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精典化學世界中,從一座大山的那邊穿到那兒,只能消耗體力翻山越嶺。但在量子化學世界里,有一種“穿墻術”存在,這就是量子隧穿效應。德國因斯布魯克學院化學學家首次在實驗中觀察到了這些效應,這是有史以來觀察到的最慢的帶電粒子反應。相關研究論文發表在最新一期《自然》雜志上。
研究團隊這次企圖在一個特別簡單的反應中追蹤量子熱學隧穿效應。團隊選擇了氫來進行實驗,她們將氘(氫的核素)引入一個離子阱,使其冷卻,之后用二氧化碳填充離子阱。因為氣溫十分低頂尖的量子物理學技術在,帶負電的氘離子缺少以常規方法與氫分子反應的能量。但是,在極少數情況下,當二者發生碰撞時,確實會發生反應。
這是由隧穿效應導致的。研究第一作者羅伯特·懷爾德解釋說,量子熱學中,粒子具有波動性頂尖的量子物理學技術在,這使其可以突破能量障礙并發生反應。“在實驗中,我們給量子阱中可能發生的反應大概15分鐘的時間,之后確定產生的氫離子數目。從它們的數目中,我們可以推測出反應發生的頻度。”
2018年,理論化學學家估算出,在這個系統中,每千億次碰撞中只有一次發生量子隧穿。這與現今科學家檢測的結果十分吻合,經過多年研究,研究人員首次否認了物理反應中隧穿效應的精確理論模型。
在此基礎上,研究人員可以開發出更簡單的物理反應理論模型,并已成功進行測試。隧穿效應可被用于掃描隧洞顯微鏡和閃存中,也可用以解釋原子核的阿爾法衰變,還可解釋星際暗云短發子的一些天體物理合成。鑒于此,團隊的實驗為更好地理解許多物理反應奠定了基礎。(記者張佳欣)
【總編輯圈點】
量子隧穿效應可比穿山仙術,其在精典熱學也就是宏觀世界里不可能發生,但使用量子力學理論描述微觀粒子世界時,它卻有效。簡單來說,微觀粒子可以穿入或穿越看似不可穿越的高墻。而這次對這一風波的描述,將對諾獎級技術——掃描隧洞顯微鏡發展有極大推動,其將借助量子隧穿效應更為精確的定位和觀察單個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