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應星紀念幣
宋應星的《天工開物》不僅向人們傳授農業、手工業科學生產知識,還告訴人們打破傳統學術觀念,創造新的科學學術思想。
一.宋應星簡歷
宋應星,字長庚,出生于江西一個士大夫家庭。 江西奉新縣瓦溪牌坊(現奉新縣松步公社牌坊生產隊)人。 他自幼聰明好學,“數歲便能韻(賦詩)”。 他記憶力過目,很受老師和長輩的喜愛。
宋應星通曉經史、諸子百家。 在宋代四大思想流派中,他特別喜歡張載的觀學,并從中接受了唯物主義的自然觀。 他對天文學、聲學、農業和手工藝非常感興趣。 他讀過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等書。 此外,他還喜歡音樂和寫詩。 他經常與同學、朋友一起游覽縣城名勝,互相賦詩,互相鼓勵,暢談世事。
這些青少年時期的經歷為他后來撰寫科學著作、創造新的學術思想創造了先決條件。
宋應星,明代科學家
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宋應星與弟弟應生前往省城南昌參加乙卯科鄉試。 在一萬多名考生中,29歲的宋應星位列全省第三,他的弟弟位列第六。 奉新所有學生中,只有他們的兄弟通過了考試宋應星,因此被稱為“奉新二宋”。 但后來,他多次進京(今北京)參加科舉考試,均未及格。
宋應星后來以舉人身份擔任江西縣令。 又任福建汀州推官、南直隸亳州刺史。 隨著明朝的衰落,宋應星無奈退位,隱居不問政事,專心著述。 最終他在貧困中度過了晚年,于永歷二十年(1666年)去世,享年80歲。
二。 《天工開物》及其學術價值
博覽詩文的宋應星,因科舉失利,仕途不順,將全部精力投入到科學研究和寫作中。 他對中國幾千年來出現的農業生產和手工業生產知識進行了總結。 他還對技術經驗進行了總結,系統化、整理,然后寫成書。 以便它能夠傳承下來。 《天工開物》是他的代表作。
天工開物
《天工開物》全書分三卷十八章,內容涉及農業和手工業,如機械、磚瓦、陶瓷、硫磺、蠟燭、造紙、兵器、火藥、紡織、印染、制鹽、采煤、并按下。 石油和其他生產技術。
《天工開物》是世界上第一部關于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綜合性作品。 它是中國古代一部綜合性的科學技術著作。 也有人稱之為百科全書式的作品。 外國學者稱之為“17世紀中國工藝百科全書”。
《天工開物》的特點是圖文豐富、注重現實、注重實踐。 它系統地總結了中國古代的各種技術,構成了完整的科學技術體系。 它總結了豐富的農業經驗,全面反映了當時的工藝技術成就。
《天工開物》記錄了許多工農業生產中的先進科技成果。 本書利用技術數據進行定量描述,揭示先進的科學思想和理論解釋,重點介紹理論概念而不是純粹的技術描述。 這就是它的價值。
宋應星紀念館
《天工開物》介紹了一些西方的科技方法,比如金屬焊接、焊劑等技術。 但書中的“物種發育變異論”、桑蠶新品種的培育、鋅及銅鋅合金(黃銅)的科學探討、活塞吹制技術等都早于西方國家的相關技術歐洲和俄羅斯。 很多年。
毫無疑問,《天工開物》對于當時的農業和手工業生產具有很高的指導價值,也具有深遠的學術價值。
三、打破舊觀念,創造新學術理念
《天工開物》不僅給人們帶來了科學生產的知識,還蘊藏著打破傳統觀念、樹立新的學術思想的內容。
明代等封建王朝八文選拔制度的確定,逐漸使理學成為僵化的科舉教條,嚴重阻礙了科學技術的發展。 宋應星堅決駁斥了有關鬼魂、鬼魂的迷信說法。 他主張用“看”和“實驗”的方法來考察事物。 也就是說,注重實踐和科學實驗。
宋應星的肖像
比如,宋應星仔細觀察了小麥的開花情況,做出了“江南的小麥花在夜間開花,白天的江北開花”的科學結論。 但他對于沒有親自檢驗過的事物和現象,往往抱有謹慎和保留的態度。 。 難能可貴的是,宋應星在學術上嚴格要求自己,具有高尚的科學美德。
宋應星還將中國傳統唯物主義哲學關于物質的構成和發展的理論推向了一個新的境界,樹立了新的里程碑,使古老樸素的自然觀更具哲學和自然科學的內容宋應星,用他的這些理論思想可以解釋更廣泛的范圍。更容易了解自然現象。
宋應星的唯物主義自然觀是在與當時占主導地位的唯心主義自然觀的斗爭中成長起來的。 他將自己的作品命名為“天工開物”,就是這一理念的生動體現。 “天”是指自然界; “工”是指人的技能; “開”是開發利用; “物”指的是物質財富。 “天工造物”是指自然和人工技術開發物質財富。
宋應星雕塑
總之,我國明代科學家宋應星所著的《天工開物》,不僅向人們傳授了農業、手工業的科學生產知識,而且告訴我們要打破傳統的學術觀念,創造新的科學學術。想法。 他敢于與傳統學術作斗爭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和敬佩; 他勇于實踐、不停留于理論知識、大膽創新的科學態度更值得我們贊揚。
本文由《老五看今日國學》原創。 歡迎關注,共同學習,共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