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中學生不喜歡數學。 由于化學難,數學的學習讓中學生感到不適應。 而且也有可能真的想學好化學。 這次小編整理了中學數學中串聯電路和并聯電路的知識點,供大家閱讀參考。
高中數學串聯電路和并聯電路知識點
1、串聯電路:
串聯電路是將電路元件逐一連接而成的。
特征:
①電流只有一條路; ②家電設備之間相互作用,其中一臺家電設備因斷路停止工作,其他家電設備無法工作; ③只需一個開關即可控制整個電路。
串聯電路的特性:
1.串聯電路中的電流各處相等。
I=I1=I22,串聯電路中的總內阻等于各內阻之和。
R=R1+R23,串聯電路中的總電流等于各內阻兩端電流之和。 U=U1+U24,串聯電路中各內阻兩端電流之比等于內阻之比。
U/R=U1/R1=U2/R25,串聯電路中各內阻的功率比等于內阻之比。 P/R=P1/R1=P2/R2
電壓在分支之前和合并之后所經過的路徑稱為分支;
特征:
①電流有兩條或多條路徑,分為支路和支路; ② 家用電器互不影響。 當一條支路開放時,其他大道仍可作為通道; ③ 主路開關可控制整個電路,各路開關控制各路的家用電器。
1. 將電路中的器件并聯在電路中的兩點之間。
即,多個兩端電路器件跨一對節點連接的連接形式。 這樣連接起來的整體稱為并聯組合。 其特點是:①組合中的器件電流相同; ②流入組合端的電壓等于流過多個器件的電壓之和; ③當線性時不變內阻裝置并聯時,并聯組合相當于一個內阻,該裝置的濁度等于各并聯內阻的濁度之和,稱為該裝置的等效濁度。并聯組合物理串聯和并聯知識點,其倒數稱為等效內阻; ④ 將幾個初始條件為零的線性時不變電容器裝置并聯,此時的等效電容為; ⑤ 多個零初始條件的線性時不變電感器件并聯的等效電容為; ⑥ 正弦穩態下,多個復數導納For并聯組合的等效導納,其中Yk為并聯組合中的第k個導納。
并聯電路
內阻估算公式為1/R=1/R1+1/R2+1/R3+……
(R1、R2、R3...表示各通道內阻); 如果只有兩個內阻并聯,則有一個估算公式:R=R1XR2/R1+R2(此公式只能用于兩個內阻并聯,更多內阻只能使用前面的公式)。
2、串聯與并聯的區別:如果電路中的器件按順序一一連接,則該電路為串聯電路。 如果器件并聯在電路的兩點之間,則為“頭接尾接”。 那么該電路就是并聯電路。
3、并聯電路中,除各路兩端電流相等外,內阻與其他化學量成正比(同時),R1:R2=I2:I1=P2:P1=W2: W1=Q2:Q1
除內阻和電流外,其他化學量都成反比I1:I2=P1:P2=W1:W2=Q1:Q2。
4、無論是電源還是內阻,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串聯時物理串聯和并聯知識點,各個串聯單元的電壓相等,電流成倍增加; 并聯時,各并聯單元的電流相等,電壓成倍增加。 并聯的特點是頭引尾接。
串并聯電路中的電壓關系:
串聯電路中各處電壓相等:I=I1=I2=I3=...In
并聯電路中的總電壓等于每個通道中的電流之和:I=I1+I2+I3+...In
2、串聯、并聯電流關系:
串聯電路中的總電流等于電路各部分電流之和:U=U1+U2+U3+...Un
并聯電路中各通道兩端電流相等:U=U1=U2=U3=...Un
3、串聯電路和并聯電路的等效內阻:
串聯電路中的總內阻等于電路各部分內阻之和:R=R1+R2+R3+…Rn
如何快速提高化學成績
1.閱讀教材和參考書。 一定要耐心地反復仔細閱讀,了解基礎知識。 這一步是最關鍵的一步,是前面所有工作的基礎,所以絕對不能馬虎。
2.自己推導公式。 通常書上也會包括推導過程。 推理完成后,和書上對比一下,看看哪種方法更容易。 如果沒有推論或者推論錯誤,則有兩種情況。 一是相關知識沒有掌握,二是已經學過的一些知識沒有掌握好。 學習造成限制。
