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圖,在做“研究平面鏡成像特性”的實驗時
(1)小華在玻璃板的上面放一支燃起的蠟燭A,在玻璃板的旁邊放一支沒有燃起的蠟燭B,對蠟燭A,B的要求是.目的是為了.
(2)用玻璃板取代平面鏡的目的是.
(3)在找尋蠟燭像的位置時,小華無論如何調節旁邊的蠟燭,都不能與蠟燭的像重合,可能的誘因是.
(4)小明用棋類代替蠟燭進行實驗,但看不清棋類的像.請你幫他想個辦法認清棋類的像:.
(5)移開棋子B,用白紙做屏幕置于該位置,直接觀察白紙能夠出現棋子的像,結果是白紙上棋子的像,這說明平面鏡所成的像是像.
(6)小明在實驗過程中,讓玻璃板沿OO′軸(玻璃板與桌面的接觸部方向水平往右聯通,結果他發覺鏡中的自己的像相對于自己聯通(往右/向左/不);他又將玻璃板繞OO′軸轉向自己,發覺鏡中自己的像(轉向自己/轉離自己/不動).
答案
剖析:(1)實驗中讓A蠟燭與B蠟燭完全相同,B又與A的像完全重合,結果就得出A的像與A大小相同的推論;
(2)實驗中選擇玻璃板就是借助它的透光性來便捷確定像的位置;
(3)不重合可能是B蠟燭與A蠟燭的像大小不同,也可能是高度不同;
(4)用跑棋子取代蠟燭做此實驗的缺點就是成的像太暗,不清晰,想辦法讓跳棋子變亮,就可以了;
(5)平面鏡所成的像是反射光線的反向延長線會聚而成的,不是實際光線會聚成而,所以成的像是實像,用光屏接收不到,只能用鼻子觀察;
(6)依據平面鏡成像特性可知像與物關于鏡面是對稱的.
解答:解:(1)按照實驗要求,選擇兩蠟燭的尺寸是完全相同的,目的是通過比較看出像與物的大小關系;
(2)玻璃板既能透光又能反光,既能看見上面物體在前面成的像,又能看見前面的物體,這樣就可以拿另一個物體與上面物體在前面成的像重合的方式來確切確定像的位置;
(3)玻璃沒有豎直放置,蠟燭A所成的像就偏上或偏下,仍然不能讓B與A的像高度相同,所以不能重合;B蠟燭與A蠟燭的像大小不同,緣由是所選兩個蠟燭大小不同;
(4)亮的物體成的像清晰平面鏡成像實驗知識點平面鏡成像實驗知識點,人看的是人耳朵這兩側的棋子在另左側成的像,想辦法用電筒點亮人耳朵這兩側的棋子即可;
(5)平面鏡成實像,光屏接收不到;
(6)因為像與物關于鏡面是對稱的,當穿衣鏡繞OO′向人轉動時,如圖所示,所以像也向人的方向轉動.
故答案為:
(1)A、B大小完全相同;比較物和像的大小關系;
(2)以便確定像的位置;
(3)玻璃板未與桌面垂直放置(或兩只蠟燭大小不同);
(4)用手探照燈將人耳朵這兩側的跳棋子點亮;
(5)沒有;虛;
(6)不;轉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