解析】:(1)關于力和運動的關系,亞里士多德的觀點是錯誤的,他說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緣由,按照化學學歷史事實回答第一空。
(2)這是根據思維程序排序的問題,伽利略的觀點是在實驗事實的基礎上,經過推理概括得出推論,第一步是實驗事實,即②;小球滾到左邊斜面的高度與小球自由放手的位置接近,磨擦越小越接近,得出推理,倘若無磨擦,小球上升的高度與自由放手位置相同,即第二步是③;繼續推理,在無磨擦的情況下假如改變兩側斜面的傾斜程度,減少傾解,仍能使小球上升的高度與自由放手的位置相同,即第三步是①;繼續大膽推理,在無磨擦的情況下,兩側斜面繼續減少夾角為0,即水平,則小球永遠運動,即第四步是④。根據這樣的思維程序排列次序。
(3)這是實驗基礎上,再推理得出的推論,實驗未能直接驗證,運動物體不受力將永遠勻速運動下去。【總結升華】關于力和運動的關系牛頓第一定律需不需要力來維持,歷史上有兩種對立的觀點:亞里士多德覺得,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誘因;伽利略等人覺得,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誘因。現今人們普遍覺得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緣由的觀點是正確的,這一觀點難以經過實驗直接否認,而是在大量實驗事實的基礎上,經過推理概括得出的。
2、(2011?杭州)在太空中飛行的宇宙飛船,假如它遭到的一切外力消失,這么宇宙飛船將()
A.立刻靜止B.減速飛行C.加速飛行D.勻速飛行
【答案】D
【解析】在一切外力消失前,宇宙飛船是運動的,當一切外力消失后,就再也沒有才能改變飛船運動狀態的力,所以飛船不會停出來,不會減速飛行也不會加速飛行,飛船只能按原先的運動速率永遠的勻速飛行下去。
【總結升華】解答本題可依據牛頓第一定理來剖析,牛頓第一定理告訴我們:一切物體在不受外力作用時,總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直至有外力改變它為止。
舉一反三:
【變式】小冬用繩子拴著一鐵塊牛頓第一定律需不需要力來維持,使鐵塊繞手做圓周運動,假若鐵塊遭到的力忽然全部消失,鐵塊將()
A.立刻停止運動B.做勻速直線運動
C.繼續做圓周運動D.速率越來越慢直至停止運動
【答案】B
類型二、慣性
3、關于物體的慣性,下述說法正確的是()
A.賽車能很快停出來,說明車沒有慣性
B.跳高運動員起跳前助跑,是為了獲得慣性
C.籃球射入球門時才具有慣性
D.百米運動員抵達終點時不能立刻停出來,是由于運動員具有慣性
【答案】D
【解析】該題考察對慣性的理解。慣性是物質的一種屬性,一切物體在任何情況下都有慣性。無論物體運動還是靜止。故AC錯。慣性不是力,它只有大小沒有方向,因而物體“獲得慣性”、“受到慣力作用”等說法都是錯誤的,故B錯。
【總結升華】①慣性是一切物體都具有的,無論是二氧化碳、液體、固體都有慣性。
②物體在任何情況下都有慣性,無論運動、靜止、受力或不受力都有慣性。
③慣性的大小只有質量有關,與速率無關。
舉一反三:
【變式】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慣性是物體的一種屬性
B.物體只有靜止時才有慣性
C.物體只有遭到力的作用時才具有慣性
D.物體只有運動時才有慣性
【答案】A
4、下列用于避免因慣性導致車禍的交通規則是
A.橋梁設有限重標志
B.汽車靠左行駛
C.禁止超速超員
D.紅燈停、綠燈行
E.請保持車距
F.小車輛駕駛員開車時,系好安全帶
【答案】C、E、F
【解析】本題考察慣性知識在交通規則中的應用。橋梁設有限重標志牌,是為了避免汽車過重壓壞橋面故A不選。禁止汽車超速越載,是由于物體的慣性大小與物體的質量有關,質量越大的物體,慣性越大,汽車不易停止,易發生交通車禍。保持車距是由于車有慣性,制動后不能立刻停止。行車系好安全帶是由于緊急制動時,駕駛員因為慣性會繼續往前運動,易碰撞車身而發生車禍。
【總結升華】慣性知識的應用一是借助慣性做事情,二是避免因慣性帶來的害處。注意加以分辨。舉一反三:
【變式1】以下現象借助慣性知識的是:
A.洗衣機將衣物甩干
B.奔跑時被腳下的石頭砸傷
C.打網球時擊球入籃筐
D.上車后,請扶好把手
【答案】A、C
【變式2】坐在公共車輛里的人,身體猛然向前傾,這可能是因為車輛
A忽然減速前進B忽然加速前進
C往前行駛時忽然制動D忽然啟動前進
【答案】AC
5、(2011?承德)去年5月1日起,我國開始推行“醉駕人刑”。如圖是一名正在接受檢測的駕駛員,他除了沒有系安全帶,但是警察還嗅到一股酸味,經儀器測量,屬酒后開車,警察當正式其扣押。請用數學知識解釋:為何急煞車時,不系安全帶會發生危險?
【答案與解析】:一切物體都具有慣性,急煞車時車輛停止(減速)運動,而駕駛員因為慣性還要保持原先的運動狀態,所以不系安全帶會發生危險。
【總結升華】本題結合法律知識考查化學知識,彰顯了數學和生活等方面的聯系,平常要多觀察,多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