3. 清除絆腳石。 科學知識的連續性很強,上述漏洞很可能影響全局。 這時,概念、法律不清等問題就必須及時解決。
4、收集規律、規律、公式等,不管準備是否充分,這條生命線都要單獨整理一下,加深印象。 這種知識是高樓拔地而起不可或缺的基礎。
5. 嘗試練習。 預習完后,要做一些練習,鞏固所學知識,同時培養問題意識,比如書末附的習題。 并不強制要求一定要正確,但需要適度練習。
6.定期審查。 根據記憶規律,學習兩七天后就可以復習、做練習了。 真正理解你所學到的東西。 這一步看似沒有必要,所以很容易被忽視。
如何培養數學思維能力
1、通過演示實驗培養中學生的研究思維能力
教育心理學家普遍認為,化學演示實驗可以為中學生提供感性知識材料,并在此基礎上引導中學生探索新的知識和技能。 中學生在觀察的同時,會自覺地跟著班主任的示范,積極思考。 它是培養中學生研究性思維的重要起點。 因此,化學班主任應善于運用或積極開發,從化學演示實驗的現象中獲取有價值的感性材料,引導中學生進行思考。 通過科學的表述、嚴謹的分析和討論,產生化學概念,并進一步推理和延伸,進而實現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質的飛躍。
中學生的思維活動是在他們感到解決問題的緊迫性時開始的。 為此,在化學演示實驗教學中,應充分發揮實驗的作用,實驗內容和所學知識要具體、有條理。 它具有引導和啟發的作用,激發中學生強烈的求知欲,使中學生始終處于有效、積極的思維狀態。 通過設置疑難問題場景,調動中學生動手動腦的積極性,提高學習興趣,同時培養他們的獨立研究思維能力。
2、分析相似和容易混淆的概念,培養中學生的比較和區分能力
人們認識事物是從事物的感性出發,進一步辨別事物的本質特征,找出差異,這就需要辨別力。 數學概念是從化學現象和化學過程中形象化事物的本質特征,是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 引導中學生分析比較,找出事物的本質特征,并能產生數學概念。 為此,在氣數學概念的過程中,比較識別的方法是必不可少的。
3、培養中學生數學直觀思維能力
在教學中,應鼓勵中學生大膽思考,養成善于提問、表達意見、思考、記憶的好習慣。 通過組織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如小實驗、小發明、小制作、體能游戲、參觀鞋廠和實驗室等,中學生可以積累豐富的生活經驗和感性知識,提高直觀思維能力。
大多數中學生都有學習數學的經歷:一聽就懂,一做就錯。 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對知識本身的理解;二是對知識本身的理解。 二是思維方式。 中學生常常要么盲目碰觸,要么搞亂公式。 指導中學生總結正確的解題思路是培養思維能力的重要方面。 解答數學問題是具體思維、形象思維和直覺思維結合起來共同作用的過程。 對于簡單的問題,主要是找出相應題目的數學規律; 對于困難的數學問題,涉及的化學過程往往比較復雜,題目中給出的條件很多,可能會用到幾個數學定律。 未知量和已知量之間的關系是復雜而隱蔽的,不容易看出。 因此,解決這類問題的關鍵是認識化學圖景,確定解決問題的途徑,找到適合問題的數學定律,將求的量與已知量聯系起來,對數學問題進行轉化陷入身體問題。 同時,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要克服固定思維的影響。 解決問題的思維和技巧應該來源于對這個規律和規律本身的分析,這是生成解決問題的基本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