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分子熱運動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是對教學體系進行系統規劃的過程。 教學系統本身就是為了方便學習而進行的資源和程序的安排。 如果任何組織的目的是培養人的能力,則可以將其納入教育系統。 以下是九年級分子熱運動的教學設計,請參考。
九年級分子熱運動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教材從分子的構成開始,首先解釋分子在隨機運動,然后提到擴散現象,并解釋分子的熱運動,表明分子之間存在相互斥力。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
(1)知道物質是由分子組成的分子熱運動是什么,所有物質的分子都在不斷地隨機運動。
(2)能夠識別擴散現象并從分子熱運動的角度解釋擴散現象。
(3)了解分子熱運動速度與濕度的關系
(4)知道分子之間存在著相互排斥、吸引力和相互作用。
2、流程與技巧
(1)通過論證實驗表明,所有物質的分子都在不斷地做著不規則的運動。
(2)通過演示實驗,中學生可以猜測物體的溫度越高,熱運動越劇烈。
(3)通過演示實驗和與彈簧彈力的類比,使中學生了解分子之間既存在力,又存在萬有引力。
3、情感心態和價值觀
利用演示實驗激發中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交流和討論培養中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能力。
教學要點及難點:
焦點:分子的熱運動。
難度:通過直接感知的現象來推斷難以直接感知的事實。
教學設備:二氧化碳罐、空瓶、香水、冷水、量筒、墨水、鉛錐
教學學時:1學時
教學流程:
介紹新班級
我們生活在一個物質世界,我們周圍都是物質:水、空氣、石頭、金屬、動物、植物等都是物質。 至于物質是如何組成的,通過我們的物理研究,我們科學地認識到物質是由分子組成的。
新課
(1)分子與分子運動
① 物質是由分子組成的,分子是極小的粒子。 如果把分子看成一個球體,它的半徑大約是10-10米,這是一個極小的寬度,只不過用肉眼看不到,即使是用現代顯微鏡也看不到。 由于分子非常小,物體中的分子數量驚人。 正常情況下,1分米空氣中約有2.7×1019個分子。 如果人數的速度能夠達到每秒100億,那么統計這個數字需要80多年的時間。
②演示實驗:擴散現象
展示之前裝滿甲烷和二氧化碳的罐子。 表明瓶中的紅棕色二氧化碳是甲烷。 給我看一個空罐子,盡管里面充滿了空氣。 將裝有甲烷的杯子倒入空瓶中。 這時,紅棕色的二氧化碳流入空瓶中,首先沉到瓶底。 這一現象說明二氧化硫的密度小于空氣的密度。
取另一個“空”瓶子,將其倒扣在裝有甲烷二氧化碳的杯子上,如圖2-1所示。 這時就會指出,甲烷二氧化碳較濃的杯子在下,空氣的杯子在上面,把玻璃架子拿出來,甲烷二氧化碳就不會流入空氣瓶里了。 現在我把架子拿掉了,就沒有出現甲烷和二氧化碳流動的現象了。 我們先停下來觀察一下瓶子里的現象。
等待期間,組織中學生觀看墨水擴散實驗:桌子上的燒瓶里有清水,請不要晃動椅子,保持清水輕。 將一滴墨水逐漸滴入清水中,觀察墨水的變化。 滴下的墨水會沉下去,在清水中留下清晰的白色痕跡。 過了一會兒,黑色標記的輪廓變得模糊,紅色變淺,周圍的水色變成淺藍色。
當小伙伴們在觀看以上兩個實驗的時候,悄悄打開香雙胞胎。
這時,空蕩蕩的鋼瓶中出現了紅棕色,而下方的紅棕色甲烷瓶中的顏色也變淺了。 實驗現象表明,甲烷二氧化碳進入空氣,空氣進入甲烷二氧化碳。 與此同時,小伙伴們也聞到了陣陣清香。
請中學生思考一下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
(中學數學是一門實驗性學科,通過演示實驗教學,實驗現象讓他們感到好奇,引起他們的注意,中學生的學習興趣自然就濃了。)了解原因。 如果你想了解真相,請繼續聽講座。 實驗自然激發了他們的求知欲。 通過實驗現象,朋友們很容易了解到分子是運動的。
定義:像這樣,當不同的物體相互接觸時,相互踩踏的現象稱為擴散。
