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瓦特的貢獻物理學家瓦特,百科全書中是這樣寫的:
1776年,第一臺實用的蒸汽機誕生。 后來經過一系列重大改進,成為“萬能原動機”,并在工業上得到廣泛應用。 他為人類開辟了能源利用的新時代,把人類帶入了“蒸汽時代”。 后人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發明家,將功率的單位定為“瓦特”
從上面的描述我們可以看出,瓦特最大的貢獻是實現了蒸汽機的適用性。
這就是工程之美
科學一直在前進。 但由于成本問題,很多科學成果始終停留在書本上。 工程師的偉大之處在于整合科學成果,不斷改進,降低成本,最終走向世界。 人們的視線。
換句話說,科學解決理論問題,工程解決應用問題。
這個答案下的很多內容都可以體現科學與工程的關系。
歷史上有沒有什么東西,曾經被放在不重要的位置,然后突然發現它的用途并被廣泛使用? - 科學和技術
我們正在做一個細胞實驗,有一個儀器。 我記得是羅氏的。 它用的是金粉,而且花費了很多錢。 這東西如果投入實際使用,誰買得起?
正如我在另一個注膠蝦主題中提到的,學術方法和街頭攤販方法的成本差異很大。
什么是注膠蝦,為什么蝦里有膠? - 知乎網友的回答
克隆技術早已成熟,但推動克隆最大的是英國多利羊
轉基因技術成熟較早,技術也較多,但轉基因基因最大的推動力是孟山都。
原子彈的理論很早就成熟了,推動原子彈出現的正是曼哈頓計劃。
同樣,我提到2015年生命科學史上最大的成就不是cas-技術的改進(今年還有韓春雨的NgAgo),而是孫中山首次使用該技術編輯人類胚胎-中國森大學。
2015年您的研究領域最重要的研究成果是什么? - 知乎網友的回答
這就是工程之美!
一個能讓科技走進千家萬戶的內容,一個能給每個人帶來實用和實惠的內容。
我們聊聊吧
在我熟悉的生物學領域,有一個著名的人物,袁隆平,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經??吹接腥苏f袁隆平為什么拿不到諾貝爾生理醫學獎,或者有陰謀論說袁隆平因為得罪了某人某事而沒有獲得中科院院士的稱號。
我們先不管其他的,看看袁隆平先生在生命科學研究方面有什么理論成果嗎?
袁隆平1964年開始研究雜交水稻技術,1973年實現三系匹配。 1974年,他培育出第一個雜交水稻組合南優2號。
1975年,雜交水稻種植技術研制成功,為雜交水稻在全國的大規模推廣奠定了基礎。 (袁隆平的雜交水稻研究在中國是開創性的,但世界上第一個成功的水稻雜交是1963年由美國人亨利·漢克在印度尼西亞完成的。)
1966年,菲律賓國際水稻研究所培育出奇跡稻(IR8)。 袁隆平的雜交水稻研究在中國具有開創性,但并不是世界首例。 日本長友新莊于1965年獲得了三系粳米,進行了包裝,但未用于生產。
仔細一看,并沒有什么理論成果。 雜交水稻是基于100年前的孟德爾定律。 也就是說,袁隆平對生命科學理論進步的貢獻約為0,而沃森和柯里克同時提出了著名的DNA雙螺旋物理學家瓦特,并已經在規劃DNA測序。
這就是理論上的差距。
不過,論對社會的影響力,袁隆平的成就并不亞于其他人。 雜交水稻為我國糧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貢獻。 1976年至2005年,全國累計種植面積約3.4億公頃,水稻產量增加4.5億噸以上。 由于雜交水稻的巨大成功,袁隆平獲得了迄今為止唯一的一個國家特殊發明獎、首個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以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科學獎”、2004年“科學獎”等十多項國際獎項。世界糧食獎。 他是國際公認的。 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可以說,袁隆平對社會的貢獻遠遠大于許多純理論科學家。
中國最初只有中國科學院,但中國科學院院士的評選標準是
在科學技術領域做出系統性、創造性成果和重大貢獻、熱愛祖國、學術作風正直、具有中國國籍的中國籍研究人員、教授或者學者、專家,可以推薦當選為院士。中國科學院。
這篇文章基本上排除了很多做出重大貢獻的工程師,看起來很不合理。
因此,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中科院多位院士為工程院的成立付出了努力。 最終,1992年,張光斗、王大珩等六位中科院院士共同討論,羅培林寫了一份《關于早期成立中國工程技術科學研究院的建議》提交給中央批準后,中國工程院籌建工作立即啟動。
1994年6月,我國工程科技界最高榮譽、咨詢性學術機構——中國工程院正式成立。 中國工程院是中國工程科技界的最高榮譽性、咨詢性學術機構。 它由院士組成,致力于推動工程科學技術的發展。
而袁隆平在1995年,即工程院成立的第二年就加入了工程院,成為第二批工程院院士。 這個速度就像火箭一樣。 要知道,第一批工程院院士就是錢學森這樣的人。 一個為自己感到驕傲的人
工程院院士評選標準
在工程科學技術領域做出重大創造性成就和貢獻,熱愛祖國,學風端正,品行良好,具有中國國籍的高級工程師、研究員、教授、專家,具有同等職稱(含香港居民)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和臺灣省以及旅居其他國家的華人專家)可以被提名和選舉為院士。
不過,袁先生可能會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我廢話了這么多,其實我只是想說明一點。
工程的重要性。 也許工程學不像科學那么容易發表論文,也許工程學不能像科學一樣今天做卵細胞融合,明天做Y染色體敲除,但是工程學可以把體外受精推向市場,讓更多不孕不育的人去享受科技。
最后,做一個高中論文式的總結
科學與工程是科技領域的兩條腿。 科學為工程提供理論指導,工程又推動科學進步。 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ps:提前說明一下,本文只是隨口說說,并沒有那么嚴謹。 科學與工程之間沒有絕對的差距。 生物學和物理學領域的大師很多,比如錢學森。