液體之間也可能發生擴散現象。 請觀察剛剛滴入清水中的墨水。 沒有明顯的墨跡,整杯水都變黑了,說明墨水也已經擴散了。 教材第124頁的解釋(根據教材中圖1-3液體擴散實驗的演示)現在我們看到無色清水和紅硝酸銅堿液之間有一個明顯的界面,需要長時間觀察擴散現象。 為了節省上課時間,我們不可能在這里做。 這種實驗思維告訴我們分子熱運動是什么,靜止的時間越長,界面就會越模糊,彼此進入的也會越深。
固體之間也會發生擴散。 書中將鉛片和金片緊緊壓在一起,放置5年后分離,可以看到它們相互溶解了約1毫米。 其實小伙伴們對于這個實驗并沒有什么印象。 例如: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觀察到固體的擴散。 屋里放煤的地方,因為常年與煤擠壓在一起,墻壁內側也變黑了。 坐的時間越長,它變得越明顯。
大量事實表明,二氧化碳、液體、固體都存在擴散現象,盡管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找到很多例子。 例如,如果同事擦了一些花露水,周圍的朋友就能聞到花露水的氣味。
如氣味、柴油味、蔬菜味等。
擴散現象表明,所有物體的分子都在不斷地隨機運動。 只有不斷運動的分子才能相互接觸。
演示實驗:將一杯冷水和一杯冰水放在講臺上,將兩滴墨水滴入兩杯水的底部,觀察墨水的變化。 觀察后討論為什么兩杯水的擴散速度不同? 朋友們自然明白,這只是溫度的影響。 這時候我們可以舉個例子,家里泡菜好的時候是咸的,但是燉肉的時候就咸了,幾分鐘就可以吃了。 這也是分子運動的差異。 通過實驗,我們知道分子運動的速度與溫度有關。 熱運動。
鼓勵朋友們多舉幾個熱門運動的例子,以加強理解。
同時也說明分子并不是緊密地堆積在一起,而是彼此之間存在間隙。
(2)分子間的斥力
固體和液體的分子不斷地隨機運動,分子之間存在間隙。 為什么分子不是飛翔和漂浮,而是聚集在一起? 引導中學生推測這可能是由于分子間的吸引力所致。 這個猜想正確嗎?
大量實驗反駁了我們關于分子引力的推測。 如果我們進一步思考,我們會發現一個新的矛盾:分子之間存在間隙,分子之間存在引力。 這兩者是矛盾的。 分子要想相互吸引,最終就應該相互靠近,不能有間隙。 由于分子之間存在間隙,物體應該很容易壓縮,但事實是固體和液體極難壓縮。 我們只能根據事實來推進我們的認識,這說明我們對分子的認識還不夠全面,還有一些方面我們沒有認識到。
原來的分子之間仍然存在著作用力。 分子之間既有吸引力,也有作用力。 這兩種力量總是會相互抵消嗎? 其實不是的,只有在特定的距離r下,分子間的引力才不等于作用力。 這個距離r就是普通分子之間的距離,大約是10-10米。 當分子距離大于r時,力和引力均減小,但力減小很快,分子間力表現為力。 當分子寬度減小時,作用力和吸引力都減小,但作用力減弱得更快,分子間充當吸引力。 當分子距離進一步減小時,分子吸引力繼續減弱。 當分子距離小于10r時,分子間斥力會顯得很弱,可以忽略不計。
分子間的吸引力和作用力就像彈簧兩端的小球。 當距離較遠時,彈簧起到吸引力的作用。 例如,當兩個球被壓縮時,它會表現為作用力。
有了對分子間作用力的認識,上述矛盾就迎刃而解了。
概括:
通過實驗和思考,我們已經對分子和分子運動有了初步的了解。 現在我們一起回顧一下,看看我們已經理解了什么。
1、物質是由分子組成的,分子是組成物質的粒子,半徑約為10-10米。
2. 分子無規則地不斷運動。
3、分子之間存在間隙。
4、分子間有兩種斥力,即吸引力和作用力。
以上幾點是分子動力學理論的基本點,借助這些點,可以解釋許多熱現象。
版式設計:
第一節 分子的熱運動
1. 分子和分子運動
1、物質是由分子組成的,分子是極小的粒子。
2. 組成物質的分子不斷運動。
2.分子間斥力
1. 重力
2. 排斥力
教學前言:
本節的主要目的是讓中學生知道什么是擴散現象,通過實驗了解擴散現象,通過實例了解擴散現象,對分子間的斥力有正確的認識。 中學生很難理解這一點,加強解釋,知道分子做事永遠不停的不規則熱運動。
【九年級分子熱運動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分子熱運動高考數學備考指導04-18
《關雎》教學設計03-24
暑期教學設計04-03
《海燕》教學設計04-03
《zcs》教學設計03-26
草原教學設計03-11
《景陽崗》教學設計03-05
蝗蟲教學設計03-05
《蛇》教學設計03-05
《心愿》教學設計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